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低碳生活網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更新日期 2012/12/01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第127期簡訊(101.12.01~101.12.15)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減少碳足跡 統一、美利達獲碳標籤
推產品碳足跡 每年減排萬噸
未解決霄裡溪改排 沈世宏道歉
產業溫室氣體年減逾百萬噸
放棄環評否決權 沈世宏:經環可並存
以公帶私!環保署環境評比盼環境清潔
鼓勵綠色設計 環署優惠家電回收
從鳳梨酥減碳排放 企業人民滅溫室

減少碳足跡 統一、美利達獲碳標籤

「降低製造過程的碳排放量,台灣每年約可減少7萬戶家庭1個月的用電量!」環保署管考處處長蕭慧娟12日於碳標籤成發會上如此表示。自99年開放碳標籤申請以來,已有47家廠商取得,而本次新增的6項產品,其中包含統一黃金豆豆漿、美利達自行車等;其中,統一企業更提出未來將以天然瓦斯取代重油作為燃料,來降低產品的碳排放。

為了減緩地球暖化,台灣自2年前訂定了碳足跡標籤,成為全球第11個產品有碳標籤的國家,期望透過碳標籤的制定,正面鼓勵業者減少排碳量;12日環保署邀集取得碳標籤的6家廠商,類別囊括自行車、手提袋、鳳梨酥地磚等各類食、衣、住、行產品。

本次取得碳標籤的產品包含美利達的自行車(MATTS LITE 1200-D)、統一企業的陽光黃金豆豆漿、世堡紡織的環保手提袋、大愛科技的毛毯、宏洲窯業的石質地磚及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台灣好麥土鳳梨酥,其中宏洲地磚一片僅有4.5公斤,是本次參與廠商中碳足跡最少的產品。

「廠商若能達成碳足跡的減量承諾,每年將可減少13450頓的二氧化碳排放!」管考處處長蕭慧娟表示,產品碳足跡分別是透過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回收等5大生命週期做評估,未來廠商若能達成減量的承諾,台灣每年將可減少約7萬個家庭1個月的用電量。

獲得此次碳足跡標籤的統一企業代表表示,統一陽光黃金豆豆漿的產品排碳量為190公斤,未來公司將會提高黃豆萃取率的方式,來降低黃豆的排碳量,而鍋爐的燃料使用則會改為天然瓦斯,預期未來3年,將可降低3%的碳足跡排放。

資料來源:台灣醒報 101.12.12

▲top

推產品碳足跡 每年減排萬噸

環保署今天表示,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以來,已有47家廠商、132件產品加入,估計每年可減少1萬3450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舉行產品碳足跡示範案例成果發表,邀請6家廠商參加,展示豆漿、鳳梨酥、手提袋、毛毯、地磚及自行車等食衣住行產品碳足跡標籤。

環保署表示,自民國99年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申請以來,已有47家廠商、132件產品審查通過,如果所有廠商都達成產品碳足跡的減量承諾,估計每年可減少1萬3450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7萬個台灣家庭1個月用電的碳排放量。

環保署也表示,廠商透過提升原料萃取率、製程節能改善、更新廠房設備、使用替代燃料、廢料回收再利用等方法,可幫助溫室氣體減量,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為地球降溫盡一份心力,因此呼籲其他業者共同響應,而消費者購買產品時,也應考慮減少碳排放。

資料來源:中央社 101.12.12

▲top

未解決霄裡溪改排 沈世宏道歉

友達光電與中華映管2家面板廠商將廢污水排入新竹縣霄裡溪,導致下游居民飲用水及灌溉用水遭到污染,多次北上抗議環保署縱容廠商讓他們喝面板污水。環保署長沈世宏今(12)日在立法院表示,他在其任內無法完成廢水改排,為此向新竹居民道歉,也要求華映於19日前提解決方案。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上午邀請環保署長沈世宏針對「霄裡溪廢水污染事件與改善措施」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詢。

沈世宏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自己在任內無法確實讓霄裡溪改排,為此他願向新竹居民道歉。他承諾,環保署以協調與協助友達與華映2家面板廠商提出「水質優化方案」,以消除霄裡溪的污水排放爭議。

沈世宏指出,目前友達已經提出「水質優化方案」,將朝全回收、無製程廢水排放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環保署也要求華映必須在19日前提出「水質優化方案」,希望華映能比照友達提出對環境友善的放流水規劃。

而沈世宏在回答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詢時表示,目前友達、華映2面板廠的事業廢水排放已符合水利會灌溉用水標準,此話一出讓現場不少立委與居民代表譁然。

新竹縣居民代表說,新竹農田水利會每季會針對霄裡溪廢水排放檢測,沒有1次合格,但反觀環保署參採由友達設置的連續監測系統,卻大部分是合格,令人質疑廠商自行檢測的可信度。

不過由於霄裡溪案事業廢水導電度檢測結果,各方說法不同,委員會最後決議,要求2方會同確認以釐清事實真相。

資料來源:NewTalk新頭殼 101.12.12

▲top

產業溫室氣體年減逾百萬噸

經濟部今天舉辦「產業溫室氣體減量成果發表會」,今年製造業二氧化碳減量達118.1萬公噸,共執行1100件減量措施,減量投資金額新台幣50.5億元,衍生節能效益47.8億元。

工業局表示,自民國94年至101年止,推動製造業自願二氧化碳減量達844萬公噸,希望藉由成果發表展現產業界溫室氣體減量的努力與經驗分享交流。

今天成果發表會除頒獎表揚 3家標竿企業及12家績優廠商外,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以「能源效率與合理能源價格政策」為題演講,共有約300位產官學研各界代表與會。

獲得「工業區能資源整合標竿企業」為中龍鋼鐵公司、台灣化學纖維麥寮廠區PTA廠,以及中台資源科技等 3家企業。

另外,12家「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績優廠商」為中國鋼鐵、海光企業嘉興鋼鐵廠、南亞塑膠乙二醇廠、台塑石化烯烴二廠、潤泰水泥冬山工廠、正隆后里分公司、南亞塑膠工三廠、台灣玻璃桃園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三廠及五廠、友達光電台中廠、日月光半導體K10廠等廠商。

資料來源:中央社 101.12.13

▲top

放棄環評否決權 沈世宏:經環可並存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長沈世宏昨〈12〉天說,他不反對放棄環評否決權,但主張由目的主管機關給開發野i時須有環保考量。

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上午針對霄裡溪廢水污染事件及改善配套措施到立法院報告備詢。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趙天麟質詢表示,經濟部11日召開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中,汙衊環評制度是影響經濟發展因素。趙天麟問沈世宏是否仍堅持放棄環評制度?

沈世宏答詢說,「環評被說成經濟絆腳石,我不贊同,但環評絕對內含讓開發永續發展的精神,拿掉否決權我沒有反對意見」,因為否決時須做整合思考,而在先進國家是給野i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否決權,只有政策環保,但不該是環保政策。

趙天麟回應,連環保署都棄守環評否決權,「那署長今天在立法院備詢又還有什麼意義?」

沈世宏指出,這不叫棄守,當時環保署送出來方案沒有否決權,是立法院硬加進去,環保署被放錯戰場。

沈世宏強調,台灣不能只有環保署有環保概念,希望經濟部也有環保概念,財團由經濟部管理,很多開發野i也由經濟部發出。現行釵h先進國家在給開發野i時須有環評考量,唯有組織環評審查,才能將環保概念融入野i權。

資料來源:自立晚報101.12.12

▲top

以公帶私!環保署環境評比盼環境清潔

為推廣商辦、商家、村里,能夠一起維持環境整潔,環保署試圖用「以公帶私」的方式,對中央正府各部會進行環境評比,共訪查34個中央部會及39附屬機關,希望能夠藉由公家部門之環境評比「以公帶私」,推動維持環境清潔概念的重要性。

而環保署表示,環保署在今年6至7月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中央部會及其附屬機關辦公廳舍周邊環境清潔維護訪查,訪查成績獲得特優的機關,除訂有計畫並落實執行環境清潔,並以「以公帶私」方式結合所在地村里、商家、事業辦理環境清潔、宣導活動,落實辦公室環保及節能減碳、省水、省電等措施。

對於的評比結果,環保署也會於12月12日及13日召開中央部會環境清潔維護檢討暨研習會,特別邀請環境清潔維護成效特優部會簡報說明其執行特色與成效,透過研習會讓各部會及其所屬機關針對過去執行經驗及心得進行交流,以提昇「以公帶私」環境清潔維護成效。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101.12.13

▲top

鼓勵綠色設計 環署優惠家電回收

近年來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為穩定基金正常運作及收支平衡,並促進電子電器環保化設計,環保署公告調降電冰箱等家電產品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提供環保家電產品優惠費率,將於102年1月1日起生效。相關調整內容,可至環保署網站環保法規網頁查詢。

環保署表示,本次調整的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通盤檢討各電子電器物品類回收清除處理成本、稽徵成本、再利用價值、對環境之影響、基金財務狀況等因素進行修正。同時為鼓勵業者配合環境友善設計,發展有利於環境的產品並促進綠色消費,特別針對取得國內任一相關綠色標章規格產品,包括環保標章、節能標章、省水標章或符合經濟部能源效率分級標準1級或2級的產品,提供優惠費率。

環保署提醒,責任業者於102年1月1日起製造、輸入電子電器類相關責任物的營業量或進口量,應依本次調整後的新費率,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推動廢電子電器回收再利用等工作。若有相關申報及繳費的問題,歡迎撥打資源回收服務專線(0800-085717),或至資源回收網站(http://recycle.epa.gov.tw)查詢。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101.12.12

▲top

從鳳梨酥減碳排放 企業人民滅溫室

環保署本(12)日邀集參與產品碳足跡示範案例並取得碳標籤6家廠商,揭露豆漿、鳳梨酥、手提袋、毛毯、地磚及自行車等食、衣、住、行產品的碳足跡。廠商均訂出未來產品碳足跡的減量目標,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希望能夠為發燒的地球降溫盡一份心力。

環保署蕭慧娟處長表示,產品碳足跡按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回收等五大生命週期階段進行評估。藉由分析瞭解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產生溫室氣體之比率,期進一步檢討溫室氣體減量的對策,達到減碳實質成效。

環保署指出,自99年5月開放「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申請作業,目前已經有47家廠商132件產品之申請案經該署審查通過,於產品貼上碳標籤揭露碳足跡數據。如果所有碳標籤廠商均達成產品碳足跡之減量承諾,估計每年台灣將可減少相當於1萬3,45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是7萬個台灣家庭1個月用電的碳排放量。

環保署呼籲,其他國內相關業者也可一起響應計算各種產品的碳足跡,從製程及供應鏈中找出二氧化碳減量的機會,除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形成綠色供應鏈,同時可以降低成本。此外,消費者本身也要配合於使用及廢棄處理回收階段共同考量減少碳排放,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產生之加乘效果,結合業者及消費者的力量,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101.12.12

▲top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特稿/COP18繼續延宕全球減碳目標期程/智庫論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胡思聰
東京都公園爆發六價鉻汙染 超標200倍
全球退休基金忽視氣候風險
2040年能源前景:人口最多的區域能源強度最低
太陽能電池纖布 可自體發電
「負北極震盪」發威 北半球超強暴雪
斐越簽協議 共同打擊犀牛盜獵
芬蘭生物可分解材料技術突破 讓塑料擺脫石化
疑位活斷層 日敦賀核電可能廢
菲風災罹難者破6百 國際馳援

特稿/COP18繼續延宕全球減碳目標期程/智庫論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胡思聰

今(201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第18次大會(COP 18),自11月26日起在卡達的杜哈(Doha,Qatar)舉行,為期二周,於12月8日閉幕。或許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拖累、顧溫飽都倍感乏力而無暇他顧;也或許是對 UNFCCC連出四年的「虛招」之後,已經不再抱有任何寄望;今年的COP 18,世人及媒體都沒有給予特別關注。而整個COP 18大會就在缺乏信任與消極作為的氛圍下草草落幕。唯一的重大決議事項是《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效期延長8年(至2020年),讓聯合國有更多時間制訂新的公約;但事實上,卻是讓原訂的全球減碳目標與期程繼續延宕。

《京都議定書》是因應全球暖化、對抗氣候變遷唯一具有法定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原訂於今(2012)年底前,附件一已開發國家需將各該國碳排放量降低至1990年基準量平均再減5.2%。但實際的情況是達成目標的國家只有歐盟的寥寥可數幾國。但20年來全球的碳排量卻是以年增率2.5%在增加,2011年初步統計量為380億公噸(另一統計量為490億公噸),已是1990年排放量的158%;如此增加趨勢,2020年時全球碳排量將可能逼近600億公噸。因而世界銀行的全球暖化預測報告已悲觀預測,將會使2100年時全球升溫4℃,而非最初設定的「不使超過」2℃上限。

去年在南非德班(Durban, South Africa)的COP 17中,通過延長《京都議定書》下的第一承諾期,並確立會有第二承諾期;而且設了德班平台特別工作小組(Ad Hoc Working Group on the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 ADP)來討論綱要公約下的新法律規約文件;預計於2015年議定、2020年開始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法律拘束力。但也正因如此,所以今年COP 18與會各大國對於會議談判的努力與期待反不如去年積極。UNFCCC執行秘書長Christiana Figueres把責任推給民間環保團體,她認為「沒看到多少民間團體對政府採取更具決心勇氣的督促與支持」。言下之意是:環保社團對政府施壓不夠,各國代表乃因而得以推拖怠惰。

不過對於COP 18的無積極顯著作為,民間環保社團則是將矛頭指向已開發國家。地球之友組織(Friends of the Earth, FoE)的記者會中,便有社團代表抨擊:「各國毫無積極作為,是一場競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不是跳車離開就是兩手空空上談判桌,一點誠意都沒有,更遑論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 GCF)這個空殼!」、「綠色氣候基金到目前為止,連一分錢都沒有進帳,根本就是個醜聞(scandal)!」

氣候行動網絡組織(Climate Action Network, CAN)的代表慎重表達意見,要求各締約國必須要在杜哈會議中,除了增加2020年以前的短期減碳行動外,也必須擬定2015年的「行動路線圖」 (roadmap);且減碳目標必須設定在25-40%;roadmap則應訂定明確的里程碑和時程表,不能輕騎過關,讓哥本哈根COP15的鬧劇再上演一次。換言之,CAN主張2015年之前必定要達成一個公平、有企圖的、且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今年會議應該要將2020年前的工作計畫進度訂出。CAN代表並且警告,已經沒有「大氣的」或「政治的」空間,可以讓COP會議再失敗第二次。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只能徒呼負負。

COP 18杜哈會議落幕了,由於與會各國間無法調和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CBDR)以及「國家個別能力」(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CBDRARC)原則,讓全球排碳減量目標期程一再陷入流於空想的危局。事實上,新興經濟大國的年排碳總量確實驚人,總量早已經超越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希望被平等對待的要求也並非完全不合理。因為目前「前四大」碳排國家(中、美、印、俄,總量約200億公噸),除美國外,皆是新興經濟體。這些新興經濟體大國的責任,顯然是應該要與其他更微型的開發中國家有所區別才是。已開發國家為過去恣意排放負歷史責任固然重要、也應該被究責(污染者負責);但開發中大國在經濟發展策略上,也應該有以思「不重蹈已開發國家覆轍」,才是發展經濟與維護地球環境兼籌並顧的正途。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101.12.13

▲top

東京都公園爆發六價鉻汙染 超標200倍

東京都立大島小松川公園(江東、江西川兩區)的周圍,從2011年開始陸續檢驗出此區流出的地下水含有超過環境標準200倍的有害物質「六價鉻」。東京都一方面以無害化等方式處理該污染區域,一方面又表示「流出的量非常少,因此對民眾的健康不會造成影響」而不對外公佈此事件。

當地居民認為地方政府「不去調查清楚原因,並刻意隱瞞嚴重的污染問題」,強烈反彈。

六價鉻使用在鍍金和皮革的加工過程中。它可能會引起皮膚炎也具有致癌性。此地區的周圍一帶,到1970年代為止,被化學公司當作大量礦渣(礦物精煉過的殘渣)的掩埋地。礦渣已被無害化處理,而鐵板等也被鋸開埋回土中。東京都政府再用土覆蓋後建造了一座公園。

根據東京都發布的訊息顯示,2011年2月,在江戶川區小松川1丁目的路上,政府職員發現受到六價鉻污染的黃色廢水從路旁的裂縫中流出。雖然已加入還原劑並做了無害化處理,而去年4~5月間也挖除了深50公分、總重約為120噸的污染土,再重新鋪過泥土,但事實上,當時土壤內就檢驗出土壤含水量每升有11.1毫克的六價鉻。為環境基準0.05毫克/升的222倍。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101.12.13

▲top

全球退休基金忽視氣候風險

法新社雪梨11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調查,全球最大的投資機構「不願面對」氣候危機。這份調查警告退休基金面臨的風險。
資產所有者揭露計畫(Asset Owners DisclosureProject,AODP)檢視全球1000大退休基金、保險公司與主權財富基金對於與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有關的風險管理。

資產所有者揭露計畫執行長波特(Julian Poulter)說,調查顯示「大部分基金不願面對氣候危機」。

波特說:「氣候變遷不久將被認為是真正威脅,不只是對自然,對人類也是。這些基金尚未體認到已經達到臨界點。」

資產所有者揭露計畫是獨立的全球組織,目的在保護養老金與退休基金成員的退休儲蓄,免於受到氣候變遷危機影響,它調查了總共管理60多兆美元的公司。
資產所有者揭露計畫檢視全球各地63個國家的公司,如何對風險管理與低碳投資等領域做出回應。這些公司有800多家是退休基金,但也有80家保險公司,以及50個主權財富基金。

只有17家公司直接回應調查,不過,資產所有者揭露計畫透過自己的兩年分析,總共對314個資產所有者排名,雖然其中有91家沒有公布它們應對氣候變遷能力的公開資訊。

調查發現,許多基金沒有氣候變遷政策,許多有氣候變遷政策的基金,也沒有因此改變投資決策。
波特認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整個投資組合上,精準評估或管理氣候風險。

在占全球2/3人口的49國中,10個有毒產業奪走了約1700多萬年的健康生命,相較於瘧疾的1400萬年,肺結核的2500萬年,和愛滋病毒(HIV)的近2900萬年。

10大有毒產業分別為:1. 鉛蓄電池回收 2.鉛熔融3.採礦與礦石加工 4.製革 5. 工業/市政掩埋場 6.工業區7. 手工採金礦 8.商品生產 9.化學製造 10.染料業。

資料來源:法新社 101.12.11

▲top

2040年能源前景:人口最多的區域能源強度最低

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展望未來 30 的全球能源前景,指出未來人口最多區域也會是能源強度最低的區域。
屆時亞太地區人口大約會是北美地區人口 8 倍之多,其中印度的人口會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非洲地區的人口則會成長為目前北美人口的 2 倍。
亞太和非洲這兩大區域目前的能源強度都是地球上最低的。

能源強度是用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能源效率,能源強度越高則代表將能源轉換成 GDP 的代價越高,也可以說能源強度越低的經濟體也就越節能。

資料來源:鉅亨網 101.12.12

▲top

太陽能電池纖布 可自體發電

日本京都一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日前成功以極小顆粒的球狀太陽能電池織成布料,讓這種「能夠發電的纖維」成為全球創舉,預計3年後可實用化。未來普及化後,將可做為登山用品、救災用的帳篷、汽車或船舶使用的纖維,甚至連藝人的舞台服裝,都能自體發電,閃閃發亮。

這種球狀太陽能電池「Sphelar」又稱為球矽太陽電池,是日本京半導體公司(Kyosemi)於1995年研發而成,有別於傳統的平面光伏設計,而是採用更高效的球狀設計,可在各個方向捕獲太陽光線,據說1年總發電量可達到平板太陽能電池的2到3倍。京半導體曾嘗試將球矽太陽電池嵌入汽車車身及玻璃中,今年2月曾發表新的太陽能電動汽車概念。

全球創舉 預計3年後可實用化

京半導體5月間成立「Sphelar Power」子公司,專注於球矽太陽電池的運用開發,與福井縣工業技術中心合作開發「能夠發電的纖維」。球矽太陽電池每顆直徑1.2公釐,輕薄短小,晴天時每顆出電量為0.2微瓦,一旦聚集成千上萬顆,透過導線連結蓄電池,即使在夜間也能成為發光、發熱的電源。

新開發的球矽太陽電池布料,是以穿有球狀太陽能電池的緯線纖維,再與一般的經線纖維一起織成布料,纖維的種類可任意變化,織出來的布料運用面也更為寬廣。福井縣工業技術中心也打算將這套技術運用在電子零件上,預計3年後實用化。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101.12.12

▲top

「負北極震盪」發威 北半球超強暴雪

日本11日一連發生3起山難,造成1死1失蹤,日本海側在短短幾小時內,降下將近1公尺的雪量,日本專家說,這是數十年才一次的超強寒流,發生的原因,是今年冬天北半球出現「負北極震盪」現象,北極冷空氣因此往南流動,讓歐洲和日本分別出現破紀錄大雪。

雪大的像元宵一樣,砸在攝影機上還會發出聲響,日本降下大雪,積雪量是平均值的8倍,北極冷空氣南下,為日本上空帶來零下31度低溫,氣象廳說,這是數十年只會出現一次的超強寒流。

NHK記者:「新潟縣魚沼市3名登山客從這邊的道路上山,兩側的雪已經堆得相當高,大概到我頭部的高度,估計約有180公分左右。」

新潟縣魚沼,本來就是日本最會降雪的地方,過去2天,魚沼的雪迅速堆積,轉眼間已經突破132公分,往南一點的群馬縣藤原,也出現了105公分的積雪,短時間內的強降雪,讓日本各地山難頻傳,連登山客都沒預料到,雪會來得這麼急、這麼快。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101.12.12

▲top

斐越簽協議 共同打擊犀牛盜獵

南非與越南昨天簽署1項野生動物貿易協議,共同打擊犀牛盜獵份子。這份協議被自然資源保護者視為「犀牛盜獵危機的重要轉折點」。

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即時消息」(Times LIVE)昨天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大湄公河保護」主席柴普曼(Stuart Chapman)於聲明稿中指出,針對犀牛偷獵集團幕後黑手,南非與越南已經公開表示將採取強硬態度應對。

南非環境事務部門的1份報告顯示,2012年1月至9月底,已有430頭犀牛命喪盜獵者手中,其中受害最深的是克魯格國家公園,共損失258頭。

越南是公認犀牛角最大的需求市場,因為當地有部分人在毫無科學根據的情況下,認定犀牛角可以治癒癌症。

報導引述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長高德發(CaoDuc Phat)表示,他的部門已經提交一項決定,越南會禁止進口犀牛身體的任何部份。

南非水源暨環境部長莫萊瓦(Edna Molewa)也同時表示,南非深盼與越南加強合作關係,制止由南非違法販賣犀牛角到越南。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101.12.11

▲top

芬蘭生物可分解材料技術突破 讓塑料擺脫石化

芬蘭已開發出一項新技術,塑料包裝產業轉而生產「生質基質產品」(bio-based products),降低對石油製塑料產品的依賴。
「生質基質」材料有別於目前廣泛使用的石油基質塑料,是運用生物可分解與可再生的特性,以生物質為基底,所研發出來的材料,常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

該研究首席科學家日前宣布,芬蘭VTT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已研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提高生質基質包裝產品的品質。

VTT是北歐最大的技術研發機構之一,隸屬芬蘭就業與經濟部(Ministry of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y)。該機構生物技術與食品研究實驗室教授Ali Harlin表示,VTT的技術使生質基質產品不只在生態性方面優於傳統包裝用料,在產品品質上亦然。關鍵在於PGA(Polyglycolide, Polyglycolic acid,聚乙醇酸)聚合物。

Harlin已開發出一種技術,能比以往更有效率地從生質基質材料中,產出PGA聚合物之單體:乙醇酸(glycolic acid)。Harlin表示,以糖類製造出的PGA塑料,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以膜來說,它是已知最有效的氧氣阻絕物,將可有效防止食物受到氧的破壞。除了強度和耐熱性,包裝塑料也需要氣密、防潮與耐油。添加PGA聚合物於傳統包裝塑料中,將可顯著提高這些特性。

當PGA膜被用來包裝食品,它會將氧隔絕,創造出了Harlin所謂的「調整空氣包裝」(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e),在包裝內形成保護性氣層,而在包裝外的氧將無法破壞食物。

新一代的生質基質包裝塑料,不僅無害生態(eco-friendly),且相對於過去的包裝塑料,亦有卓越的品質表現。

Harlin解釋,PGA塑料的強度,比現在市場上最常見的可生物分解塑料PLA(Polylactic acid, polylactide,聚乳酸)強20%到30%,且能承受的溫度更比PLA還要高出20度(攝氏度)。

同時,PGA塑料也比PLA更快分解,而如果有必要,它的生物降解性也是可調控的。
Harlin表示,這樣的糖基塑料托盤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托盤和上面的包裝膜都可再次分解成它的原始物料:糖。

每年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約有5%是用來生產塑料,而有40%的塑料用於包裝;因此,包裝業承受不少的壓力,受期待要走出對石油的依賴。也由於「倫理消費」的理念與相關法規開始興起,促使包裝業必須設法尋求符合永續發展的轉型。目前,生質基質塑料約佔全球塑料產品的1%。

VTT表示,依據產品生命週期分析,製造生質基質塑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以石油為原料之塑料的70%。
使用VTT的新技術,可讓塑料包裝業走向全生質基質化,並使食品包裝業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低。

在工業中使用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以及消費行為的碳足跡。這樣的轉變將有助於歐盟實現其2050年目標:減低至少80%之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

VTT研究員在評估芬蘭是否有機會達到80%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後表示,這將是艱難的一仗,但只要所有生產或消耗能量單位共同參與,它是有可能實現。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101.12.5

▲top

疑位活斷層 日敦賀核電可能廢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調查團10日指出,福井縣敦賀核電廠境內可能有活斷層,2號機組無法進行重新啟用的安全檢查,今後可能遭受廢爐的命運。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原能委員會與專家召開評估會議後指出,敦賀核電廠2號反應爐機組正下方的斷層可能是活斷層。

原能委員會委員長田中俊一說明,「照現在的狀況來看,是無法進行重新啟用的安檢」,如果2號機不能重新啟用,今後恐將廢爐。

報導指出,原能委員會委員島崎邦彥與4位專家1日起到當地進行兩天的調查,並且在10日召開斷層評估會議。
敦賀核電廠境內有一條稱為「浦底斷層」的活斷層,島崎等人親自到當地,以浦底斷層以及分枝延長到2號反應爐正下方被稱為「D-1」的斷層為中心,進行各種調查。

島崎說明,「2號機正下方的D-1斷層可能是活斷層,是與浦底斷層同時產生的錯動」,而日本政府的規定是,「不允許核子反應爐等重要設施設置在活斷層上」。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101.12.10

▲top

菲風災罹難者破6百 國際馳援

聯合國10日準備號召國際社會,援助數百萬名菲律賓風災災民。寶發颱風重創菲國,死亡人數破600,且在傳出300多名漁民失聯之後,進一步推升失蹤總數。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發言人華爾(Imogen Wall)表示,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專員卡瓦略(Luiza Carvalho)將擬出兩份計畫書,一份是緊急援助計畫,另一份則是菲國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的長期支援計畫。

民答那峨島是這次風災受創最嚴重的地區。菲律賓民防官員表示,寶發引發土石流和洪水,目前已尋獲647具遺體。

她拒絕透露災區需求統計,但她表示,颱風上週來襲後,部分村莊對外交通仍完全中斷,無法獲得援助。她還說,菲南地區至少未來6個月都需要持續援助。

美聯社報導,菲律賓官員表示,根據家屬和漁業公司通報,仍有300多名漁民失聯,颱風後失蹤人口升至近900人。
民防局長拉莫斯(Benito Ramos)表示,聖托斯將軍市(General Santos)和沙蘭加尼省(Sarangani)的多名漁民,趕在寶發4日侵襲民答那峨島的前幾天前往南沙群島及太平洋作業。

海防、海軍和漁船持續搜救中,部分漁民可能暫時在小島上棲身。拉莫斯昨天表示:「也許他們還活著。」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日前已宣布全國進入災難狀態。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101.12.10

▲top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榮景可期的自然資本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這類的自然資產,將會對未來的經濟成長與榮景扮演重要的角色。若是能進一步得加強相關政策的架構,對經濟轉型的過程多加管理,將能創造出深具效率的經濟。TEEB的研究建立在現存的許多國際行動與報告上,例如聯合國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指出自然本對人類生存與福祉的重要性。當我們將所有證據拼湊在一起時,我們同時也面臨會反映在政策上的巨大經濟成本。

政策造成改變

自然資本是個提供人類服務與支持我們經濟的網絡。自然資本對解決許多生態的危機,有巨大的貢獻,這些危機包含氣候變遷、糧食安全、不足的用水。這些危機在被解決的同時,也能消弭貧窮。面對自然資本的議題,沒有一個一體適用的方法,必須因地制宜。但有兩個建議方案,可能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案例。

一、政策回應不該只限於環境政策的範圍,而還需要考量不同層面的政策,例如農林漁業、能源、食物與引水、採堀自然資源的產業、運輸、旅遊和健康政策等等。

二、若是能從廣泛、多元的層面計算國民所得帳,則自然資本的價值將更能反映在決策過程中。單一的政策工具雖然有時有用,但是一個深具彈性與綜合性的政策回應,將會更有效用。

TEEC的研究與分析指出不同模式的政策回應,並描述了現存的工具與措施。就如同前述所言,不同的工具適用於不同的情境,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不過,對每個國家而言,在進行政策評估時,以下的步驟可能會派得上用場。

步驟一:體認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對該國經濟的意義,當務之急是評估生態系統服務會對經濟發展與就業帶來的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風險與損失。
步驟二::估當今的政策與改變的可能,要如何調整,才能將自然資本管理得越好。

改善的機會

決策者必須決定要怎麼做,才對國內與現存的環境最有利。以下的選項將能幫助決策者做出決定。

管制的重要性

有效的管制措施將能提供一個框架,確保自然資本可以被永續利用,並能成為其他政策的基礎。管制措施不僅限於稅賦與罰款這些市場性的工具,也可以是改變經濟誘因,讓私部門改變行為,以確保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帶來的利益。

經驗顯示,市場性工具比管制措施更能有效率得達成環境政策的目標,有些市場性工具可以增加政府歲入,又能管理生態多樣性。例如歐盟排放量交易制度(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然而,這種市場性工具無法適用於每個情境。要使用這種市場性工具,必須以高度的行政管理當基礎,並付出巨額的交易成本。即使如此,一旦遇到政治阻力,整個政策的適用性就可能受到破壞。

改革補貼措施來彌補已造成的環境傷害

調整用於農漁礦業、將近一兆美元的補貼,改用於維護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是當務之急。尤其是要調整那些會影響環境的產業所獲得的補貼金額。研究顯示,用於維護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應占全球GDP的1%,才能避免氣候變遷的危害,這種危害可能會造成全球GDP流失5%到20%。從本研究的觀點來看,改革補貼措施將曾能更自由得運用公共資金,促進資源有效得運用與適當得成長。不過,在此之前,政府應先承認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的利益。

獎勵服務之供給

為了要刺激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獎勵那些管理與維護這些服務供給的個人與社群是很重要的。經過適度的設計與執行,生態系統服務償付機制(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PES)將能帶來與分配利益;減少因森林遭移除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REDD-Plus)則能尋求一個調節氣候變遷的雙贏策略。這兩種機制,都是要透過協商來確保生態系統服務能夠持續供給。

支持投資自然資本

對適當的目標自然資本進行投資,將能帶來高投資報酬率的回饋。例如,復育已破壞的地區,將能幫助我們維護原住民的經濟生活與讓他們能持續維持生計。

展望未來

如同前述所言,轉換政策是個困難的任務,首先得有足夠的時間,在過程中學習改變;其次,政策之改變將會付出成本,也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這些都需要克服。因此,要試著將自然資本、經濟活動與社會福祉連結在一起,才能有助於和受影響的人口溝通。此外,改變心態,承認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並不為短期的政策成效所宥,是還需努力的部分。許多政策的選擇將會受到跨部門合作和夥伴關係之建立的情況影響。

從各層面創造政策改變

對決策者而言,大部分改變政策的機會限於國內層面,但通常涉及國際合作與條約的政策,反而比較容易實施。當然,在地的管理也會決定自然資本是否能永續利用。

建立夥伴關係

要讓改變能持續進行,人們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因為大部分的自然資本是公共財,因此管理自然資本需要政府的參與;而自然資本會影響個人,個人行為模式與消費習慣也會決定全球生態足跡的發展,因此個人與非政府組織也該參與管理自然資本。除了政府與第三部門外,產業的參與將能促成一個更能有效率分配資源的經濟體系。國際組織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國際合作的機制,將能促成某些層面的政策發展,尤其是指那些能同時提供當地與全球利益的生態系統之管理。

建立更能有效利用資源的經濟體系

當氣候變遷的威脅日益高升,政府開始朝向低碳經濟的方向發展。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發展更能有效率運用資源的經濟,這種經濟可以反映許多自然的價值,例如食物與原物料的供應、乾淨用水的取得方式、各種娛樂和啟發性靈的方式、與文化和心理認同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善用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既存資源的經濟,又不會影響到資源的永續利用。最後,這也是一種被那些承認自然資本價值的社會所支持的經濟。

我們常很難去回答那些跟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大哉問,例如它們對不同社群的影響,我們可以容忍這兩者流失到什麼程度。這份報告要呼籲更多決策者能從更多層面思考現存的挑戰,尋求多方面的解決之道。尋求一個國際與國家層面的政策框架,將能有助於系統性得回應自然資產的價值相關的議題。這將能開啟新的契機,來處理貧窮、發展與成長的問題。同時 透過經過良善設計的政策,將能呈現自然的價值,讓消費者、產業界、社區和公民能獲得足夠資訊來做決定。要讓這些願景成真,需要付出許多努力與國際間的通力合作,但根據現存的證據顯示,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上,我們有潛力讓願景變得更為正面、積極。雖然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但許多好的想法已經在手。認知與了解自然的價值,意味著所做的決策將有助於建立一個能永續發展的環境,我們的經濟與社會也將從中受益,我們的子孫也將獲得同樣的利益。

2010年是生物多樣性之年,希望這個議題因為TEEB這份報告受到重視,並創造一個開始「改變」的好機會。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低碳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