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低碳生活網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更新日期 2017/01
新北低碳生活網

新北市低碳生活網

第10512期簡訊
1. 抗氣候變遷 三重蘆洲12校綠色網絡串接
2. 歐盟訂減碳目標 2030年節能30%
3. 歐洲四大城市對抗空汙:2025年前全面禁止柴油汽車進城
4. 水泥可吸碳 對減碳有點幫助
5. 英極端洪災 專家:暖化致強降雨
6. 台德能源對比》「台電應分拆得更細」德經濟學者:台灣電力改革走在對的道路上
7. 趨勢觀察/潔淨經濟 打造低碳未來
8. 減碳 可口可樂鏈搶先施行
9. 對抗氣候變遷 加州代價高昂
10. 南極冰層易受暖化衝擊 程度恐超過預期
11. 比爾蓋茲 將投入氣候科技研發
12. 風力發電電力強 且可遏止溫室效應
13. 史上最大全女性科學家團隊遠征南極,彰顯氣候變遷與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
14. 美報告:熱浪猛襲 氣候變遷難脫責

1. 抗氣候變遷 三重蘆洲12校綠色網絡串接

文/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為抵抗氣候變遷並將都市熱島效應的觀念植入基層,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與教育局、養護工程處及綠美化環境景觀處等相關單位合作,105年11月下旬邀請三蘆地區12所學校代表,於新北市政府辦理互動式工作坊,計畫將學校周邊人行道、綠地、廣場及學校等空間一併納入規劃,打造都市通風廊道,以擴大計畫效益,在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教授王秀娟帶領下,就永續校園執行成果及各式校園生態綠化、節能減碳及相關案例進行討論,使各校就校園永續再造與熱島退燒之議題有更具體的執行想法,工作坊討論氣氛熱烈。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局長邱敬斌表示,三重、蘆洲地區因都市發展密度高,經調查發現,三蘆地區的都市熱島效應嚴重,本次配合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透過市府教育局及相關學校的協助,將三蘆地區主要道路及一旁之校園空間進行整體性檢視,期望能串連道路及學校的綠帶空間,打造都市通風廊道,減緩都市熱島效益的衝擊。

新北市城鄉局科長李擇仁說,本次工作坊在王秀娟老師生動精闢的講解後,來自三重、蘆洲地區三民高中、光榮國中、三和國中、鷺江國中、蘆洲國小、忠義國小、鷺江國小、三重國小…等各校代表發言踴躍熱烈,並積極分享各個學校就校園綠化、食農教育、親和性圍牆、綠屋頂及教學農園歷來的經驗與甘苦談,工作坊最後,各校紛紛表示後續將配合市府相關規劃辦理,以帶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李擇仁補充,城鄉局後續將再與府內相關單位及三蘆地區個別學校進行深入討論,以朝向擴大三蘆地區的校園綠色空間的目標邁進,為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盡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2016-12-01 好房網

▲top

2. 歐盟訂減碳目標 2030年節能30%

歐盟執行委員會日前公布計畫,預定2030年前將節能30%,並且提高再生能源佔總發電比率,以便符合巴黎氣候協議提出的減碳目標。不過對此,環保團體一方面給予歐盟政策方向肯定,但仍期望能將目標再提高。

據《BBC》報導,歐盟日前在巴黎氣候協議中承諾在2030年將減碳4成,因此,這次計畫對其減碳目標以及更有效使用再生能源扮演相當關鍵角色。歐盟這次提出3成節能目標後,預計後續智慧電錶與創新設計誘因政策也會出爐。

節能帶動投資、就業

這次計畫中,翻修老舊房屋也是重點之一,該部門目前佔歐盟耗能4成,而且歐盟未來也有意在2030年創造一個達1,200億歐元規模的建築物翻新市場。

歐盟氣候執委卡尼特表示,「我對於節能30%的目標感到驕傲,因為除了可降低我們對能源進口倚賴,也可創造就業機會以及減少污染排放。」歐盟也再次重申2030年時,讓再生能源至少佔耗能27%的政策目標,其中也包括佔製造能源5成的目標。

據科技媒體《Engadget》指出,目前該計畫仍在初步階段,不過,一旦獲得歐洲議會通過後,這次3成節能目標預計在2021~2030年,每年可帶動1,770億歐元投資以及創造90萬個新工作。

環團籲標準可再提高

不過,環團「地球之友」代表萊立則指出,「我們樂觀看待歐盟提出承諾,確實是一大進展而且可讓好幾百萬人脫離能源貧窮困境以及增加減碳,但為何只停留在30%而非一舉竟全工?」

《衛報》也指出,由於英國預計在2019年將退出歐盟,因此,目前尚不清楚英國是否會讓這項新的潔淨能源策略納入國家法律中。

代表節能公司的EuroACE組織,其秘書長喬伊絲也指出,這次全歐盟節能目標雖然是向外界再次做出承諾,但其會員對這次的目標期望不大,她表示,「因此,我們目前只能期待歐洲議會或歐盟會員國將目標提高,因為30%根本與平常一樣無關痛癢。」

資料來源:2016-12-01 台灣醒報

▲top

3. 歐洲四大城市對抗空汙:2025年前全面禁止柴油汽車進城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兩年一度的「C40城市氣候領袖群」(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C40)於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墨西哥舉辦,世界各大城市領袖包括北京、香港、東京、首爾、倫敦、紐約等齊聚一堂討論因應之道。巴黎(Paris)、墨西哥市(Mexico City)、馬德里(Madrid)和雅典(Athens)的4位市長會後公開聲明,為了改善空氣品質,將分別在2025年之前禁止柴油汽車。並承諾將竭盡所能鼓勵使用電動汽車、氫動力汽車及油電混合動力車,同時也鼓勵步行和騎自行車。

全球每年3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使用柴油的交通工具近年因其帶來的空氣汙染備受關注。雖然柴油汽車普遍引擎性能較好、耗油少,但也會排放懸浮微粒(PM)和氮氧化物(NOx),懸浮微粒容易滲進肺部、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而氮氧化物混合其他有機化合物後,受到日光照射後容易形成臭氧,位於大氣平流層的臭氧層雖然能替地球擋住紫外線,但臭氧本身並不適合人體吸收,地面累積過多臭氧對人體有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全球每年約300萬人死因與空氣污染有關。即使以往無呼吸病例的人,也會導致其呼吸困難。

隨著證據逐漸增加,環保團體開始嘗試以法律力量,推行明確的空氣品質標準和法規。英國的環團已成功促使政府採取更多行動。現今全球主要城市的市長也意識到空氣污染問題,開始傾力抑制柴油使用量。

未來熱潮:電動、氫動力及油電混合動力車

BBC環境分析員哈拉賓(Roger Harrabin)分析,禁止柴油車意義重大。汽車製造商將關注此一決定, 並明白知道禁止柴油只是時間問題,其他城市也將跟進。汽車製造史上,沒有跟隨大環境改良產品的企業總會被全球市場捨棄,電動汽車、氫動力汽車及油電混合動力車都在不斷改良,很快也能引發人們一窩蜂搶購。

諷刺的是,許多政府最初推廣柴油汽車,正是因為柴油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但製造商利用這一事實誤導政府,誇大柴油汽車有淨化空汙的能力。如今禁止柴油車的城市勢必將引進電動汽車和氫動力汽車,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動汽車也並非完美替代方案,除非該城市的發電方法是使用綠色能源。

歐洲各大城市柴油車逐漸減少

為了減少柴油汽車造成的影響,法國首都巴黎早已採取一系列步驟,如1997年之前註冊的汽車禁止駛入城市,而且每年提高管制量,直到2020年。巴黎市長伊達戈( Anne Hidalgo)表示:「我們有明確的目標並開始推出,我們要柴油遠離我們城市。東京已經禁止行駛柴油車,我們要效仿東京。」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長卡梅娜(Manuela Carmena)稱:「我們在城市所呼吸的空氣品質與氣候變遷有關聯。隨著城市的溫室氣體排量減少,我們的空氣會變得更清新。我們的子孫、長輩祖和左鄰右舍都將更健康。」

西班牙巴塞羅納(Barcelona)也推行公共自行車租借政策,據了解政策推行後已降低9千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一輛汽車行駛3300萬公里的碳排放量。

資料來源:2016-12-03 風傳媒

▲top

4. 水泥可吸碳 對減碳有點幫助

全球暖化問題逐漸受到各國重視,許多房屋設計師也致力發展綠建築,希望用低碳的建材來取代以往的水泥。不過最新研究發現,水泥也可看成略帶綠色的建材,因為它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社論》台灣必須兌現減碳承諾

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報導,因暖化造成的氣候極端在近幾年愈來愈明顯,因此各國對於減低碳排有了共識,不過光減碳已經不足夠,還必須想辦法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才行。許多科學家致意研究如何捕捉碳,然後再進行封存。

最近有三個研究對於碳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都有好消息,分別是玄武岩適合封藏二氧化碳、基因改造加強光合作用,以及水泥可以吸二氧化碳。

地層儲碳是近年環境科學家在努力的方向,打算將二氧化碳以高壓方式封凍,然後打入地底岩層深埋,這個測試也造成一些疑慮,擔心這些深埋於地底的二氧化碳會不會引發地震,或是哪一天破土而出造成大面積的窒息?因此包括台灣,許多地層儲碳的相關實驗,常常遭到地方人士反對。

不過現在科學家發現,深藏於地下玄武岩的二氧化碳會產生地質反應形成固化的岩石,因此不會外洩。研究人員考察了2013年開始的4000多處碳封存試驗區,發現原先注入的幾千噸液態二氧化碳,在地底深處進行了碳酸反應,到2015年逐漸變成了碳酸鹽岩。由於這些新生的碳酸鹽岩具有人工特徵,因此確定是人為造成,也就是說埋在地底的二氧化碳不但不會造成地質不穩,反而使地質變更堅實。更好的消息是,玄武岩是地質上非常常見,因此要找到可以封存二氧化碳的地區相當的多。

基改光合作用

大家都知道植物會行光合作用可以捕集二氧化碳,但是自然的光合作用效率仍然顯得過低,因此許多實驗室都在努力開發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現在德國的科學家測試了9種植物和17種動物酵素,合成一種新式葉綠體,可以讓光合作用更有效率。目前在實驗室的環境中表現良好,效率可稱「勢如破竹」。希望有一天,它可以被轉殖到藻類裡或甚至植物當中。

水泥可捕捉二氧化碳

一個新的研究發現,水泥的環境影響,可能沒有原先以為的那樣糟糕。

水泥是石灰石加熱再拌入石膏和黏土,因為在加熱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長期以來都認為,水泥工業是高排碳工業。但新的研究發現,水泥與混凝土建材在幾十年間,都在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的量足夠抵消當初製作時所釋放的。水泥建築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顯而易見,建築邊緣常常見到的「水泥石筍」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之所所凝結的。

這項研究提供的結果再次提醒人們,我們應該努力減低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而不必花費心思在建築材料的減碳上。

資料來源:2016-12-04 中時電子報

▲top

5. 英極端洪災 專家:暖化致強降雨

英國調查發現,去年底當地受到數個暴風雨襲擊後已造成許多河川潰堤,受災最嚴重的坎布里亞郡,目前仍有近千戶家庭無家可歸。專家也指出,去年襲擊英國的洪水災情程度已越來越激烈,而且與人類造成的全球暖化脫離不了關係。

據《BBC》報導,英國生態及水文中心與英國水文學會在報告中指出,去年底「德斯蒙德」風暴帶來狂風與傾盆大雨橫掃部分英國地區,造成坎布里亞郡與蘭開夏及蘇格蘭南部陸續出現大洪水災情。該風暴在去年12月5日襲擊英國後,短短1天之內便在坎布里亞郡降下1整個月的雨量。

如今經過1年之後,專家指出,去年11月~今年1月已是英國自1910年以來史上最潮溼的3個月。當地目前仍有700個家庭無法返回自己的家,除此之外,去年洪水也淹沒坎布里亞郡與蘭開夏近5200戶家庭並造成十幾萬戶家庭缺電,估計該風暴造成超過13億英鎊的保險損失。

研究人員指出,該時期總計在北英格蘭、蘇格蘭與北愛爾蘭的多數河川水位都到達最高水位,去年冬天洪水在規模上更是堪稱激烈,但1947年的洪災造成家庭被淹沒與農作物受損卻是最深遠的。

《蘇格蘭先鋒報》則報導,去年12月不僅是英國有史以來最潮溼月份,也是最熱的12月,當時在霍尼斯特山埡口也測得英國有史來最高的降雨記錄,1天內降下了341.4毫米雨量。

另一位研究人員漢娜佛特也指出,過去50年來水流越來越高趨勢雖不能歸咎於氣候變遷,但最近研究已發現,人為因素造成地球暖化,在近期出現的洪水扮演相當重要角色。

資料來源:2016-12-06 台灣醒報

▲top

6. 台德能源對比》「台電應分拆得更細」德經濟學者:台灣電力改革走在對的道路上

政府欲修《電業法》發展再生能源,但各界對電力市場是否該開放則還爭論不斷。來自德國的經濟學者齊辛(Dr. Hans-Joachim Ziesing)8日出席台德能源轉型論壇,會後接受媒體專訪,強調台灣的電力市場改革已走在對的道路上,接下來應繼續開放市場、降低台電市佔程度、讓更多競爭者能進入,「自由化競爭若還是只有一家業者發電,沒有什麼道理。」

政府開放綠電市場 實現自由化的一小步

齊辛任職的「未來能源計畫」能源轉型委員會,是由德國聯邦經濟能源部成立的獨立機關。二度來談參與論壇的齊辛,樂見新政府從電力市場改革下手、兌現廢核及減碳承諾。「台灣目前是在對的路上前進,」齊辛指出,台灣至今只有1家國營的能源供應商,政府欲開放綠電市場,已經算是實現自由化競爭的一小步。但他也認為,台電在市場上還是一家過大的能源供應商,應該要分拆得更細,除了讓更多發電業者能公平競爭,也要讓不同人都有公平使用電網的機會。

「我們總是很喜歡維持現狀」所以拒絕改變

事實上,經濟部最早提出的《電業法》草案,是要一次開放發、售電市場,並要求業者不得同時擁有輸電及發電業,以免影響市場競爭,後來這個版本卻傳出在台電的強力反彈下而轉向。面對社會上擔憂電力市場開放的意見,齊辛直言「我們總是很喜歡維持現狀(we all love to stick to what we have),」人們因為擔心未來事情會變得更差,所以拒絕改變,「但現在事情是往正確的方向走,你們不該擔心這是災難。」

財團一定選擇「灰電」?用減碳政策限制

齊辛也以德國經驗一一回應諸多開放電力市場的疑慮。首先,有人擔心若開放民間自由進入發電市場,財團一定會選擇成本較低的燃煤及燃氣電廠,導致市場上充斥「灰電」,不符政府減碳承諾。齊辛則反問,台灣現在已經有很多電廠,「真的還有空間再增加嗎?」齊辛表示,開放發電市場的重點是要讓再生能源能自由進入,若真的擔心還有燃煤電廠要加入,國家也該用減碳相關政策來限制。他也強調,台灣市場之所以對燃煤、燃氣電廠來說相對有利,是因為政府提供不少的化石燃料補貼(註: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台灣每年的化石燃料補貼高達6億美金)。若能把這些補貼改用以推廣再生能源,就不會有類似問題。

另外,面對電力市場開放後電價不受政府管制、恐大幅上漲的質疑,齊辛認為,政府若要避免社會弱勢受電價影響、導致能源貧窮問題,可以將電價補貼變成一種社福機制。至於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德國的消費者能在市場上買到不同價格、不同種類的電力,若覺得電價太貴,市場上還有近千家的售電業可供消費者選擇。此外,電價只會在電力交易所大浮波動,這些波動也能迅速被市場機制平衡,因此零售端價格也相對平穩。

「優先交易順序」再生能源及核電先交易

除了電業自由化,齊辛也再次解釋德國的電價在核電廠逐步除役後的波動情形。齊辛表示,德國電力批發市場中的電價的確在廢核政策確立後逐漸下降,但這是因為批發市場只看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不考慮資本成本(capital cost)。此外,交易市場中有所謂「優先交易順序」(merit order)機制、先交易價格較低、優先併網的能源,因此再生能源及核電會先被市場交易;當第二輪的燃煤、燃氣電力登場時,電力需求多已飽合,產量、價格也隨之下降。

然而齊辛本人並非完全贊同這樣的機制。齊辛指出,批發市場只看變動成本、不看資本成本,正如核電表面上看起來最便宜、事實上卻忽略許多外部成本一樣。另一方面,業者如果要擴充裝置容量,成本不見得能在批發市場中回收。因此齊辛認為電力交易市場應該兩路並進,一邊依每度電成本購電,一邊也要購買裝置容量成本。此外,由於批發市場只計入每度電發電成本、價格當然較低,但售電業者買到電後要把電力送到用戶手上,則還必須負擔電網建置成本、輸電及配電費用等,因此最終用戶端所承受的電價仍然有上漲。

資料來源:2016-12-09 風傳媒

▲top

7. 趨勢觀察/潔淨經濟 打造低碳未來

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的「巴黎協定」,包括中國大陸、美國、印度及歐盟都已相繼批准,正式跨越「55國批准認可及達到至少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兩大門檻,並已於11月4日生效。各國企業不僅將此全球環境議題視為企業社會責任與關鍵挑戰,也視「低碳未來」為一大機會。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前政務委員葉欣誠表示,低碳未來將會帶來革命性的翻轉,而不是逐步的改變。

永續經營跨大步

無論是今後的政策方向、教育策略以及企業治理,都將與此密切相關,台灣需要有全面性、系統化的改變,才能給我們的下一代低碳、永續、有希望的未來。

低碳未來將會如何影響企業發展?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觀察,目前台灣在制定因應氣候變遷策略均沿用國外看法,尚缺乏本土觀點;低碳未來並非只是環保署的責任,像是交通部所管轄的汽車、物流產業(如宅急便等)已相當發達,交通排碳約占整個國家的20%,建築則占整個國家的電力消耗30%,排碳占20%、製造排碳量不會比工廠製造業來得低,亦必須有因應的措施。

他呼籲,環保署於年底公布第二批強制登錄的排碳源廠商,應該把交通業以及建築業當中較大的排放源也納入;以「共同承諾、差異化責任」的角度出發,才能達到革命性的改變。

「未來,潔淨技術投資會快速成長,碳是價格時代真正來臨,」黃正忠表示,國際估計未來15年碳價格可能持續上漲,一噸碳價格約略是新台幣1,000元至4,000元之間。

排碳納成本考量

舉日月光2015年淨利240億元為例,若將排碳量計入成本,會使其淨利跌掉5%;到2030年,以當時碳價來計算,因為碳排放量就會使淨利減少48億元,由此可見,排碳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也就是說企業必須將排碳納入成本與管理。

巴黎協定之後,台灣面臨國際談判壓力會增加,低碳經濟的趨勢,同時影響著全球經濟體系的運行與財務金融布局。

黃正忠說,發展綠色經濟的關鍵在於,須透過國家公共政策引領台灣本土低碳市場轉型,推動以智能生活物聯網所建構的智能型城市。

例如透過交通訂票與取票系統的進步、讓大眾友善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即能減少約2%的能源消耗。

若將來可結合智能型的交通、生產、農業及生活消費型態等,就有機會幫助全世界減碳達到20%的目標。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企業具有創新研發實力,經濟表現強勁且全球布局能力佳,根據富比世雜誌統計,世界前1,000大公司台灣有18家,前2,000大企業台灣有42家,在國際排名為第九。

要善盡社會責任

根據2016年9月公布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全球被評為新興市場永續指數95支成分股中,台灣入選了18家企業,占比近20%,顯示台灣企業表現良好。

黃正忠進一步指出,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必需回應到公司治理,確保公司的存在不僅能創造股東的收益,還能夠讓世界更為永續。

全球企業正朝著遵守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原則(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為考量來永續經營;社會責任的投資不是口號,而是有明確操作與評量程序的機制。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表示,氣候變遷的衝擊只會愈來愈嚴重,明日的台灣是存在於明日的地球之上,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全球的必然趨勢。科技業者必須要從自身出發,與股東、顧客一起努力,共同面對這勢不可擋的未來。

資料來源:2016-12-09 經濟日報

▲top

8. 減碳 可口可樂鏈搶先施行

經濟部表示,在近年溫室氣體、巴黎氣候協定效應下,使用再生能源將是世界趨勢。對於國內廠商來說,除了自己投資、向再生能源業者購電外,未來也可望推動再生能源憑證來取得「使用再生能源」認證。

能源局表示,早期政府在推廣碳足跡登記時,減少碳排放風氣並不流行,但國內有一家黏著劑廠商率先參加。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家廠商是可口可樂的供應鏈,可口可樂要求供應鏈都要計算碳足跡。如今,可口可樂推動碳足跡減量,擴大目標要在2020年減少一半的碳足跡。

能源局表示,可口可樂也訂定了2020年能源使用要有四成來自再生能源或低碳能源的目標,並在荷蘭擁有五座風力發電機,也積極裝置太陽能發電。使用再生能源製造將是世界趨勢,對於積極參與世界供應鏈的國內廠商來說,勢必會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2016-12-12 經濟日報

▲top

9. 對抗氣候變遷 加州代價高昂

加州人可能在汽油、電力、食品等支付更多開銷,因加州今年夏天增加對抗氣候變遷的舉措,兩關鍵的法律通過,也替加州對抗氣候變化付出更高代價。

這些對抗氣候變遷的新目標,在州府並未研究可能的經濟影響下,恐須面臨更多挑戰。 州長布朗自詡加州做其他州沒做的事。一些美國能源、住房和商業專家卻表示,這些努力不僅提高食物成本,也會減緩數百萬加州家庭就業與收入增長。不支持對抗氣候變遷的川普入主白宮,兩個關鍵法律也影響加州打擊氣候變化的努力,都可能對經濟產生影響。

SB 32法案要求加州將溫室氣體減少到比1990年低40%。SB 1383法案要求減少甲烷、冰箱冷媒和黑碳的排放。然而,史丹福大學Precourt能源效率中心主任史維尼(James Sweeney)表示,加州制定這些法律並未考量巨大經濟成本,很難施行。並沒有人能精確指出,加州制定的目標,在經濟面上將如何影響這個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剛發布初步分析顯示,強制執行新法規,預計減少2萬5000個至10萬2000個工作機會,加州經濟產出也將減損70億元至140億元。不過委員會說,這些影響相對加州經濟而言算小的。

工業團體預測可能發生嚴重後果。加州在1990年前並未蒐集溫室氣體數據,沒人說得準加州減少溫室氣體,汽車與工業究竟需達到怎樣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立法要求加州不要像1960年代那樣排碳,並未考慮到加州增長快速的經濟。空氣資源委員會主席妮蔻絲(Mary Nichols)說,一些行業高估成本、低估利益。

與氣候變化戰鬥可能導致加州減少經濟多樣化。史丹福史維尼分析,加州要求溫室氣體減少量比2006年第一次氣候變化努力時快八倍,這個減排速度是美國在巴黎簽訂氣候協議的兩倍。

加州在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花費約20億元,監管系統每年重新分配幾十億美元,總體說,加州氣候變遷投注的資源經費分配,比對加大系統的資源經費分配更多。妮蔻絲認為,當前最需做的事,是各機構、部門間的平行協調。

資料來源:2016-12-12 世界日報

▲top

10. 南極冰層易受暖化衝擊 程度恐超過預期

根據今天公布的報告,南極東部巨大冰層可能比長期以來假設的還容易受全球暖化影響。這份報告顯示強風能侵蝕支撐冰層的冰棚。

法新社報導,南極地區結冰的水若是融化,足以使得海平面升高好幾十公尺,改變世界版圖。

但要了解這整個區域的動態,包括面積較小的南極西部冰層,已證明相當困難。直到現在,科學家一直將焦點放在南極西部的威脅上。

最近的研究顯示,不管是就數個世紀或數千年的時間來看,氣候變遷可能都是導致西部冰層大片碎裂的原因。相較之下,南極東部的冰層遠遠穩定許多,面積甚至還持續增加。

科學家認為如懸崖峭壁般陡峭的漂浮冰棚橫跨陸地和海洋,牢牢固定在原處,避免內陸冰塊滑入海中。

這點大致上仍然是正確的。但博杜安國王(KingBaudoin)冰棚上神秘的冰窟窿,促使荷蘭、比利時和德國的研究團隊挑戰這個假設。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員和這份研究的首席作者勒納茨(Jan Lenaerts)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南極東部也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報告的研究發現刊登在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

有些研究報告將冰窟窿的形成歸因於隕石衝擊,但當勒納茨和他的團隊1月抵達南極時,他們發現冰窟窿有其他成因。

結合氣候模型、衛星資料和現場測量所得到的結論是,攜帶暖空氣的強風將反射率高的白雪吹走,顏色較深的雪吸收太陽光,而不是將太陽光反射回空中。

不過,冰層因氣候變遷受到的最大衝擊仍然是海水升溫,侵蝕冰層下部。

資料來源:2016-12-13 大紀元

▲top

11. 比爾蓋茲 將投入氣候科技研發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週一宣布,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臉書執行長札克柏格、軟銀社長孫正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等知名企業主管將投資10億美元,設立一個提倡潔淨能源的「能源突破創投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明年將開始投資在開發低成本、低碳技術的公司,以尋求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解決之道。

這是2015年12月「能源突破聯盟」成立以來,正式啟動的首要創投基金,尋求提高對新興能源研究的資助、提倡負擔得起及穩定度高的潔淨能源使用,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協助達到「巴黎氣候協定」所設下的目標。能源突破聯盟成員包括億萬富豪索羅斯、思特爾(Tom Steyer)、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加州大學在內。

能源突破創投基金投資對象鎖定具有前景的實驗性科技公司,技術領域包括:發電和儲存、運輸、工業應用、農業和能源系統效率。其他投資人還包括領英公司(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布蘭森、已退休的避險基金經理人阿諾德。

比爾蓋茲表示,降低再生能源如風力、太陽能等的成本,讓這些綠能更便宜及可為電網注入電力,都是此一新基金可能支持的領域,「許多人不願意或無法支付(潔淨能源)較烴類化合物(石化)能源更高的費用;要取得成功的方式就是讓低碳能源成本和售價都降低」。

他認為,當前潔淨能源技術應可被充分利用,但可讓美國及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在2050年之前把溫室氣體排放減至零的技術,將在未來10至20年的時間裡獲得投資。

資料來源:2016-12-14 自由時報

▲top

12. 風力發電電力強 且可遏止溫室效應

氣候變遷議題正受到全球關注,各國無不積極採用再生能源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而風力發電即是可行方法之一。英國愛丁堡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當地發展風力發電後,省卻多達3,600萬噸溫室氣體排至大氣中,並滿足英國的電力需求。

據英國《衛報》報導,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分析2008~2014年包含風力、燃煤與石油等可產生電力的數據後發現,過去6年來,由於英國致力發展風力發電,至今已避免近3,600萬噸有害的碳污染產生,約相當於230萬輛汽車排放的污染量。

研究人員湯姆森指出,「結果顯示風力在降低污染上扮演相當有效的角色,也有助於滿足英國未來的電力需求。」

由於英國風力發電34%來自蘇格蘭,當地政府發言人指出,這項報告肯定了陸地與離岸風力發電在英國達到國際氣候變遷責任扮演重要角色。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蘇格蘭分會主管班克司也表示,「我們一直知道風力發電與其他再生能源對於降低碳污染具有重大貢獻,但這次報告讓外界得以一窺其全貌。」

《Edie》網站則報導,英國工程暨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也認為,這次研究結果將可讓英國挹注更多資源在風力發電上,也可幫助蘇格蘭與英國達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標。

日前英國推動風力發電達到新里程碑,首度產生1萬MW電力,其中蘇格蘭成效最為卓著,光在今年9月,風力發電已可完整2天滿足100%電力需求。不過,目前全英國距離12%電力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仍不到一半,日前運輸部門使用再生能源比率,也從1年前的4.9%減少至4.2%。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nergy Policy期刊上。

資料來源:2016-12-14 聯合財經網

▲top

13. 史上最大全女性科學家團隊遠征南極,彰顯氣候變遷與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

為了提高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地位,扭轉女性不適合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社會偏見,並凸顯氣候變遷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衝擊,76名女性科學家組成史上最大規模的全女性南極遠征隊,12月2日從阿根廷出發,開啟長達20天的旅程。藉由一系列的領袖課程及工作坊,計劃發起者期盼能建立起科學界的女性網絡,進而影響各領域由男性主導的現象。

大自然之母需要她的女兒。 南極洲遠征行動所屬計劃《返家》的文宣標語

此項遠征行動是名為「返家」(Homeward Bound)的全球倡議計劃的一部分。此計劃旨在「提高擁有科學背景的女性的影響力,以影響塑造地球的政策及決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近期報告,女性雖佔全球大學及碩士的53%,在研究人員中卻僅佔28%;澳洲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Scientist of Australia)的研究也指出,在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四項領域裏,女性升遷不易,擔任教授職位者只佔17%。

計劃共同發起者、南極氣候與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墨爾本-托馬斯(Jess Melbourne-Thomas)指出,此現象部分歸因於科學研究領域的性別歧視問題。她表示,科學界有很高程度的無意識偏見,以各種方式影響女性發展。

在一次領袖發展課程中,墨爾本-托馬斯與企業家及管理專家達特納(Fabian Dattner)討論起這個困境,因而想出遠征南極的行動。

我開始將『返家』計劃想作倡議浪潮的一部分,而藉着所有的倡議行動我們就能向前走,而不是把這看成是速度緩慢的改變。 「返家」計劃共同發起人墨爾本-托馬斯(Jess Melbourne-Thomas)

對女性科學家而言,南極洲是特別難抵達的地方。美國海軍在1950及60年代仍拒絕接送女性到南極洲的基地,現在情況雖已改善,但對有家庭顧慮的婦女而言,要到南極工作一段時間仍具有挑戰性。墨爾本-托馬斯也指出,問題在於要如何為女科學家建立更多支持系統。

至於為何討論氣候變遷議題,達特納表示,氣候變遷對女性的影響遠大於男性,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女性小農及發展中國家跋涉汲水的婦女,都受其影響甚大。而要對抗它,則必須讓女性扮演更重要的領導角色。

在這20天的遠征計劃中,自1000名報名者中挑選出的76名參與者將在船上討論關於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分享彼此的工作內容,參與領袖工作坊以及策劃如何將此行所得應用於未來的工作中。

參加者來自不同的科學領域,墨爾本-托馬斯表示她們希望幫助不同科學領域背景的女性,將這些知識帶入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決策。此外也為了創造科學領域的女性網絡,支持彼此改變各自領域的領導角色。她希望未來10年每年都能籌辦一次這樣的旅途,最後可以讓網絡人數擴大到1000名女性。

目前旅途已經進行超過一半,達特納在計劃網站上寫道,除了驚艷於沿途的壯麗美景,參加者已經開始討論發展一個危機管理的專案,讓女性能夠彼此分享並管理重要的事件;在吃喝玩樂中,她們也一同發想出許多彼此聯繫合作的好點子。

資料來源:2016-12-15 端聞

▲top

14. 美報告:熱浪猛襲 氣候變遷難脫責

美國報告今天顯示,去年熱浪侵襲歐洲和亞洲多個地區、美國阿拉斯加野火、佛羅里達州漲潮淹水、以及英國異常晴朗的冬天,都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

不過根據法新社,這篇名為「從氣候角度解釋極端事件」(Explaining Extreme Events from a ClimatePerspective)的報告說,其他極端天氣事件恐怕不能歸咎於燃燒化石燃料。

科學家發現「無氣候訊號」的事件,包括美國東部和加拿大極端寒冷、奈及利亞春雨遲來,以及印度清奈(Chennai)12月天天豪雨。

這篇定期刊登在美國氣象學會公報(BAMS)的報告不包含所有極端天氣事件,但能讓科學家選擇及研究關心的特定事件,然後利用歷史紀錄和氣候模型,試著解釋氣候變遷影響程度。

這篇最新報告是根據25份檢驗5大洲和2大洋2015年極端天氣事件,並經同儕審查的研究文件。來自18國大約116名科學家促成這項分析。

報告說:「這是在溫度相關事件中發現人類影響力的最強有力證據,許多熱浪強度增加、喀斯喀特(Cascades)地區積雪減少、北極海冰範圍3月創新低紀錄,以及阿拉斯加野火範圍和持續時間異常。」 氣候變遷影響最清晰的訊號,包括2015年歐洲熱浪侵襲,報告說,模擬實驗指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是一大因素。

報告還說,英國過去兩年的極端冬陽,「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可能性,已成為原來的1.5倍以上」。 氣候暖化也使得野火風險升高。阿拉斯加2015年燒了約2萬700平方公里,範圍為1940年開始記錄以來第2大。報告說:「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恐已使得火災季節如此嚴重的火勢風險增加34%至60%。」

而在臨海的邁阿密,晴天漲潮期間淹水機率過去20年增逾500%,上升原因可能是氣候變遷。 此外,每月溫度紀錄顯示,2016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在地球暖化之際連續第3年創紀錄。

科學家認為,隨著地球暖化、冰川和冰層融化及海平面上升,有些風暴和其他種類的極端天氣很可能惡化。

資料來源:2016-12-156 中央社

▲top
本簡訊僅係蒐集國內外之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相關訊息。讀者若要進一步引用、使用相關資料,應自行注意避免侵犯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