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黑科技成真的日子,又得往後延了。世界上最大核融合設備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正式宣布,受到疫情衝擊,托卡馬克裝置進度將延後,核融合運作至少要到十年後才可以看到。
ITER 位於法國南部,是由歐盟、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 35 國聯合出資計畫,歐盟做為 ITER 設施的主辦方,投入資金大約占 45.6%,其他 6 國則各貢獻 9.1%,主要在研究托卡馬克型(Tokamak)核融合的技術與工程,評估相關可行性。
ITER 目標是生產 10 倍能量回報,在 840 平方公尺的核融合反應室融合約 0.5g 氘氚混合物,以 50MW 輸入功率產出 500MW 融合功率,長脈衝持續時間為 400~600 秒。
只是 2022 年已經傳出,由於關鍵零件出現裂縫,進度可能會延誤,還會伴隨成本超支,這次可以說是正式宣布延後。就如先前《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如今 ITER 的成本是最初預估的 4 倍,成本早已超過 220 億美元。
最一開始 ITER 時間框架與時程基準都在 2016 年制定,這幾年間先遇上 COVID-19 疫情、後又有高通膨環境,供應鏈挑戰比想像中還要更多。
ITER 總幹事 Pietro Barabaschi 解釋,自 2020 年 10 月以來,已經向利害相關人表明,已經無法在 2025 年進行第一個電漿測試,團隊優先考慮啟動研究操作,已經重新設計時程基線(Baseline)。
Barabaschi 表示,未來不會把 2025 電漿測試做為短暫的低能量測試,將投入更多時間來調試實驗,提供更多的外部加熱能力,未來全磁能(full magnetic energy)將延後三年,從 2033 年延後到 2036 年;氘氚運行( deuterium-tritium operation phase)延後四年到 2039 年。
不過最近 ITER 也傳來好消息,醞釀 20 年,19 個托卡馬克環形線圈終於到貨了,10 個來自歐洲、9 個來自日本。超巨大 17 公尺線圈將被冷卻至攝氏零下 -269 度,未來將纏繞在核融合設備容器內,讓科學家能夠控制內部反應。
ITER 成本高、設施規模也相當可觀,先前世界最大冷質量磁鐵位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為 408 英噸(370 公噸),但 ITER 新完成的磁鐵冷質量為 6,614 英噸(6,000 公噸) 。
實現核融合目標並不容易,但無論是 ITER 托卡馬克核融合還是其他仿星器、雷射融合等,已經有各式各樣的技術發展中,都希望能核融合反應中實現淨能量增益,最後讓新科技應用到日常中。
參考資料
https://technews.tw/2024/07/04/iter-postp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