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705期

2018/5/31 0:0

1.直流充電成大勢 電動車充電站市場上看304.1億美元
2.【有問有答】凍土大量融化 或加速全球變暖
3.房委會住宅建築制訂碳排放估算 助減溫室氣體排放
4.觀光業蓬勃發展,對抗氣候變遷挑戰更多
5.加州規定新房裝太陽能板 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6.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 廢水回收、海水淡化是解方
7.歐盟拚減排 盯上卡車
8.日本計劃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9.德國經驗:天然氣非發電主力 支援綠能低谷才是重點
10.馬考:推綠色經濟 抗暖化威脅
11.非洲暖化模式預測 熱浪、夜間高溫都增強
12.打造冷凍方舟、建立雲端百科,期望保留臺灣5萬9千多種生物資料
13.蛤蜊海帶共生3D養殖 解決糧荒抗氣候變遷
14.由韓國政府支持的HOOXI活動推出首個針對個人溫室氣體減排的區塊鏈獎勵系統W Green Pay
15.控制全球暖化每年可避免300多萬起登革熱病例!研究顯示地球降溫有益健康

 

 

 

 

 

 

 

 

1.直流充電成大勢 電動車充電站市場上看304.1億美元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02  

轉載自新電子

 

由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各國政府在電動車的資助與補貼力道持續加強,進而帶動電動汽車需求不斷成長,電動汽車製造商亦大舉投資電動汽車充電站市場。在2023年,全球電動車充電站市場預計將達304.1億美元,並且將以直流(DC)充電站為主要發展方向。

商業大樓、機場、餐廳等公共場合皆開始布建汽車充電站,成為了未來充電站市場擴張的主要原因。在公共場合的基礎建設布建,將推動電動車的普及率。此外,政府所祭出的稅金減免等等政策也將推動充電站的推廣。市場調查機構MarketsandMarkets指出,全球電動汽車充電站的市場規模在2018年已達53億美元,預計將在2023年成長至304.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41.8%。其中,商用設備將占據汽車充電站市場的最大市占比例。

另一方面,由於直流充電站能夠達到比交流(AC)充電站更快的充電效率,汽車製造商也正在規劃投資直流快速充電網路,以支援日後推出長程電動汽車所需要的電力。因此,MarketsandMarkets指出,在2023年前,直流充電站將是未來充電站布建的主要方向。

許多國家皆正在以不同的政策,來推廣電動車的普及率,以抑制環境污染與全球暖化問題。例如,德國政府預計在2030年前全面停止使用燃油汽車;美國政府亦在2016年宣布將開發全國電動車充電網路。美國的政策也已吸引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BMW、Nissan等國際汽車大廠共同協力合作。這些在歐美國家所發布的政策,勢必也將推動電動汽車充電站市場的成長。

另一方面,亞太地區(APAC)已在2017年搶下了電動汽車充電站市場的最大市占,目前亞太地區亦是全球電動汽車充電站的最大區域市場。其中,中國與日本的龐大電動車需求是推動該趨勢的主要動能。另一方面,韓國與印度也正在規劃透過推廣電動車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印度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經承諾將逐步淘汰汽油車與柴油車。印度政府此一宣示將帶動該國電動汽車與充電站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新加坡亦在2017年9月,推出了首個大型電動汽車共享計畫,該計畫預計將在新加坡安裝500個充電站,其中包含2,000個充電樁。

 

 

2.【有問有答】凍土大量融化 或加速全球變暖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02  

轉載自文匯報

 

凍土融化會影響全球變暖嗎?若凍土中的有機碳融化,變成二氧化碳或甲烷,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便會令全球變暖。

在寒冷的極地和高山地區,地表被大量的永久凍土所覆蓋。隨着全球氣溫不斷上升,這些凍土將會逐漸融化。我們知道融化過程是吸熱的,那凍土的融化是會使全球變暖減緩呢,還是會使氣溫升高得越來越快呢?

動植物殘體藏凍土

首先,凍土融化所吸收的熱量十分有限,並不足以對氣候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在凍土中蘊藏許多「壞分子」-有機碳,它們有可能對氣候產生強烈的影響。自末次冰期以來,大量的動植物殘體,在凍土的季節性凍融過程中,被埋藏在凍土層中。在凍土層中,由於溫度很低,水基本上以冰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活動基本停止,使得這些有機碳得以保存在凍土中,從而脫離了與其他圈層的交換。

凍土融化 釋放「壞分子」

經過數千年的積累,這些永久凍土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碳,據科學家估計相當於目前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這些「壞分子」跟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有密切的關係。當永久凍土逐漸融化時,這些「壞分子」會在微生物的幫助下,變成二氧化碳或甲烷,再跑到大氣中去,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溫室效應增強,氣溫上升。而大氣溫度上升,又會促使凍土進一步融化,釋放更多的有機碳,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凍土的融化使得全球變暖加速了?實際上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凍土融化還會產生另一種效應:融化後土壤水熱條件的改善、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以及生長季節的延長等,均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增加凍土區的初級生產力。植物的大量生長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弱大氣溫室效應,進而減緩全球變暖。

甲烷較二氧化碳 多30倍溫室效應

如此說來,凍土的融化到底會不會加劇全球變暖,還得要看上面提到的這兩種效應哪一種更大了。目前的科學研究一般認為,凍土融化所釋放出來的碳要比生產力增加所吸收的碳多,而且當凍土融化時,其中含有的有機碳不僅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入大氣,還能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甲烷,甲烷的溫室效應大約是同體積二氧化碳的30倍。

總的來說,未來如果永久凍土大量融化的話,很可能會加速全球變暖。

不過到目前為止,凍土融化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和全球氣候究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仍然是不確定的,還有待探索。

 

 

3.房委會住宅建築制訂碳排放估算 助減溫室氣體排放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02

轉載自房屋署

 

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受世界關注,而碳排放被視為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香港房屋委員會非常關注碳排放的問題,為減低碳排放,一直以來在多方面均作出努力,更特别為住宅建築制訂了一套「碳排放估算」方法,估算住宅樓宇在整個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當中包括六個範疇,分別為施工期間所消耗的材料、樓宇結構材料、住用階段的公共空間設備、使用可再生能源設施、種植綠化植物及拆卸階段的拆卸工程。房委會致力從樓宇發展規劃和設計階段減低碳排放。

根據研究顯示,在樓宇的生命周期內,樓宇結構材料及公共空間設備分別產生超過30%及60%的碳排放總量。所以,房委會從這兩方面着手,採取多項措施減少碳排放量。在樓宇結構材料方面,房委會會在地盤廣泛使用在廠房生產的預製組件,能更易預算及控制施工過程中所用的水、電及材料。另外,廠房的鋼製模件亦可以重複使用,大大減少資源的消耗,從而減少碳排放。

在公共空間設備方面,房委會在過去十多年實行了一系列有效減少耗電量的設施,包括善用自然通風和採光、適度設計升降機的數量和容積、減低升降機內置裝飾的負荷、採用高效能T5照明光管、高效能電子鎮流器、兩級光度照明控制系統、配備有電力再生裝置的無齒輪升降機驅動系統及LED 照明裝置。

此外,房委會在新的公共屋邨,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如在出租公屋的天台安裝接駁電網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進一步減少碳排放。

由2011年二月起,房委會所有新發展項目住宅大廈必須於設計階段進行碳排放量估算工作。於2012年六月,房委會更成為首個香港機構在住宅樓宇的設計上,獲發符合ISO 50001能源管理體系的國際標準證書。

減低碳排放人人有責,房委會會繼續秉承過往的經驗,為減碳排放出力。

 

4.觀光業蓬勃發展,對抗氣候變遷挑戰更多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08 13:00

轉載自TechNews科技新報

 

科學家 7 日表示,觀光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 1/12;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將成為成長速度最快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使全球在減緩氣候變遷方面面臨更多挑戰。

路透社報導,研究發現,觀光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國家是美國、中國、德國和印度,排放來源主要為國內遊客。這項刊登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由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主導,檢視了 160 國觀光業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

研究指出,根據可用的最新數據,觀光業 2013 年排放出相當於 45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占所有人造溫室氣體的 8%,高於 2009 年的排放量 39 億公噸。觀光業包含了航空業、飯店業、餐飲業甚至是紀念品製造業。

研究說,這項數據遠高於先前許多估計結果。根據較狹義的估計,觀光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全球總量的 2.5% 至 3%。

當前趨勢顯示,到了 2025 年,規模高達數兆美元的觀光業一年將排放 65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成為成長速度最快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

澳洲、台灣和印尼科學家的研究指出,航空業是最大的單一排放來源。任職雪梨大學的研究共同執筆人馬里克(Arunima Malik)告訴路透社:「我們建議減少飛行,在陸地表面旅行,盡可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研究主筆藍任(Manfred Lenzen)說,機票價格必須大幅調漲,以反映燃燒燃料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他在新聞稿中寫道:「假如我從墨爾本飛往英國再返回,我必須額外支付至少 205 澳元(約 150 美元),才能補償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往返雪梨和布里斯本則應多付約 18 澳元。」

近 200 國本週齊聚德國波昂(Bonn),為 2015 年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擬訂「規則手冊」。巴黎氣候協定目標大砍溫室氣體排放量,以避免未來發生更多熱浪、豪雨、乾旱和絕種。

 

5.加州規定新房裝太陽能板 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10 17:30

轉載自中央通訊社

 

加利福尼亞州今天成為規定所有新住宅建築必須安裝太陽能板的全美第一個州,這是致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部分。

法新社報導,加州能源委員會(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表示,這項新建築標準由全體成員一致通過,新規定將於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新規定通過後,加州能源委員會主席霍克希德(David Hochschild)說:「我們是第一個,我們不會是最後一個。這是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表決。」

根據計畫,儘管屋主每個月預計多花40美元(約新台幣1200元)房屋貸款費用,但在冷暖氣和照明開銷,每個月能省下80美元。

加州能源委員會表示,新規定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減少11萬5000輛化石燃料汽車的排放量。

加州能源委員會成員表示,他們希望未來幾年能有其他州跟進。

新規定要求新房都要安裝太陽能板,除非地點位在陰影處,才能豁免安裝。

批評人士表示,新規定將增加一萬美元建築成本。加州已面臨住房危機和建築成本飆升局面。

長期以來,加州領導全國對抗氣候變遷,且採取嚴格規範來抑制溫室氣體排放。

加州矢言,至2030年底前將讓5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6.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 廢水回收、海水淡化是解方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11 15:50

轉載自奇摩新聞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中)、國際水協會執行董事 Kala Vairavamoorthy(左)、以色列水務總局局長 Giora Shaham(右)一致認為,廢水回收、海水淡化是因應氣候變遷的水資源方案。(圖片來源/朱淑娟提供)

南部久旱未雨,曾文水庫蓄水率創下10年最低紀錄,芒果等作物也因缺水而傳出減產。前幾天雖然有豪雨,但對水庫幫助有限,部分地區還因時雨量過大而積水。一方面擔心缺水、另一方面擔心淹水,正是台灣目前水資源的困境。

然而今年的情況並非特例,台灣幾乎每一、兩年就會發生類似情形,一方面是氣候變遷造成下雨型態改變、豐枯更加分明;另一方面,人口增加、水源汙染、基礎建設不足則讓情況更惡化。期望在氣候變遷中還能保持水資源的恆長與穩定,就要倚靠政府更精緻、更智慧的管理。

10日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國際水協會執行董事 Kala Vairavamoorthy、以色列水務總局局長 Giora Shaham在台北舉行「永續水資源治理論壇」,分別提出多項因應未來水資源的方案。三人一致的看法是,淡水一定會愈來愈短缺,要靠其他的供水方案例如海水淡化、廢水回收來補足。另外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理解水的價值,如果未來想要保持永續水資源,現在的我們就要開始行動。

廢水回收、海水淡化是永續水資源的解方

台灣近10年來對氣候變遷的感受特別深刻。賴建信表示,台灣年雨量約2500毫米,但這個平均早已失去意義,因為下雨愈來愈極端,有時超過3000毫米、有時只有1500毫米,遇到雨少那年就會出現枯旱。最明顯的例子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來之前,很多水庫水位都快見底,但颱風在3天內把一年的雨都下光了、甚至造成災害,一夕之間風雲變色,「旱、澇經常只是一夕之間」。

Kala也認為,氣候變遷加上人口往都市集中、生活水準持續提高,對水的要求也會更高,但水資源供給卻愈來愈有限。Giora Shaham則說,淡水長期短缺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以色列很早就面臨了,但成功地將不利的處境轉為有利的機會。

「未來20年是汙水的黃金年代,是創新之所在。」Kala提出的因應方案是廢水回收再處理,而且水質、水量要同時搭配來看,不同用途的水需要的水質不同,處理成本也不一樣,很多地方從下水道取水,處理後做農業用途,所有來源的水要納入一個系統來看,依不同的水質做需求配對才會更經濟有效。

不過Kala也強調,不同國家還是要採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廢水回收、海水淡化對某些地區來說也許是好的方案,但因為成本比較高,不一定適合其他地區,有些地區採用大自然的取水方式,同時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Giora Shaham提到,在以色列93%的汙水會被處理、86%的水會重複使用。2014年有40%的水源來自回收水、1/3來自海水淡化,未來還會持續增加。而推廣再生水、海水淡化最大的阻力就是價格,但他強調:「即使工業用水回收處理的成本較高,但還是必須這麼做,否則會影響到環境。」

相較之下,台灣的廢水回收還在起步階段、海水淡化則幾乎沒有進展,關鍵還在水價,加上執政者的鄉愿,長期讓水價不符合成本,連帶影響水產業的發展。當台灣的淡水愈來愈不能滿足需求,應該嚴肅看待廢水回收、海水淡化的議題。

更多元、具彈性的水資源管理

過去的水利都依賴大設施,長途輸送一旦中間出狀況,可能整個系統都會停擺。Giora Shaham說,以色列有兩大水源,加利利海、特拉維夫,50年來都是將水從北輸送到南方沙漠,現在則是增加許多節點連結各個供水系統。

Kala表示,智慧科技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管理方式,例如把感應器放在下水道,理解這些管道老化的情形,一有管線壞掉、那裏漏水,立刻可派員修復。他也提到

家用智慧水表,管理者可以掌握一天之中的用水情況而調整供水。

台灣近年來也開始發展跨域供水系統,透過調度來平衡區域供需。賴建信說,各區下雨不平均,跨域調度可提升區域用水穩定,陸續推動的有板新二期、桃園支援新竹自來水幹管、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曾文南化聯通管等等。

但水庫淤積是台灣水庫的致命傷,賴建信分析,台灣水庫平均淤積三成,即使水利署不斷提升清淤效能,去年清淤量還比過去多2倍,但庫容維持的效果有限,原因是集水區過度開發,超限利用,導致河川上游不斷產生淤泥流到水庫。

但知道問題是一回事,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又是另外一回事,水庫集水區這些年來不斷解編、或不劃保護區,水庫淤積未來將會是一個大問題。

改變用心的態度,共同守護水資源

我們看待水資源的態度,也決定了水資源的未來。Giora Shaham說,在以色列的相關水法令中,所有水資源都是公共財,由政府掌控,水不能任意使用。過去管理水的單位很多,彼此造成衝突,後來做了整合,情況就有了改善。

接著讓水費充分反應成本,當每人每日用水在一個標準下,水費比較便宜,超過標準就比較貴。而自從水費調漲後,省水效率大為提高。「在以色列大家都能了解水的價值,如果要永續用水就要付出代價。」Giora Shaham說。

沒水萬萬不能,農田不能灌溉、生活受到影響、產業無法發展,水應該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需要好好保護。而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人民與企業也要珍惜水源,台灣才能找到永續水資源的未來。

 

 

7.歐盟拚減排 盯上卡車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14 00:00

轉載自經濟日報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談「卡關」之際,消息來源透露,歐盟本周將提議未來七年內減少卡車的排碳量減少15%,為首度對重型車輛設定有約束力的排碳限制,以達成歐盟在巴黎氣候協定承諾的減排目標。

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執委會16日將表決一項計畫,決定是否要在2025年前讓重型車輛的排碳量減少15%、2030年前減少30%。但執委會提議的減排幅度仍小於許多企業和一些成員國所鼓吹的目標。歐盟在巴黎氣候協定承諾,2030年前將減排40%的溫室氣體。

歐盟也將提供誘因,鼓勵卡車製造商生產零排碳量的車輛,但生產排廢量符合強制目標的車輛的製造商不會獲得獎勵。當局也將在2022年視成效進展和屆時的技術發展後,再度評估目標。

這些措施仍須獲歐洲億會與各國政府批准,若獲批准,將是歐盟歐盟首度對重型車輛設定有約束力的排碳限制;歐盟對小客車與輕型商用車輛的排碳限制措施已分別在2015與2017年生效。

運輸業排碳量約占歐盟整體排放量的25%,也是歐盟在減少發電與農業等產業的排碳量後,唯一一個排碳量持續增加的產業。而且,卡車僅約占歐盟路上行駛汽車的5%,排碳量卻占了將近25%,因而成為歐盟減碳的主要目標。

在此同時,近200國代表這兩周也在德國波昂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談,討論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的實施細則,協商卻陷入「卡關」,各國迄今的主要共識只有秋季須在泰國曼谷多開一輪會談,為12月3日在波蘭舉行的氣候峰會預做準備。波昂會談預定17日結束。

主導波昂會談的聯合國大使艾斯賓諾莎表示,各國對於如何資助限制汙染計畫、各國承諾,以及如何評估與驗證各國進度等議題,都還有歧見。

 

 

8.日本計劃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14 08:41AM

轉載自新華網

 

日本經濟産業省日前披露了預計在今年夏季的內閣會議上通過的《能源基本計劃》草案。該草案首次明確寫入,將推動太陽能和風力等可再生能源成為“主力電源”。據統計,2016年日本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僅為15.3%。根據日本2015年制定的一項目標,到2030年要讓可再生能源佔比升至22%—24%,核電控制在20%—22%,化石燃料降至56%。此次草案維持之前的方針不變,沒有提出新的數值目標。

火力發電依然是現在日本的核心電源。作為人口超過一億的發達經濟體,日本能源消耗量巨大,化石燃料缺乏導致嚴重依賴進口。能源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早在2002年,日本就制定了《能源政策基本法》,並在次年10月出臺了首個《能源基本計劃》,後來又在2007年、2010年、2014年三次修改。此前的《能源基本計劃》描繪了截至2030年的能源戰略,此次計劃制定的是截至2050年的能源戰略。

日本《能源基本計劃》草案認為,進一步制定支持太陽能的政策很重要,可以讓太陽能發電企業或自己用太陽能發電的業主有足夠動力,繼續進行太陽能發電。此外,為了推動海上風力發電,將完善海域利用規則。草案還提出要加強利用氫氣能源,把多余電力轉換為氫能加以儲存,以對輸出功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形成補充。

在這份草案中,核電被定位為“重要的基荷電源”。以往,日本的能源戰略一直以核電為中心。對于缺乏資源的日本而言,核電曾被認為是最穩定的電力來源。然而,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導致日本普通民眾對核電産生嚴重不信任情緒,政府對核電監管變得嚴格,安全對策費用大幅增加。出于對福島核事故的反省,草案堅持盡可能降低對核電依賴度的一貫方針,但也認為核電作為實現去碳化目標的選項,從長遠來看有必要恢復民眾的信賴。

有分析指出,一貫重視核電與煤炭火力發電的日本,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領域起步較晚,要迎頭趕上並非易事。鑒于日本政府一直以來的能源方針,除衝繩電力公司外的日本各大電力公司都擁有核電站,對可再生能源並不積極。不過科技進步讓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為把可再生能源作為“主力電源”提供了技術支持。日本媒體指出,要把可再生能源變為日本的“主力電源”,日本能源界需要來一場徹底的意識改革。


 

9.德國經驗:天然氣非發電主力 支援綠能低谷才是重點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14 20:51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台灣現在把天然氣當作發電主力,不過,能源轉型先鋒國德國,對天然氣發電則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去年天然氣發電在德國僅排名第四,遠低於煤、再生能源與核電。德國電廠表示,天然氣在德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援再生能源,在綠能發電量較低時補上缺口。

位於德國杜塞道夫的Lausward電廠,是德國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氣發電廠之一。這棟把煙囪區「藏在」玻璃大樓的嶄新電廠,2016年才開始營運,大樓晚上會放射出代表杜塞道夫「市色」蘋果綠的燈光。很難想像,這座電廠其實有著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是從燃煤電廠改建成燃氣電廠。

電廠採用西門子天然氣「Fortuna」機組,儘管達到全球最高發電效率61.5%,卻不是總滿載。記者到訪的這一天,因為德國陽光普照,光電發電高,Lausward電廠也收到電網控制單位指令「不用滿開」。發電量約582MW,僅約裝置容量的九成五。

西門子專案經理Martin Grobe-Dresselhaus指出,德國現在是「再生能源先來,先用」,因此電網單位在接受各種能源時,也是綠能優先。但是,再生能源發電量會受到天氣影響,「從0GW到43GW都有可能」。單是一天之內,光電、風電就會「上上下下」好幾次,對於供電、電網頻率穩定都是挑戰。

Martin說,因此最快只要在25分鐘內就能滿載的天然氣機組,就成了最適合「支援」再生能源的能源。只要再生能源發電量較低時,電廠就會收到通知要多發電,「因此發電量一天會調整好多次」。

Martin指出,天然氣發電有快速升載的特性,是其他能源都做不到的。因此,當德國再生能源裝置越來越高時,就非常需要這樣的能源。

西門子表示,Lausward電廠跟歐盟平均發電比起來,二氧化碳排放每一度少了230克。亞太天然氣行銷領導Thomas Hagedorn指出,天然氣可稱為「乾淨能源」,不過目前並非是德國發電主力。據Fraunhofer ISE統計,去年德國天然氣發電佔比僅達8.4%,僅是第一大來源燃煤發電(佔比39.7%)的二成。

Thomas指出,燃煤發電甚至可能未來還會領先很長一段時間。根據IHS Rivalry預測,直到2040年時,全球發電來源中,雖然再生能源(含水力)會排名第一,但燃煤仍會排名第二,占比高達31%,「狠甩」天然氣25%。

Thomas說,「主因還是便宜,燃煤既便宜又穩定,對於許多國家來說,還是很好的選擇」。不過,他也指出,各國都已經許下減碳承諾,若不放棄燃煤,就很難達到減碳目標。


 

10馬考:推綠色經濟 抗暖化威脅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19 01:09

轉載自經濟日報

 

德州農工大學講座教授、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機構IPCC經濟領域重要成員馬考(Bruce A. McCarl)昨(18)日表示,過去的連續四年是全球有紀錄來最熱的四年,氣候變遷猶如擋不住推土機,對全球糧食生產有深遠影響,造成產量減少、價格上升。民間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此一現象,並共同努力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

「2018大師智庫論壇」由經濟日報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銀行共同主辦,國泰金控、中技社、安聯投信為協辦單位,討論綠色經濟在台灣和國際上發展與做法。馬考在發表「氣候變對於糧食危機與區域經濟的影響」專題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他指出,在1880年左右,全球溫度每10年增加攝氏0.7度,但自21世紀後,升溫速度加快;總降雨量雖沒有改變,但嚴重不均,不是下暴雨就是大乾旱,現在發生大洪水、大乾旱機率比歷史上都多,美國政府有一極端氣候指數,將極熱、大雨、乾旱總合起來,指數一直在上升。

馬考表示,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極為深遠。水的供給減少,影響農業耕種。海平面上升,自1990年來上升了82公釐,淹沒了農地,導致農地流失。

溫度上升不只影響作物生長,還會導致病蟲害增加。美國1980年以前,乾旱土地占15%,而今占30%,這對糧食安全會帶來嚴重影響。

他還說,人類的食物中,對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有兩種,一葷一素,分別是牛肉跟稻米,所以要推動綠色經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少吃牛肉或稻米是滿好的做法,「雖然要美國人不吃肉,實在有點難!」或者退而求其次,可以多吃些雞肉、豬肉或魚肉,少吃牛肉。


 

11.非洲暖化模式預測 熱浪、夜間高溫都增強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21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熱浪、夜間高溫和強降雨的頻率近幾年皆有提高趨勢,而在全球暖化1.5°C、2°C和3°C的不同情境下,這些潛在的天氣災害又會如何變化?《Carbon Brief》網站報導,一份新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可能使非洲大陸每年熱浪次數在2050年時增加高達五倍;若全球升溫超過工業化前水平的3°C,更可能改變整個非洲大陸的降雨模式,使部分國家苦於乾旱,部分國家則遭洪水肆虐。

然而本研究第一作者、德國氣候服務中心科學家偉伯(Torsten Weber)表示,若限制升溫在1.5°C,也就是巴黎協定的理想目標,可以大大降低非洲熱浪和其他極端氣候事件的風險。

這篇發表在《地球的未來》期刊的新研究探討全球暖化如何影響一系列對人類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氣候參數,包括熱浪、過熱的夜晚和強降雨。研究發現,任何程度的全球暖化都可能使2050年非洲大部分地區的熱浪和過熱夜晚增加。不過偉伯說,氣候變遷對非洲降雨模式的影響還不是很清楚。

暖化3°C  非洲熱浪次數增五倍

這份研究使用了由非洲CORDEX計劃開發的一組區域氣候模型。這個模型的目的是幫助科學家研究氣候變遷如何影響非洲各地的各種氣候類型。

該研究使用三種本世紀末全球暖化可能情境,分別是巴黎協定的兩個長期目標——1.5°C和2°C,以及第三種情境——升溫3°C。最後一種情況是假設巴黎協定目標沒有實現,但目前的國家減排承諾有實現。

研究發現,在目前的氣候之下,非洲地區平均每年經歷一至三次熱浪。這裡的熱浪定義是,每天氣溫在該地區1971-2000平均的前5%,連續三天或以上。

在暖化1.5°C情境下,預計在2050年每年熱浪次數將增加一倍以上。但在3°C情境下,到本世紀中葉,熱浪次數可能會增加五倍。如果全球暖化在1.5°C內,許多國家(如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南非)的熱浪增加風險可降至最低。

暖化3°C將多300天高溫夜晚  增加致死率

這份研究還探討暖化如何影響整個非洲大陸夜間高溫的頻率。夜間高溫的定義是當日最低溫超過該地區1971年至2000年間之90百分位的日數。

漫長、炎熱的夜晚會加劇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現有的健康問題,過去研究也發現夜間高溫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研究發現,暖化1.5°C情境下,非洲大陸每年的過熱夜晚會增加20至150天。然而在3°C情境下,非洲許多地區的過熱夜晚可能會增加300天。

某些國家強降雨增加 氣候變遷影響尚不明顯

此研究也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整個大陸的降雨強度。本研究中,極端強度降雨事件的定義是,日雨量超過該地區1971年至2000年間之99百分位。

過去研究指出,降雨強度大幅增加會增加洪災風險,大幅減少會導致乾旱,進而影響水資源利用率和作物產量。

結果顯示,降雨強度增加最可能影響沿海國家,如馬達加斯加、象牙海岸和迦納。但在3°C情境下,一些內陸國家,如中非共和國和贊比亞,可能會出現強降雨天數中等幅度增加。部分地區的強降雨天數整體下降,包括摩洛哥和南非部分地區。

不過偉伯強調,在強降雨的預測上,研究人員比較不能確定這些變化是氣候變遷造成還是自然的氣候變異。

 


 

12.打造冷凍方舟、建立雲端百科,期望保留臺灣5萬9千多種生物資料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24

轉載自農傳媒

 

臺灣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但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等因素,動植物種類逐漸減少,為保存生物多樣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及中央研究院順應世界潮流,打造「冷凍方舟」,冷凍保存國內生物遺傳物質,目前已保存超過3,900種動物標本,建立2萬多筆物種解說資料,邀請民眾一同來增修訂物種條目,為保育臺灣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

林務局及中研院希望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相關計畫,透過公眾協作,提供更多本土生物多樣性的圖文資料,使「臺灣野生動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及生命條碼計畫」及「臺灣生命大百科」兩個開放的資料庫內容能更充實完善,為保育臺灣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

TaiBOL保存3,926種冷凍動物組織樣本及1,177種真菌標本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今(24)日在中央研究院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舉辦「臺灣野生動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及生命條碼計畫」暨「臺灣生命大百科」計畫成果發表記者會,林務局從2004年起就開始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合作推動「臺灣野生動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及生命條碼計畫」(TaiBOL),收集臺灣野生動物冷凍組織,並將資料數位化在網路公開,2011年更響應「國際生命大百科計畫」(Encyclopedia of Life; EOL),建置「臺灣生命大百科」(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TaiEOL)資料開放平臺。

TaiBOL計畫主要是希望成立一個以臺灣野生動物為主的遺傳物質資料庫,向研究人員收集冷凍動物標本及生命條碼,希望能促進國內相關生物研究,及提供研究材料。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黃世彬表示,過去只能透過圖鑑或專家鑑定物種,但若提供的資訊不完整,例如只有一個肉塊,傳統方式便難以鑑定;生命條碼是粒線體基因中的片段,每個物種的片段都不一樣,透過科學家將片段定序,就能得知物種訊息。

計畫執行至今已蒐集3,926種、13,063件冷凍標本,以及1,983種、3,796筆生命條碼序列資料,2009年開始擴大收集菌類標本,目前已蒐集1,177種、1,058件乾標本及1,166件活菌株,1,687筆生命條碼。

黃世彬指出,TaiBOL計畫應用層面相當廣泛,除了基礎研究外,可協助研究人員發現世界新種、判定魚卵及仔稚魚(魚苗)的種類、協助政府查緝走私物種。

2016年在宜蘭發現新種河口魚類─黃斑鯔蝦虎,正是生命條碼應用在新種生物的案例,過去該物種常被認為是另一個相似種梅氏鯔蝦虎,因為從外觀難以辨別。中研院黃世彬及邵廣昭等研究人員,透過生命條碼及型態作為證據,首度證明黃斑鯔蝦虎為全球新種,目前僅在國內發現。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十多年來TaiBOL計畫累積大量標本、組織或遺傳條碼,存放在液態氮裡永久保存,「但計畫意義不能一直被冷凍著,必須讓外界知道。」生物多樣性對很多人來說很遙遠,但是都存在於生活中,臺灣物種多樣性不僅是物種及數字,還有每個物種獨特的基因條碼。

公眾協作,讓民眾也能成為科學家

2011年林務局及中研院更響應「國際生命大百科計畫」(Encyclopedia of Life; EOL),秉持「自己的物種自己寫」的精神,號召全臺生物學界與自然觀察害好者共襄盛舉,共同建置「臺灣生命大百科」(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TaiEOL)資料開放平台。

計畫專案經理許正欣指出,臺灣物種名錄現在收錄物種數超過5萬9千種以上,TaiEOL計畫運作至今,在超過160位國內分類研究者與公民科學家社群協力下,已經收集物種解說21,642筆,涵蓋臺灣已知物種的三分之一,累積物種圖片超過24,000張,並採用「創用CC公眾授權條款」,免費開放各界使用,目前也與教育部、路殺社等單位進行資料介接,減少各單位資料建置時間。

許正欣表示,TaiEOL資料大多來自於分類專家及圖書授權,民間社群貢獻僅占1%,公眾協作比例不高,但為補足其餘物種資訊,下一步將會擴大公眾協作,將與「臺灣維基媒體協會合作」,把平臺內容釋放到維基百科,以維基協作方式輔助物種條目增修訂,待專家確認相關條目修訂後,再回饋到平臺。

雖然目前公眾協作僅占TaiEOL的1%,但當中仍有多起成功的案例,如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研究員李奇峰就是案例之一,他是國內著名金花蟲科專家,透過喜好集結一群金花蟲愛好者,運用專業直接教學這群愛好者,該如何進行採集、飼養、紀錄等工作,目前他的團隊已貢獻340種金花蟲資訊給TaiEOL。

「一個人的力氣太少。」李奇峰指出,很多種的金花蟲是農業害蟲,個人研究無法擴及全臺灣、全天候、全植物研究,在網路時代號召公民科學家說不定可以加強研究,因此找到一群愛好者,這幾年透過團隊合作,至少發現50種金花蟲新種,除了撰寫研究報告外,也將相關資訊分享到TaiEOL。

林務局強調,臺灣社會對物種知識的潛在使用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更為多元,未來會繼續在基礎成果上延伸擴展,也鼓勵學術界人員、公民科學家或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充實資料庫,希望能保存臺灣所有野生物種的遺傳物質、建置生命條碼系統、建立每個物種資料頁面及物種照片,提供未來研究、教育、保育、復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材料。

 

13.蛤蜊海帶共生3D養殖 解決糧荒抗氣候變遷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25 19:37

轉載自TVBS NEWS

 

美國研發出一套革命性的海上養殖,能同時解決糧食不足又能改善氣候變遷,康乃迪克大學和長島灣漁夫合作開發「3D海洋養殖」,號稱零輸入,也就是不用施肥或用抗生素,讓貝類和海帶彼此成為食物共生,可年產53000公斤海帶,20萬公斤的牡蠣和蛤蜊,創造出驚人的綠色海上經濟,再加上海帶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還有貝類過濾海水的能力,專家估計,如果3D海洋養殖涵蓋,美國海域面積達5%,就能淨化相當於百萬車輛的碳排量,有利對抗氣候變遷。

一大片海帶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看來平凡,源頭大有文章,當人類過度捕撈危及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這一大片海域可能成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新解答。

GreenWave共同創辦人史密斯:「好了,想看一些海帶嗎?就是這個,還有一些海洋蔬菜,就在那裡,我們要把這些連接到淡菜上頭。」

靠近紐約長島灣,高達20英畝的海域下,科學家和漁夫合作開發革命性的3D海洋養殖場,也就是海帶和貝類共生的,新垂直養殖系統,海帶被養在靠近水面的地方,水面下則有一長條一長條的淡菜及海床上的牡蠣和蛤蜊。

GreenWave共同創辦人史密斯:「大自然之母,數百萬年前創造了這2個科技,可以減輕環境傷害,就是貝類和海帶。」

這個微型生態還能淨化海洋,海帶將二氧化碳吸收進行碳封存,牡蠣和蛤蜊也吸收氮和過濾海水,專家估計如果3D海洋養殖場,覆蓋美國海域面積達5%,能淨化相當於100萬台車子的碳排量,有利對抗氣候變遷。

GreenWave共同創辦人史密斯:「淡菜他們屬於瘦蛋白,含有豐富Omega-3(有利心血管疾病),也能吸收大量的氮,過濾吸收後利用氮當養分生長,過濾海水,這片養殖場每週過濾數十億加崙的海水,每天牡蠣可過濾高達50加崙的水,是每一顆牡蠣。」

這個系統同時也是整治廢水污染的利器,解決藻類大量繁殖、水質優化的問題。

康乃迪克大學生化實驗室研究員奧加特博士:「透過養殖海帶還有貝類,我們可以分離一些營養素,幫助淨化水源。」

不同於傳統養殖法,號稱零輸入,以就是不施肥、不用抗生素,海帶就是牡蠣和蛤蜊的天然食物,而貝類的代謝物則促進海帶生長,相依共生,每年產出53000公斤的海帶和貝類20萬公斤,創造的經濟效應讓人感到意外。

GreenWave共同創辦人史密斯:「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海帶大王,或是擴大養殖到數千英畝,而是創造數千個工作機會。」

養殖場不受限於傳統潮間帶具有靈活性,可漂浮在人口稠密的海邊都市,就近送到當地海藻加工廠和及餐館,像是這間位於長島灣的餐廳就相當支持這項新養殖計畫,將海帶加入到菜單中,製作出精緻的海帶捲心、燉湯以及義大利麵。

在陸地上的農業也受惠,這一桶桶的藍色大桶裝的全是用海帶作成的肥料,味道卻出奇的一點也不刺鼻難聞。

有機農場農夫托比費雪:「我們把海帶轉變成肥料,就連味道都很好聞,光聞就知道是好東西。」

泡水後的海帶變得濃稠、充滿養分,這名農夫6個月前改用海帶水灌溉溫室作物,栽培25種不同的水果和蔬菜,號稱有機健康,熱銷當地社區。目前3D海洋養殖場只在康乃迪克州及加州實施,但在史密斯的推廣下獲得許多報導及回響。誰能想到平凡的海帶和貝類,竟然能帶出如此效應廣大的「新綠色海上經濟」。


 

14.由韓國政府支持的HOOXI活動推出首個針對個人溫室氣體減排的區塊鏈獎勵系統W Green Pay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29 10:20

轉載自Bussiness Wire

 

韓國首爾--(美國商業資訊)--W Green Pay (WGP)是由韓國政府支持的溫室氣體(GHG)減排宣傳活動HOOXI所推出的區塊鏈,將採用不同的方式來鼓勵個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儘管溫室氣體減排計畫一直在推行,但HOOXI是首個直接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貢獻的個人給予獎勵的活動。HOOXI推出首個區塊鏈以協助實施這一獎勵系統,並促成持續對個人發放獎勵。

W-Foundation是一家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同時也是韓國企劃財政部授權的指定捐贈機構,這家慈善基金會也是此次HOOXI宣傳活動的贊助單位。利用備受期待的HOOXI行動應用程式,個人可執行溫室氣體減排任務以收集任務積分,並用積分兌換WGP。

HOOXI應用程式將追蹤和整合個人的溫室氣體減排資料,W-Foundation將據此分配獲得國家排放許可(NEP),NEP是可在韓國市場交易的碳排放計量單位。透過HOOXI活動,NEP碳交易的財務獎勵不再僅限於企業和機構,而是將對所有人士開放。

WGP可用於與W-Foundation合作的線上零售商店,例如Lotte Homeshopping。韓國主要商業銀行的信用卡回饋系統亦將引進WGP。信用卡用戶在WGP合作商戶處使用特定信用卡即可賺取WGP。

W-Foundation執行長Youree Lee解釋道:「在韓國,人們十分熟悉社群媒體和HOOXI活動。首次將目標鎖定韓國市場,使我們能夠改善HOOXI應用程式的功能,以供在全球廣範使用,並且設法激勵不同群體的人士做出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改變。隨著HOOXI應用程式在全球推出,身為個人的我們將有機會在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同時,成為真正的利害關係者。」

 

 

15.迪士尼世界增50MW太陽能,為兩座主題樂園提供綠電

新聞刊登時間︰2018/05/29 12:19

轉載自風傳媒

 

研究顯示,若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每年就能避免300多萬起登革熱病例,這是首次有研究顯示地球降溫所含的健康益處。

登革熱是全球傳播速度最快的熱帶傳染病,由病媒蚊傳播,會產生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如果演變成出血性登革熱將可能導致死亡。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過去50年,登革熱病例年增30倍。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研究人員使用電腦模擬發現,若全球暖化上升攝氏2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本世紀末能年減多達280萬起病例。

報告指出,若地球溫度升幅能限縮在攝氏1.5度,能進一步避免50萬起病例發生,南美洲部分地區最有可能受益。

研究主筆柯隆-龔薩雷茲(Felipe Colon-Gonzalez)說:「大家越來越擔心氣候變遷對人們健康的潛在影響。」

「這是首次有研究顯示,暖化升幅從攝氏2度降至攝氏1.5度能產生重要的健康效益。」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Lancet)去年10月的一項報告,自2000年以來,氣候變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一是引發多次熱浪,二是部分病媒蚊疾病散播,三是農作物歉收導致的營養不良。

目前各國承諾的減碳量,會使全球氣溫上升幅度較工業化時代前高出攝氏3度,遠高於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低於」攝氏2度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先前曾預估,2030至2050年期間,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年25萬人喪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