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706期

2018/6/30 0:0

1.減紅肉食得有「營」 更為地球出力
2.奧地利欲打造太陽能鐵路網,用新型逆變器將電力直輸鐵路
3.「碳稅元年」來臨!新加坡準備好了嗎?
4.「以草養肉就像燒煤」 救地球最佳實踐 研究建議少吃肉和奶製品
5.美機構稱全球溫室氣體濃度連年急劇升高
6.W Green Pay (WGP) - 溫室氣體(GHG)減排的全球解決方案
7.面對極端氣候 台灣3業者表現專家怎麼看?
8.全國低碳城市 新北6連霸
9.加州新實驗 飼料添加海草 牛打嗝排出的溫室氣體減少99%
10.全球暖化致南極融冰加速 恐重創全球海岸線
11.海平面上升30年內成災 美沿岸料30萬屋被淹
12.因應氣候非旱即澇,東南亞提升農業韌性可給臺灣哪些參考?
13.新北以ICLEI東亞區執委 簽署蒙特婁承諾
14.新北363社區設綠屋頂 天然冷氣、空氣清新
15.哥斯大黎加環保咖啡
16.夏月揪省電 竹市村里節電大車拼
17.不能一直排一直排,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又是如何規劃的呢?全球碳排放量與再生能源憑證制度

 

 

 

 

 

 

 

 

 

 

 

1.減紅肉食得有「營」 更為地球出力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04

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港大一項研究顯示,港人平均每日食肉量已超過英國近4倍。當下社會富庶致食肉盛行,外國企業乃至政府均推崇尋找肉類替代品,保護環境及人們健康。

 

多地研昆蟲製食品 減碳排放

本港在肉類的消費超過不少發達國家,港大上周發布的研究發現港人前年每日消耗664克肉類,相當於兩塊10安士牛排,是英國人均消耗量的3.8倍之多。香港遍地食肉獸早已不是新聞,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本港曾在200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食肉量最高的地區。

港大表示,本港2015年的實際碳排放量為1.09億公噸,比政府估計數字高一倍,其中62%的碳排放(6,540萬噸)來自國際貿易進口貨,肉類和奶類產品又是當中主要的來源(5,750萬噸);又指市民若跟衞生署營養指引,即每日進食不多於180克肉類,可令本港碳排放量減少67%。

人類愛吃肉有其獨特生理原因,科普作家Marta Zaraska認為人類進化過程如腦容量暴增、發展語言能力及群族意識等,與捕獵密不可分。惟時下人們傾向過量食肉,破壞環境之餘更會影響健康。

本港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曾指出,每天進食30克加工肉類例如一條腸仔,已足以提高患腸癌風險一成。

「肉癮」難戒,外國嘗試以其他高蛋白物質替代,首選竟是昆蟲。南非推出的Entomilk雪糕,以所謂「蟑螂奶」的昆蟲液體製造,近日受到中外網民熱議,但聯合國糧農組織其實早在2013年已呼籲食用昆蟲,指出以同樣分量的飼料養蟋蟀,可比養牛生產多12倍蛋白質,又不會像傳統畜牧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瑞典政府為減少民眾食肉,在前年起投資27億瑞典克朗研究及鼓勵民眾食用肉類替代品包括昆蟲。為提高人們食用昆蟲的意慾,歐洲陸續有初企將昆蟲加工以改善賣相,例如芬蘭公司Fazer將蟋蟀磨成粉用以做麵包,一度大受好評而在旗下47間分店出售。

 

從教育入手 提醒少吃紅肉

港人除非缺乏選擇,恐怕短期內難以接受昆蟲製食品。幸而,市面上也有比昆蟲更開胃的肉類替代品,李嘉誠曾投資的Impossible Foods現時在本港推出色香味如同牛肉、但以純植物蛋白製造的漢堡扒。

長遠而言,本港或仍需加強對食肉有度意識的教育及宣傳。以荷蘭為例,當地超市在肉類標籤貼上產品碳排放量,提醒民眾少選購紅肉。中國政府前年也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民眾將肉類及乳製品的每日消費量限制在200克或以下,旨在將全國食肉量減少5成,更邀請荷里活大導演金馬倫、及影星如阿諾舒華辛力加拍廣告,呼籲民眾少吃肉。

過量吃肉所導致的健康及環境問題,已引起多國政府重視,投資風險評估機構Fairr去年更預計,各國在未來5至10年內將會針對肉類徵稅以改變人們飲食習慣。本港暫無此類政策,但食肉有度既是對地球、更是對己負責,人均食肉量冠絕全球的本港,更不應忽視。

 

 

2.奧地利欲打造太陽能鐵路網,用新型逆變器將電力直輸鐵路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05 9:00

轉載自科技新報

 

隨著綠能發展與環保趨勢蔓延,再生能源與大眾運輸的組合越來越常見,奧地利聯邦鐵路(ÖBB)也將太陽光電與鐵路結合,利用新型逆變器將太陽能電力直接連接到鐵路網。

現在已有面積 7,000 平方公尺、可年生產 1,100MWh 的太陽光電與奧地利鐵路連接,其生產電力足以讓列車從薩爾斯堡行駛到維也納來回 200 趟,並減少 400 公噸碳排放。

該計畫可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為鐵路建立的太陽光電廠,為奧地利國鐵再生能源試點計畫,測試時段從 2015 年 5 月到 2016 年夏季。鐵路商業技術中心執行長 Johann Pluy 表示,計畫特別之處在於新型逆變器,可直接將直流電電壓轉換成 16.7Hz 的交流電壓,讓太陽電力直接連接到鐵路上方的線路,同時減少電力傳輸成本。

根據 ÖBB 資料,目前奧地利國鐵電力 90% 來自於水力發電,2% 來自其他綠電,最後 8% 則是天然氣發電。Pluy 表示,該計畫目的是希望可以增加公司自產電力占比,減少對市場電力依賴,如果技術和經濟性可行,希望可以推廣到奧地利南部和東南部。

奧地利是第一個公投廢核國家,能源三分之二來自於再生能源,其中下奧地利邦(Niederösterreich)更在 2015 年達到 100% 綠能,其中 63% 來自水力發電,26% 為風力發電,生質能與太陽能則占 9% 與 2%。

雖然說奧地利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高達 65%,但仍有 15% 來自於國外核能與其他火力發電,奧地利為此也受到不少國內環保人士抗議,因此奧地利希望可在 2050 年將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到 100%。

 

鐵路網與太陽光電結合

綠色能源一直是全球關心的議題,近幾年太陽能成本下降,越來越多國家嘗試讓再生能源與運輸系統結合。雖然列車占整體能源消耗比例並不高,但藉由大眾運輸帶動相關產業發產,也是個發展再生能源的不二法門。

排碳大國印度也在 2017 年打造 100% 太陽能火車站,利用屋頂太陽能板為車站與鐵路供電;英國也計劃將太陽能的直流電直接供給直流鐵路系統,可藉此減少逆變器成本,而英國也不只發展太陽能列車,也與法商阿爾斯通合作,將氫燃料列車駛入英國鐵路系統。

隨著再生能源技術穩定與裝置量逐年上升,成本越來越能與傳統火力發電抗衡,未來這些能源轉型也會反映在其他產業應用上。

 

 

3.「碳稅元年」來臨!新加坡準備好了嗎?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06 13:39

轉載自ProPo公民新聞

 

去年初,新加坡政府釋放準備開徵碳稅的消息,隨即引發熱議,經過一年的規劃,如今傳來確定消息,新加坡宣布將自2019年起開徵碳稅,第一階段計畫為期5年(2019~23年),每公噸二氧化碳課徵5新幣(約台幣113元),之後將情況調整,長期目標是2030年把碳稅行情拉抬到10~15新幣。

「新加坡碳稅的徵收對象不分產業、而且稅率一致,這麼做不但公正、透明、也符合經濟效益!」最新一期(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發表會上,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杰如此說道。

 

頭5年「凍漲」,減少產業界反彈

早在2017年的財政預算案,新加坡政府就放出要在2019年徵收碳稅的政策藍圖,最初建議稅率是每公噸10~20新幣,課徵行情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相符。

誰會受影響呢?按照規劃,列管的六種溫室氣體有六種: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每年超過2.5萬噸的排放設施都得繳納。換言之,第一波課徵對象多為排碳大戶,如電力公司、石化業、半導體工廠等,估計約有40家合計貢獻新加坡8成排放量的企業在名單內,一般家庭用戶不會受到影響。

可是,過去一年來與產業界的諮詢,最後政府決定第一個5年先將稅率壓低到每噸5新幣,以減少產業界的反彈聲浪和成本壓力。統籌該政策的「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簡稱NCCS)解釋,有業者建議建立不同產業的指標,讓高於指標者繳更多碳稅,反之亦然。不過,最後政府並未採納這樣的差別式課徵制度,原因是從其他地區的經驗顯示,想替各產業訂定量身訂造的指標,又同時確保公平性,是非常複雜、且具難度的任務。

 

配套措施,促進能源效率提升

有人擔心,一旦企業必須每年繳納碳稅,會不會把多出來的稅賦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NCCS對此解釋,即使企業將碳稅全數轉嫁給一般家戶,每公噸5新幣的成本,約莫等於每度(kWh)電力價格微增0.021新幣(不到台幣5毛錢)。比起過去受國際油價牽動產生的電價波動,如此微小(約1%)的增幅應該尚可接受。事實上,過去8年(2010年第一季至2018年第一季)來,新加坡的電價調整幅度就高達10%。

為協助民眾適應有碳稅的日子,新加坡已經準備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財政部預估碳稅上路前5年可創造約10億新幣(約台幣226億元)收入,除了把這些資源拿來幫助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排放之外,政府也會另外撥出10億新幣,發放「能源效率生產力津貼」(Productivity grant),並成立「能源效率基金」(Energy Efficiency Fund,簡稱E2F)。

能源效率生產力津貼用於鼓勵企業投資提升能源效率的節能技術,符合條件的項目最多可獲30%津貼,且不限有碳稅繳納義務的大企業,中小企業也可申請。能源效率基金則會資助有意進行能源效率評估的企業,協助其進行節能改造、或提供顧問服務與技能輔導。

至於一般家庭用戶的輔導,重在能源支出的減免。自2019年起的3年內(2019~21年),凡是符合條件的政府組屋(公共住宅)住戶,每年可額外增加20新幣(約台幣450元)的水電費回扣(U-Save)。加上原本按四季固定發放的公民家庭水電回扣金(依房屋類型每戶55~95新幣),一房或二房式的組屋用戶,每年最多可拿到400新幣(逾台幣9000元)的補助金額,可說是不無小補。

經過一年的密集籌劃,新加坡邁向「碳稅元年」看似準備充足,但實際成效與各界反映如何?仍有待時間證明。

 

4.「以草養肉就像燒煤」 救地球最佳實踐 研究建議少吃肉和奶製品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06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一般民眾若想在生活中做些改變來減輕地球負擔,從哪裡開始最有效,換電動車?少搭一趟飛機?根據一份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減少肉類和奶製品的攝取,是減少環境衝擊的最佳方法。

這是學術界目前為止最全面的一份農業環境影響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如果停止消費肉類和乳製品,全球農地使用量可減少75%以上,相當於美國、中國、歐盟和澳洲國土面積的總和,而且還能餵飽全世界人口。農業擴張使原野地消失是目前野生動物大量滅絕的主要原因。

 

肉和奶製品:占用大面積農地 供應少少熱量

英國衛報報導,雖然肉類和奶製品只提供18%的卡路里和37%的蛋白質,卻佔用83%的農地,並產生60%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

其他近期研究顯示,所有陸域哺乳動物的生物量(biomass)中有86%是牲畜或人類。科學家還發現,肉類和乳製品中環境影響最低的,其造成的環境危害比最不永續的蔬菜和穀類作物還多。

這份研究根據119個國家、近4萬個農場的資料建立起龐大的資料集,涵蓋40種食品,總食用量佔所有食品的90%。研究評估了這些食品從農場到餐桌對土地利用、溫室氣體排放、淡水利用和水污染(優養化)和空氣污染(酸化)的全面影響。

 

不只是碳排放  盤點環境衝擊  研究作者呼籲純素飲食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普爾(Joseph Poore)說:「純素飲食很可能是減少人類對環境衝擊的最佳單一途徑,不僅減少溫室氣體,還能改善全球酸化、優養化、土地利用和水資源利用。比少搭飛機或購買電動汽車要大得多,因為這兩個行為只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農業能產生各式各樣的環境危害,真的就是動物產品會造成這麼多的問題。避免使用動物產品比嘗試購買永續肉品和乳製品,能夠帶來更好的環境效益。」普爾說。

研究也揭露了生產相同食物不同方式之間的巨大差異。例如,在毀林後的土地上養殖的肉牛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12倍,使用的土地面積比自然放牧牧場多50倍。但牛肉與植物性蛋白質如豌豆的差異之巨大,即使是環境衝擊最小的牛肉,溫室氣體排放還是高達豌豆的六倍,使用土地面積高達36倍。

 

農業的嚴峻挑戰 全球數億農場有改善空間

普爾說,部分農場的環境衝擊可以遠低於其他農場,顯示農業的環境影響確實可以被縮小,也不一定要全球人口都吃純素。如果環境影響最大的那一半肉乳製品可以被植物性食品所取代,效果等同於全球2/3人口吃純素。

普爾警告,削減農業對環境的影響並不容易,「全球有超過5.7億座農場,全都或多或少需要改善,農業的環境挑戰可說是所有產業中最嚴峻的。」但他認為,每年全球農業補貼至少5000億美元,「這些錢大可有更好的用途。」

用產品標籤載明環境影響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消費者可以選擇危害最小的產品,此外普爾也表示,有必要改補貼永續和健康食品,甚至抽肉類和奶製品稅。

 

淡水養殖不那麼永續  成甲烷排放溫床

這份研究另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一向被認為相對永續的淡水養殖漁業,其環境影響不容小覷。亞洲的魚產品2/3來自淡水養殖,歐洲比例更高達96%。 普爾說:「所有淡水養殖魚的排泄物和沒吃完的飼料會落在池塘的底部,那裡幾乎沒有氧氣,是產生甲烷的理想環境,而甲烷是強效的溫室氣體。」

研究還發現,被認為環境影響相對較低的草飼牛肉仍然比植物性食品的環境影響要大得多。「用草養肉就像燃燒煤炭,碳排超高。」普爾說。

 

研究方法獲同儕青睞  認同研究結論

其他食品專家強烈讚賞這份研究。美國巴德學院教授艾許爾(Gidon Eshel)說,過去量化農業影響的研究,包括他自己的研究,都採用由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使用國家層級資料,但新研究採用由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使用農場資料。「這兩種研究方法獲得大致相同的結果,令人感到安心,而新研究揭露了很多重要的細節。」

英國里茲大學教授班頓(Tim Benton)說:「這份研究非常有用。它彙整了大量的資料,讓結論更顯有力,從一顆星球的角度來看,我們生產食物、消費和浪費食物的方式是非永續的。再考慮到全球的肥胖危機,改變飲食習慣,少吃畜產品,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使人類和地球更健康。」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亞歷山大(Peter Alexander)博士指出:「永續管理的放牧也可以帶來環境效益,像是改善生物多樣性,而增加動物產品消費可改善全球最貧窮人口的營養狀況。我個人認為應將研究結果解釋成調節肉類消費,而不是要一夜之間成為素食者。」

 

 

5.美機構稱全球溫室氣體濃度連年急劇升高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08 21:06

轉載自北京新浪網

 

新華社華盛頓6月8日電(記者 周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新報告說,全球溫室氣體濃度連續第6年急劇升高。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研究人員7日說,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和5月的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都超過了41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由於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春季達到峰值,然後從植物生長旺盛的夏季開始下降,5月通常是一年中二氧化碳水平最高的月份。月度監測報告顯示,今年5月二氧化碳濃度為411.25ppm,2017年5月為409.65ppm。而從距今1萬年前到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只有280ppm。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全球溫室氣體參考網路首席科學家彼得•坦斯說,由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量達到歷史新高,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水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升高。上世紀80年代,二氧化碳濃度每年升高1.6ppm,而本世紀初是每年升高2.2ppm。

這一機構發佈的消息說,過去150年裡,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急劇增加,讓大氣和海洋蓄積了額外的熱量,成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世界氣象組織、美國太空總署等多家機構1月發佈報告說,有現代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中,2017年進入前三,延續了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

 

 

6.W Green Pay (WGP) - 溫室氣體(GHG)減排的全球解決方案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11 11:11

轉載自interfax

 

韓國首爾--(美國商業資訊)--全球自然保護運動HOOXI活動背後的慈善基金會W-Foundation(www.gcrfund.org/en/)推出符合ERC20標準的區塊鏈代幣W Green Pay (WGP),以獎勵HOOXI應用程式用戶為溫室氣體(GHG)減排所做的努力。

以下韓國政府官員參加了2017年12月和2018年4月在韓國國會舉行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國公眾運動(HOOXI活動)」宣言和委員會就職典禮並致辭:Kim,Eunkyung(環境部部長);Kim Hyunmee(國土、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部長);Jeong Segyun(國會主席);Choo Miae(執政黨民主黨代表);Im, Jongseong(國會議員)等等。

 

永續商業模式:全球首創在碳市場對個人進行獎勵

HOOXI應用程式將整合個人的溫室氣體減排資料,韓國政府將據此分配NEP(國家排放許可證:交易價格約為20美元一噸)。利用分配的NEP在市場上交易所獲得的收入,HOOXI應用程式將為其運作和持續在市場購買WGP提供資金,以獎勵用戶。

HOOXI應用程式:具有即時獎勵的遊戲化功能(WGP)

HOOXI應用程式提供多種功能優勢。

首先,HOOXI應用程式是一個開創性的平臺,使溫室氣體減排的公眾參與和回報得以數位化。

其次,HOOXI應用程式是一款以行動應用程式為基礎的環境百科全書。HOOXI應用程式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輕鬆執行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法,以及用戶參與所帶來的環境影響資訊。

第三,HOOXI應用程式運用人工智慧(AI)來分析每位用戶的個人資料,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年齡、性別和職業自訂減排任務。它將根據這些分析資訊,將客製化的每日、每週和每月減排任務發送給用戶。

第四,HOOXI應用程式透過遊戲化功能激勵用戶。HOOXI應用程式可以像Fitbit一樣追蹤用戶的日常運動統計資料,並且像Pokémon Go一樣提出適地性任務建議。根據他們完成的任務積分,用戶可以追蹤自己的排名情況,並在團體內部和之間進行競爭,即朋友、公司和整個國家。

第五,想像一下你在Instagram上的貼文得到讚,我們不斷努力達成目標並即時得到回報。憑藉社群網路服務功能,HOOXI應用程式鼓勵用戶每天上線以獲得獎勵。

 

使用WGP:購物、現金回饋等等

用戶可以在不同的通路使用WGP代幣。W-Foundation的HOOXI商場以及線上和線下合作零售商店將接受WGP付款。與韓國商業銀行合作的WGP聯名信用卡也將推出,屆時WGP可作為信用卡使用者的回饋方式。

W-Foundation將繼續開發HOOXI應用程式和擴展WGP的實用性。W-Foundation執行長Youree Lee表示:「隨著更多用戶加入,HOOXI應用程式將從碳市場獲取更大的價值,為WGP持有者提高WGP的價值和流動性。」

 

 

7.面對極端氣候 台灣3業者表現專家怎麼看?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11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不論是新疆五月雪、印度48度熱浪或黑龍江五月突然下冰雹等極端氣候,都在警告人類氣候變遷的不容忽視,因為這將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等發展。對此,全球大型投資機構與企業對氣候相關風險決策評分、評等的機構AODP(Asset Owners Disclosure Project)發表 ”Got it covered? Insurance in a changing climate”報告,其中將全球各大型保險公司進行「氣候變遷決策」評等,富邦金控、國泰金控與中華郵政也在排行榜中。

根據安聯集團(Allianz)發表的2018年全球經濟風險晴雨表,極端氣候風險更登上了風險項目前十名,可見氣候變遷已經成為金融保險業無法忽視的威脅,AODP檢視全球80家總資產合計達15兆美元的大型保險公司,進行氣候風險管理的評分,最高評級為AAA、若企業的相關措施有限則評為D,無解決氣候風險事實的保險業則給予最低的X等級。

此調查以G20的「金融穩定委員會氣候相關金融透明工作小組」提供的架構作為評等基準,分析保險公司披露的氣候戰略、氣候風險管理與目標等。評等結果顯示,AXA、Aviva、Allianz SE與Legal & General在面對氣候變遷風險領先全球其他保險同業。

去(2017)年AODP發表的全球氣候數據報告中,所有評等為AAA-B的保險業者都來自EMEA地區(歐洲、中東、非洲),今年也不例外,歐洲公民社會近來極度關注氣候變遷,這也促使歐洲成為最多評等為AAA-B的保險公司,光是入榜前十名的法國保險公司就有AXA、CNP Assurance與Crédit Agricole Assurances。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成為在A、B等級中唯一一個亞洲國家代表,從去年的調查可以看到日本保險業對氣候風險的重視大躍進,逾三成日本保險公司在這次排行榜都取得更高的評等,其中東京海上(Tokio Marine)就是唯一進入B等級的亞洲保險公司。探究其中原因,可能與日本政府將養老基金、社會與治理等大量投資於建立日本金融生態,導致相關產業的漣漪效應有關。

細看排行榜,也能看見台灣保險公司!富邦金控在此次調查中取得的評等為D、排名第36,維持去年排名,至於國泰金控則由去年的評等X上升為D、排名第56,名次上升一名,而中華郵政則在此次取得評等X。數據顯示出,台灣不論是政府還是保險業,都要加快腳步跟上全球保險業對氣候變遷的敏感度。

 

 

8.全國低碳城市 新北6連霸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13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新北減碳成果再下一城!環保署13日舉行「106年度直轄市及縣(市)環保機關推動因應氣候變遷行動執行績效評比」全國特優獎頒獎,新北市以低碳生活實踐、氣候變遷調適的優異表現,連續第6年榮獲全國特優。

 

市府經驗 吸引各界取經

新北市升格後陸續推出全國首創的「節電診所」、「低碳社區標章」、「低碳社區規劃師」、「節電認同券」、「揪團來省電」、「參與式屋頂農場」等節能減碳政策,並領先全國內成立專責的低碳社區發展中心,減碳成效獲得6次全國特優獎肯定。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王美文13日代表新北市府領獎,王美文表示,氣候變遷衝擊日益嚴重,全球有超過70%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城市,因此,城市層級的減碳行動已成為對抗全球暖化的重要推手,新北市的成功經驗已吸引各界爭相前來取經,讓好的政策在全國各縣市遍地開花。

 

輔導區里 取得低碳認證

此外,新北市2015年也率全國之先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縣市層級最高等級的銀級認證,並持續輔導全市各行政區里參與認證,至今共有7個銀級認證里、177個銅級認證里,另有12個區獲得銅級認證,認證通過數量居全國之冠,新北市也不吝分享經驗,期盼與各城市攜手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

環保局指出,以實施數年的「節電診所」、「低碳社區標章」及「低碳社區規畫師」等措施為例,一年最多可省下超過1萬度電、省水6000度以上及減碳約3萬50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另外,全國首創「新北市節電認同券」,針對耗能家電推出季節限定專案;「夏月節電中,揪團來省電」活動則由里長投入,市民積極配合,至今累計節電量超過182萬度,減碳量達965公噸以上,不僅讓節電種子深植於民心,也獲得評審委員青睞。


 

9.加州新實驗 飼料添加海草 牛打嗝排出的溫室氣體減少99%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15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美國加州的科學家正在活牛身上進行史無前例的海藻飼料實驗,希望能幫助農民達到嚴格的新排放目標,並永續地生產全球所需的乳製品。

英國獨立報報導,根據初步的研究結果,在飼料中添加少量海藻,可以減少牛腸道微生物產生的甲烷達99%,進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雖然他們尚未公佈初期的研究成果,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團隊主持人柯伯利(Ermias Kebreab)教授表示,初步的實驗結果非常出乎意料且很有希望。

「最終結果尚未出爐,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顯著的減排效果,」柯伯利說,「這可以幫助加州酪農達到新的甲烷排放標準,並永續地生產全球所需的乳製品。」

牛的消化道中有數百萬的微生物處理和發酵高纖維食物。這個過程讓牛可靠吃草維生,但也會產生大量的甲烷。

甲烷是造成1/4人為暖化效果的強效溫室氣體。牛不斷打嗝並排出胃內產生的甲烷。氣體也會經由放屁或是和糞便一起排出,但量較小。農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約1/3的排放來自畜產甲烷。

為了解決這個排放源,加州制定了新法規,要求酪農在未來十年內將其170萬頭乳牛的甲烷排放量減少40%。

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案。柯伯利教授認為,海藻可能是其中一個解法。「由於大部分奶製品的甲烷排放來自動物本身,因此應可從營養源上尋找解決方案,」柯伯利解釋。

「我們看到的數字很驚人——遠遠超出了農民需要達到的目標。」

在大學的穀倉裡,柯伯利和他的團隊一直在測試12頭荷斯登牛(荷蘭乳牛)的藻類飲食,並打算在今年夏天擴大實驗,納入更多的牛。

為了生產乳牛喜歡的飼料,研究人員在牛飼料混入糖蜜和少量紅海藻。接著,乳牛被帶到一台設備上,測量牠們進食時呼出的甲烷量,每天測量四次。

這份研究以2015年澳洲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澳洲的研究顯示,在實驗室內,少量海藻幾乎消除所有牛腸道微生物生成的甲烷。在部分海藻中發現的化合物擾亂了微生物用來產生甲烷的酵素。

如此戲劇性的結果讓科學家認為儀器肯定壞了,還重測一次,才確認99%的降幅是真的。

雖然這些研究資料看起來很有機會,但在世界各地的農場推出新飼料之前,科學家必須先用牲畜進行實測。實驗室結果很有希望,但實際在乳牛膳食中加入補充劑的結果卻令人失望,包括一組英國科學家試著用咖哩提取物實驗,結果動物拒吃,該研究宣告失敗。

「我們還有很多的研究要做,才能確定海藻補充劑是否是可行的長期解決方案,」柯伯利說,「但是初步的成果相當令人振奮。」

海藻是一種各方面都很吸引人的膳食補充劑,不僅可以減少氣體排放,而且很容易栽種,不需要土地、淡水或化肥。

愛爾蘭農業組織和政治家們已經開始呼籲針對海藻作為家畜飼料進行更多的研究,因為愛爾蘭是島國,海藻相當多。

 

 

10.全球暖化致南極融冰加速 恐重創全球海岸線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19

轉載自風向新聞

 

一份發表於「自然」期刊的最新研究警告,南極洲的冰層正加速消融。研究指出,自1992至2017年,南極冰層已融冰逾2.7兆公噸,導致海平面上升近8公釐,估計融冰速度自2007年以來增加3倍。若未來10年未遏止全球暖化以減緩融冰速度,到207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超過一公尺,全球沿海地區都將受到嚴重威脅。

南極洲幅員約為美國加墨西哥的國土面積,全世界的淡水有60%至90%蘊藏在南極洲的冰層中,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58公尺。因此融冰問題讓科學家格外重視。

美國航太總署(NASA)及歐洲太空總署(ESA)等機構在內的84名科學家,使用10至15顆衛星,以24種不同方式檢視融冰,並且採用地面和空中測量以及電腦模擬,以觀測南極及格陵蘭的冰層融化情況。

科學家估計,過去1/4世紀以來,南極冰層融化的水量已使海平面上升約7.6公釐。92至11年間,南極每年失去近840億公噸冰量。12至17年間,南極融冰速度增加至每年2410億公噸。依此速度,至本世紀末,單是南極融冰就會導致海平面上升15公分,還不計入其他地區的融冰。

研究發現,融冰最多的地區是西南極洲及南極半島,西南極洲因上方臭氧層破洞較大,紫外線輻射導致融冰速度大增,近期有超過百分之七的融冰發生在西南極洲。

據估計,全球60%至90%的淡水凍結在南極冰層中。南極面積約等於美國加墨西哥的加總,若南極冰層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大約60公尺。研究主筆、英國里茲大學教授謝波德表示,南極冰層於過去10年間加速消融,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高於過去25年任何時候;光是南極的融冰,就可能足以在本世紀末使海平面上升約15公分。里茲大學教授薛帕德表示,以紐約布魯克林區為例,屆時當地將從現在每年約淹水一次變成每年淹20次。

科學家表示,融冰情況嚴重主因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暖化現象,若未來10年無法加以改善,在2070年恐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超過一公尺,全球沿海地區都將受到嚴重威脅。

 

11.海平面上升30年內成災 美沿岸料30萬屋被淹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19 07:29

轉載自星島日報

 

非牟利組織「憂心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最新研究顯示,氣候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將於30年內引發惡果,屆時美國沿海城市逾30萬間房屋會被淹沒,經濟損失數以千億元,其中紐約、新澤西和佛州都將是重災區。

綜合CNN與英國《衛報》報道,聯盟根據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預測數據,再加上地產公司Zillow的物業數據,推算出海平面上升對48個州帶來的影響。報告稱,人類若未能遏止溫室氣體排放,到了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5呎。報告顯示,海水覆蓋陸地的威脅在可見的將來就會出現,而且會帶來龐大經濟損失,其中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兩地可能會合共損失近40萬間房屋,房地產價值會貶值超過2000億元。到了本世紀末,佛州也將有100萬間房屋遭淹沒,經濟損失估計逾3500億元。

如果以全國計算,沿海地區多達250萬間房屋將成為澤國,相當於洛杉磯與休斯頓所有房子的總和,經濟損失可達1萬億元。南邁阿密市長史托達德(Philip Stoddard)說,當地已經頻繁出現氾濫,區內受災的時間恐怕比報告預測的還要早,部分企業計劃投資時,已經開始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憂心科學家聯盟」警告,大眾如果未能有效遏止溫室氣體排放,到了2045年,50萬名住於沿海地區的居民,其物業每隔一星期便會遭到水淹。高級氣候科學家達爾(Kristina Dahl)表示,有關影響已相當巨大,現象已經到了臨界點,使居民相信當地以無法生活,即使墨西哥灣沿岸地勢較高的房屋也會受到影響,民眾可能要在海水中駕車上班,學校或許也要面臨關閉。

持續的淹水威脅也可能會衝擊房地產市場,居民也要繳交較多的水災保險費用,並考慮遷往內陸地勢較高的位置居住。由於樓價下跌導致物業稅收益減少,州分用於學校、道路及緊急服務的撥款恐會相應減少,屆時等於出現連鎖效應。

聯盟去年也曾發表相關報告,去年的報告稱未來15年至20年內,會有165至180個社區「長期遭遇水淹」;而在未來40年裡,受水患影響的社區數目會增至270至360個。

 

12.因應氣候非旱即澇,東南亞提升農業韌性可給臺灣哪些參考?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21

轉載自農傳媒

 

今年上半年臺灣陸續受到寒流、暖冬與乾旱影響,對農產品產銷調節造成極大壓力。及至本(6)月受滯留鋒面引進豪雨影響,又造成農業災情。截至6月21日17時止,農業產物估計損失已經接近七千萬元。

不只臺灣,鄰近的東南亞近年也飽受聖嬰現象缺水所苦,前年菲律賓農損高達相當97.5億臺幣。氣候變遷越趨激烈,農業影響首當其衝,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已成全球共同課題。

世界銀行針對東南亞5個國家,提出面對週期性發生的聖嬰現象,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的諮詢與分析計畫;臺灣農政單位和教授學者也提出多項建言和對策,期望農業面對天災時能有更好的調適能力。

 

早期預警,調整農作物種植區

東南亞區域是全球受聖嬰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其中最易受害的產業當屬農業。以2015~16年為例,聖嬰現象引起的極端氣候事件造成仰賴農業為經濟主力的東亞國家鉅額損失,例如越南境內45萬公頃的農田遭逢旱災所苦;菲律賓農損範圍更達55.6萬公頃,損失約97.5億台幣。

除了農產損失外,聖嬰現象後續引發的缺水危機、氣候相關疾病與糧食短缺等問題亦是人口健康的隱憂,特別是幼童與婦女此族群。

有鑒於此,隸屬於世界銀行的農業全球參與部門(World Bank’s Agriculture Global Practice)針對東南亞5個國家──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菲律賓,提出面對週期性發生的聖嬰現象,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的諮詢與分析計畫。

提升農業韌性,也就是調適作物抵抗逆境的能力,以越南為例,越南每年90%的出口稻米種植在湄公河三角洲(the Mekong River Delta)區域,2016年聖嬰現象造成三角洲區域的鉅額農損。

為避免週期性的聖嬰現象再次造成經濟與社會的損失,越南政府在世界銀行與國際組織協助下,集結當地政府與農人的種植觀點,研發農業智慧與調適計畫(Climate-Smart and Adaptation Plans, CS MAP),希望能提供天災來臨前的早期預警,提早調整農作物種植區域與種類。

 

科學資料與氣候風險缺一不可

CS MAP計畫執行的脈絡主要有四步驟。首先,運用科學資料與現地知識界定氣候相關的風險,例如從當地的氣候站獲取微氣候資料,從當地農夫口中收集該區天氣特性。

其次,依收集的資料判斷潛在受害區域與風險等級;第三,研商調適與因應天災的農業措施;最後,發展稻米區域整合調適計畫,以面對週期性循環的聖嬰現象。

舉例來說,CS MAP其中一項子計畫為發展「網路地理資訊系統平台(Web-bas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WebGIS)」,設定不同情境產生不同的「作物風險圖層」,例如稻米生產曲線監測、氣候風險警示與稻米不同生長階段的害蟲與疾病監測。以週為單位,農夫可依據WebGIS提供的週報告,了解農地內作物的生長狀況,微調下一週的施作方式。

這項計畫的研究作物以稻米為主,因為稻米是越南出口量最大的作物,也是湄公河三角洲種植範圍最廣泛的。若能建立可評估與提前預警的作物受災地圖,可複製此案例到水產養殖、畜牧業與其他蔬果類作物,同時也可提供鄰近同為稻米出口大國的國家作為參考。

 

參與式防災,合作提升農業韌性

目光回到臺灣,近幾年臺灣旱澇極端,去年秋冬至今年5月降雨量少,使一期稻作面臨停灌危機,今年6月好不容易盼來首波梅雨鋒面,卻伴隨西南氣流,在屏東山區降下單日超過200毫米的雨量,造成嚴重災情。

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認為,與其說要找出極端氣候解決辦法,不如說該如何調適,也就是發展韌性農業。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投入經費和科技研發、蒐集資料。盧虎生舉例,孟加拉是重要稻米產地,但容易因為淹水歉收,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早已著手研發「耐淹水稻」,試驗讓水淹過稻子10公分,淹水達一週,已成為農業界分子生物技術領域的典範。

由於臺灣地形、氣候多變,為了讓天氣預報更精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打算增設農業氣象站,因地制宜,提供中央氣象局更完整的農業氣象資料,目前已與氣象局完成100個農業專屬氣象站,預計2019年底達到130個測站。

此外,長期研究農業氣象資訊的農試所農業工程組研究員姚銘輝表示,未來臺灣會朝向「參與式」防災,與產銷班合作建立氣象站,由農糧署補助7成,產銷班只要再付出10萬元左右,這些農業資料交給氣象局分析後,可量身定做該產銷班的精緻化預報,未來可結合手機APP,讓農民自己設定作物警示提醒。

盧虎生認為,臺灣對於如何調適旱、澇的農業研究仍太少,例如研究耐熱稻米時,應有加熱設備,逐步觀察稻子表現;發展標準模組化的養殖池,試驗魚在冷熱環境下的表現。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工程,刻不容緩。

 

 

13.新北以ICLEI東亞區執委 簽署蒙特婁承諾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22

轉載自自立晚報

 

地方政府環境永續發展理事會(簡稱ICLEI)於加拿大時間6月19至22日在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辦全球大會,新北市副市長葉惠青率團代表臺灣以東亞區執行委員身分出席「2018 ICLEI全球執委會」,並簽署「2018-2024蒙特婁承諾與行動計畫」(The ICLEI Montreal Commitment and Strategic Vision 2018-2024) ,與全球城市共同承諾:在未來6年加速並升級城市及區域的永續發展,透過低碳排抑制氣候變遷、發展韌性城市、建立循環經濟模式、防災調適、打造以人為本的宜居環境等5個途徑,以打造永續世界。

ICLEI是目前地方政府與聯合國合作中最有規模的城市層級組織,每三年舉辦一次世界會員大會,這次特別邀請新北市進行專題報告,副市長葉惠青在演講中即分享,新北市在城市永續循環經濟的作法,包括生活型循環的社會機制及產業型循環的關聯機制,像活絡二手家具再利用的幸福小站、校園廚餘堆肥提供屋頂農場施肥使用、黃金資收站及減塑的各階段性作法等,加上串聯新北市境內的回收業、製造業,改變以往線性的產業鏈結構,打造出循環產業,如利用咖啡渣與回收寶特瓶製造紡織布料、以牡蠣殻製造友善環境餐具、及收集農業廢棄物製造肥料等,藉由循環經濟的發展帶動整體城市轉型,而這成功的經驗也獲得現場全球與會城市代表的熱烈迴響。

大會期間,葉惠青也參與圓桌論壇分享新北市的減塑經驗,並接受ICLEI日本辦公室的訪談,介紹新北市重要的永續施政亮點;而美國丹佛市長辦公室代表則邀請其針對能源議題進行對談;瑞典韋克舍市副市長則著重於交流分享廢棄物處理及生質能源經驗;前述對談內容均深獲各城市代表肯定,並紛紛表達未來至新北市進行拜訪及深度交流的意願,葉惠青也代表新北市歡迎各城市的來訪。

加拿大時間21日,葉惠青也將代表新北市長朱立倫,與歐、美、日各主要城市首長共同出席本次世界大會之領袖會議,討論永續城市發展施政方向。

本次行程除了參加ICLEI會議及進行城市交流外,會前葉惠青一行也先繞道前往溫哥華拜訪加拿大吉姆-帕蒂森集團(Jim Pattison Group)總裁兼執行長吉姆‧帕蒂森(Jim Pattison),邀請該集團參與八里與淡水娛樂專用區投資案,受到帕蒂森總裁的熱情接待,其表示後續將再度造訪新北市,持續磋商相關投資計畫。此外,代表團會後也將拜會蒙特婁知名的循環經濟環保及半導體材料開發與回收廠商,不放棄任何一次的招商機會,持續為新北市創造友善投資環境,協助國內外投資者尋得適合的投資方案,排除各種投資障礙,讓城市經濟更上層樓。


 

14.新北363社區設綠屋頂 天然冷氣、空氣清新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24 01:00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綠屋頂遠比想像的好」,新北汐止東方桂冠、新莊合康百世達都是綠屋頂社區,不只頂樓明顯降溫節能,感覺社區也比社區外涼爽一些;另外一項好處是PM2.5來襲時,綠屋頂也有清淨空氣功用。

汐止東方桂冠社區共490戶、近2000人,社區顧問劉雪寬曾任主委,是建置社區綠屋頂的推手。她說,過去頂樓住戶每到夏天飽受日曬之苦,室外氣溫如果30度,頂樓因日曬當頭,室內溫度可能飆到35、36度,不吹冷氣根本受不了。

自從建置綠屋頂後,頂樓不只未見高溫,室內溫度還比室外低了5、6度,夏天幾乎不必開冷氣。如果不是法令規定只能有1/3面積建置綠屋頂,住戶可能會全部種滿植物。

劉雪寬說,綠屋頂不僅頂樓住戶受益,她曾在社區測量溫度,也比附近的新台五路和稍遠的汐止火車站低了2度。社區外住戶開如要吹冷氣,但社區內還是很清涼;此外有了綠屋頂,「連有過敏體質的我,也覺得空氣很乾淨」。

新莊合康百世達社區有242戶、近500人,設置綠屋頂也發現類似效果,頂樓住戶感受最明顯。管理委員吳承璋和女兒、鄰居是綠屋頂常客,每天都要上頂樓照顧寶貝作物。他說,綠屋頂涼風習習,與平地悶熱感完全不同,他們戲稱「天然冷氣」,不用錢的。

台灣夏季一年比一年熱,如何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成為重要課題。新北市府環保局技正朱益君說,新北市已有363個社區建構綠屋頂,透過建置花架爬藤、薄層綠化和水生植物池,有效降溫節能。住戶都表示室內氣溫明顯降低,一般至少感覺降了3~5度,有人甚至覺得降了十幾度,夏天幾乎都不必開冷氣,達到節能效果。

363處綠屋頂社區中,88處有設置生態農場的社區曾統計,一年下來可節省冷氣用電約162萬5000度,減碳約859公噸,「如果沒做,新北熱島效應問題一定會更嚴重」。

 

 

15.哥斯大黎加環保咖啡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24 04:10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全球碳中和農產品的發展雖然緩慢,但是已逐漸成型,最成功的例子是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該國多塔咖啡合作社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碳中和認證的咖啡生產商。

■Costa Rica coffee farmers brew up a carbon neutral future.

索利斯(Fernando Solis Arguedas)爬上自家陡峭的屋頂,仔細端視已有50年歷史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的某片樹葉。他家的咖啡豆可是大有來頭,因為這是全球第一個獲得官方認證的碳中和咖啡。

索利斯雖看到初期咖啡葉鏽病害的蹤跡,但是他認為這是因為氣候更加異常難料所致,而且透過減少化學噴藥與種植更多遮蔭樹等永續的農業技術,他們的多塔咖啡合作社(Coopedota)出產的咖啡可以賣比別人更高價。

 

碳中和 減少農業溫室氣體

近年來全球雖颳起有機的旋風,但在哥斯大黎加,碳中和生產技術才是主流,這個人口5百萬的中美洲國家希望能減少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滿足持續不斷增加人口的農產品需求。

「這不但是趨勢,還意味著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咖啡賣到國際市場,如果市場行情是120美元,我們可能還會賣到180或200美元,」索利斯說,他的家族種植咖啡已有3代的歷史。「雖說成本很高,但我們認為對我們更有利。」

哥斯大黎加目前已有3家零排放的咖啡公司,還有一些碳中和香蕉、鳳梨和牛隻生產商,使該國成為全球碳中和發展勢頭的先鋒。

咖啡也不是碳中和產品的唯一飲料。斯里蘭卡、印度和中國大陸的公司也都有生產零排放的茶。

咖啡生產在哥斯大黎加的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並以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種聞名於世。儘管目前產量僅約占全球咖啡總產量的1%,哥國現在仍是世界第14大咖啡生產國。

哥斯大黎加同時也以環境友善出了名,該國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一項極具雄心的目標,要在2021年達成碳中和的國家,這意味著要解決3成7的農業碳排放問題,而咖啡就占其全國總排放量的近10%。

 

減少環境衝擊 還可降低成本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資料,全球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約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4%。

咖啡產業的人士表示,哥斯大黎加的做法是說服咖啡農改用肥料或磨坊來減少能源和水的消耗,或將咖啡果變成沼氣,這除了減少環境的衝擊外,還可降低成本。

該國許多咖啡農已就未來氣候變遷的因素提前因應,哥國政府最近才解除了種植羅布斯塔咖啡樹的30年禁令,羅布斯塔比阿拉比卡更耐熱且抗病菌。

但是,生產零排放咖啡有其一定的成本,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買單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以索利斯的多塔咖啡合作社為例,該公司位於聖人區,整個鄉鎮幾乎青一色都靠咖啡為生,多塔咖啡合作社的廠房內堆放著用麻袋裝的好幾百萬顆咖啡豆,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烘焙咖啡味。

多塔咖啡合作社雖是全球第一家獲得碳中和認證的咖啡公司,但這個擁有900家成員的合作社當初主要目標是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之後才慢慢發現採用新製程還有額外的環保效益。

公司環保經理柯戴洛(Adrian Cordero)說,「導入碳中和技術後,用水量銳減80%,能源消耗則減少40%,公司目前還以咖啡殼取代木柴,作為咖啡豆烘乾機的能源。」

柯戴洛表示,合作社出產的咖啡有一半出口到美國,其餘則賣到亞洲新市場,亞洲國家的客戶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他們公司的產品。

 

 

16.夏月揪省電 竹市村里節電大車拼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29 5:02PM

轉載自大紀元

 

新竹市與經濟部攜手合作「村里節電大車拼」!從6月至9月,節電績優村里最高可獲得10萬元競賽獎金,新竹市政府加碼頒發最高1萬元獎金,鼓勵里長帶頭邀請里民響應夏季節電,一同節能減碳愛地球。

在「夏月揪省電,竹塹節電GO」記者會上,副市長沈慧虹談到環保節能減碳一直是市府努力目標,新竹市自104年起配合推動智慧節電計畫,獲得全國第3名,市府團隊再接再厲,105年度奪得經濟部「夏月節電中」縣市競賽分組第一名。根據台電公司最新資訊顯示,新竹市去(106)年度整體節電率為1.4%,目前位居全國第3名,請民眾一起響應節電,再創佳績。

環保局長江盛任指出,以往節電宣導以里為單位,卻發現常常受限於場次與上課時數等關係,市民想要開始節電卻不知該從何下手,因此今年特別首創省電職人培訓課程,凡本市市民皆可免費報名參加「省電職人培訓課程」,在完成培訓課程後,於今年8月至10月期間,前往里、社區或集合式住宅講課者,提供每位省電職人每場1,000元之獎勵金,總獎勵經費達50萬元,希望透過完整的教學,讓每位民眾都可以成為省電達人。

記者會中,省電達人張偉明於現場分享「4招超強懶人省電法」,包括拔除插頭截斷待機電力、無線電話換成有線電話、省電燈泡換成LED燈泡、電熱水瓶(或開飲機)換成快煮壺(或保溫瓶),徹底破解一般民眾「省電說來簡單做好難」的盲點。

張偉明以自己一家三口、三房兩廳兩衛為實例,貫徹執行4招完全不麻煩的省電法,非夏月每期帳單約四百多元,夏月每期則是600至800元不等,完全打破「省錢很累、很辛苦」的迷思,他鼓勵大家「省電就是省錢」,一起變成「花小錢,過好日」的生活達人。

 

 

17.不能一直排一直排,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又是如何規劃的呢?全球碳排放量與再生能源憑證制度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30

轉載自泛科學

 

全球溫室效應與氣候異常日漸嚴重,對於再生能源需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台灣也引進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REC)制度推動綠能的發展。不過在提到什麼是再生能源憑證前,我們先來認識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的盤點機制是如何興起與發展?過去還有哪些碳排放管理機制,再生能源憑證又為何會是未來新趨勢?

現在我們已能看到國際上各種針對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 Gas,簡稱GHG)的相關排放規範、政策與目標,要求各國與企業隨著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負擔起相對應的責任。

其實在 1980 年代以前,就有學者針對全球暖化會引發的氣候異常現象提出警告,但一直要等到 1997 年 12 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提出了「工業化國家必須在 2008-2012 年間,將該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以1990年的排放水準為基礎,平均再減 5.2%」,全球才算設定出一個初步的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具體目標。

 

看不見的溫室氣體,該如何盤查、統計?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管制體系逐漸成形,全球暖化不再只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環保議題,而是開始影響到企業營運方式、採用何種能源供應系統、取用哪些資源等的企業風險管理議題。例如,因政府開徵能源稅或因超出國家/區域的排放管理目標遭受罰金,甚至被強制關閉廠房的法規風險、因產品在生產或運輸過程產生大量碳排放量而被消費者抵制的商譽風險、氣候異常直接造成的運送中斷、物資及廠房損壞的實體風險,以及能源供應商需面對市場逐漸降低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要求增加再生能源比例的需求等。

當全球暖化已成為不分地方或國際的重要議題,我們便需要一套共通的會計(accounting)程序與報告準則,才能判斷各自的排放量多寡,進而設定管理與獎懲制度、導入排放權交易系統並找出可減少碳排放的環節。

因此在1998年,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與世界資源研究院(WRI)共同發起「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倡議行動」 (GHG Protocol Initiative),集結企業界、非政府組織、政府機關等多方利益相關團體,開發一套國際認可的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標準,供企業與各組織參考使用。

 

眾企業加入「碳揭露」,外購電力是最大排放源

而有感於氣候變遷產生的碳風險可能會嚴重影響企業營運,衝擊投資績效,匯豐銀行(HSBC)、瑞士銀行(UBS)等國際法人投資機構也自2003年起發起「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s, CDP),參考溫室氣體議定書設計出線上問卷,鼓勵全球 500 大企業(FT 500)自我揭露碳排放量。隨著越來越多國際投資人看重 CDP 資訊,讓企業帶動上下游供應廠商加入問卷調查行列,更對尚未公開環境資訊的企業產生壓力,至今全球已有超過 6300 家企業參與 CDP 問卷調查。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營運邊界被分為三個範疇,範疇一為直接排放,指的是直接來自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如工廠排煙管或企業擁有的交通工具;範疇二為間接排放,指的企業作為內部使用之買入或輸入的電力、熱或蒸汽,其產生過程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排放時機發生在生產電力的設施;範疇三為其他間接排放,指的是組織外部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企業員工在商務旅行或原料開採時發生的排放。

在這三大範疇中,「範疇二」規範的領域與本系列文章最有關。因為對許多企業而言,外購電力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排放減量機會。除了透過投資更高能源效率的技術及開發新興的節能措施,致力減少整體電力的使用量外,也可以選擇向新興的綠色電力市場採購低碳電力,因為在範疇二的規則中,不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產生電,沒有增加進入大氣的二氧化碳的再生能源被計算為零。

 

第一個碳市場:什麼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

歐盟為了履行京都議定書設定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於2005年建立了名為「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的氣候變化政策,這是世界第一個由多國參與、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其運作原則是「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 rule)」。

首先,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將減排目標分配給成員國,各國管轄設施的某些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都有上限 ,該上限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以減低排放總量。受管制的企業會在這個上限內獲得或購買排放的排放量配額(EU allowance Units),並需要在每年年底報告自己的排放量與配額的差距,一旦超過配額,將面臨每公噸(tone )一百歐元的罰款,如果某一家企業的實際排放量比許可排放量少,就可以把用不完的配額存起來供未來發展,或拿去交易。為了達到目標,企業必須通過更新設備或投資新技術等方法來降低自身碳排放量,或是花錢跟別家企業買配額。

 

EU ETS制度的極限,由 REC 來填補

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的「2016 年碳交易市場調查」(Carbon Market Survey 2016),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被認為是最划算的溫室氣體減緩政策,71%的受訪者相信自己的國家將在 2020年採用此種機制,69%的受訪者同意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是當前全球最好的工具。

但是,問題來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剛生效時,要減的量較小,能改善的空間較大,大家只要努力制定策略或調整,基本上都能達標,然而部份工業化國家已進入無煙囪產業,會產生的排放量本來就不多,再加上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上升,隨著時間過去,能夠減少排放或改善的部份越來少,需要減少的目標卻是越來越高,這可用經濟學上的「邊際減量成本(marginal abatement cost)」來解釋:當減排的量越來越多,多到一個程度時,想達到同樣效果的成本會急劇上升,導致大家將以不合理的成本進行減排。

如果想在電力消耗這個環節上達到減排目標,企業要不是想辦法減少用電,就是改用綠電,然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基本精神可說是「不管怎樣,持續擴大減排數字就對了」,並沒有考慮綠電的交易市場,而再生能源憑證(REC)制度便能適時填補這一塊的需求。

再生能源憑證的定義很簡單,就是透過政府或民間機構等第三方單位認可(在台灣認可單位為標準檢驗局)的第三方單位驗證再生能源設施、設備與發電量後,核發再生能源憑證,藉此證明拿到憑證的單位或組織使用的是綠電。當再生能源發電廠每發一千度綠電時,即可獲得一單位的再生能源憑證,而電及憑證還可以分開販售,企業不只可買綠電的「電」本身,也能單純針對其正面環境效益例如減碳額度的「綠」(也就是憑證)進行交易,進而帶動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借鏡美國的再生能源市場

綜觀全球,美國是當前推行 REC 制度較成功的國家,他們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呢?

美國的REC 市場大致可分為強制性(compulsory)市場和自願性(Voluntary)市場。

 

強制性市場受到政府機關的政策所決定,例如許多州採用的「再生能源配比(RPS)」,政府以法規強制電力供應商每年供應的總電力中必須要有多少比例屬於再生能源,且逐年提高這一比例,如果沒有達到配額將給予相對應的處罰,藉此確保電力供應商會積極透過建立再生能源發電設施、購買再生能源電力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等方式,持續增加再生能源的市場佔比。然而,強制性市場也可能造成再生能源憑證的價格劇烈變動,因為大家都被規定每年要買多少的綠電或供應多少的綠電,一旦綠電總量不足,就可能引發搶電的情況。例如因為連續數個月下雨,導致太陽能供電量較少,連帶再生能源憑證數量變少,價格就會水漲船高。

自願性市場指的是沒有特別的法規限制,基於用戶的選擇而產生的,例如 Google、Apple、微軟等大型企業宣佈加入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採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或個人住宅及工商業用戶基於環境責任選擇採用綠電等。自願性市場的再生能源憑證價格是建立在一般的市場供需法則上,比較容易維持在合理範圍內,不過對於能一次購買較大量綠電的企業來說,還是有價格談判上的優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