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台灣拚非核家園美夢,德荷再生能源專家獻策:多種綠能搭配智慧電網

2018/8/31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3

轉載自數位時代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七年後台灣要達到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20%,發展「能源轉型」對於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帶來新的投資與就業機會,但也會面臨民間的反對聲浪,就像近期網路發起的「以核養綠」公投,質疑綠能供電的穩定性。

在2018「新能源國際論壇」上,德國再生能源之父費爾(Hans-Josef Fell)與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總監耶寧哈(Harm jeeninga)首度同台,強調推動再生能源的同時,消除大眾迷思與取得社會接納是重要課題。

 

再生能源並不貴,核能也沒有想像中便宜

早在七年前就得知蔡英文非核家園願景的德國再生能源法起草人費爾(Hans-Josef Fell),他認為現今發展百分百再生能源是必要的,對於政治與經濟相當重要。

費爾是德國綠黨前議員,在2000年起草德國再生能源法案,一手推動德國綠能發展,去年德國綠能已占整體電力33%比例。對於外界認為再生能源太貴、成長速度不夠快,無法取代核能,費爾認為這些都是「迷思」。

他談到,2000年德國在起草再生能源法案的當下,引起眾人高度關注,十八年後的今天,「再生能源已經是國際數一數二便宜的,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有機會邁向百分百綠能的目標。」

「扣掉政府對傳統能源的補貼後,核能也沒有想像中便宜。」費爾提及,當歐洲的核電廠發生事故後,花了上百億歐元來善後,更停擺了十年之久。過去也有人說德國的非核家園,是需要跟鄰國買核電的,對此費爾澄清:「我們不只電力足夠,還有多餘的電賣到他國。」

 

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先取得民心

在推動再生能源上,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總監耶寧哈則強調「社會接納」很重要。過去荷蘭談及碳封存的議題,總會引發民眾反彈聲浪。荷蘭政府在去年(2017)提出,2030年將碳排放減少49%,為達該目標,荷蘭需每年封存2000萬噸的二氧化碳,但問題來了,民眾不願把碳封存放住家地底,憂心會導致地價下跌,在公眾提出反對後,也就沒有把碳封存地底的做法。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第一要取得民心,才有利後續的推動。

耶寧哈也指出,過去有人質疑蓋離岸風機會影響旅遊業發展,在網路上出現許多合成圖,像是海上豎立了一支支巨大風機,但真相是「由於風力發電機蓋得遠,唯有在晴朗無雲時才會在遠處看到風機。」或是許多人質疑鳥類會撞擊風機,但他們的研究中心進行調查後,發現並沒有類似狀況發生。耶寧哈強調,面對外界的質疑,「很多討論必須要立足在科學理論之下,才能夠解決這些迷思。」

 

掌握先機的人將是贏家

針對台灣的能源轉型,費爾與耶寧哈也給予建議。以目前正如火如荼發展的離岸風電,耶寧哈分享降低風電成本的三大要素,第一要測量風速,要知道風速多快,才能量身打造機具;第二投入基礎建設,在建置電網時,要將未來的風場納入考量,當風場蓋好後,就可以馬上接著發電,用最佳化設計,才能降低成本。

第三是設計專用船舶,公部門需明確告知風場的建置計畫,才能讓私部門設計專屬的船隻,不只能用在國內,還可輸出國外。

對於台灣人擔心再生能源不穩的問題,費爾建議,台灣要善加利用豐富的地熱、生質能、離岸或陸域風力發電、太陽能等,「盡量同時使用不同的再生能源,」如此可以相互彌補,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源,而發展智慧型電網也很重要,運用大數據做配電管理。

兩人也看好未來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快,能掌握先機的人將是贏家,現在開始投入也不嫌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