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605期

2017/6/5 0:0
1.桶裝瓦斯也GREEN?─瞧瞧日本的「檸檬瓦斯」
2.耗資9百億 荷蘭將打造全球最大離岸風力發電站
3.利用氫氣動力 污染空氣可發電
4.都市農耕新亮點!新北市圖樹林分館屋頂打造可食地景
5.印度政策給力 太陽能電價創新低
6.《生活實驗室》英國這家超市 零丟棄也零電費
7.廚餘變綠金 環署18億蓋3座生質能廠
8.提勒森簽北極保護條約 氣候承諾重現希望
9.瑞士能源公投過關! 未來禁止新設核電廠
10.地方、國企帶頭 拚太陽光電
11.向西、向北 氣候變遷讓美洲樹木遷徙中

 


 

1.桶裝瓦斯也GREEN?─瞧瞧日本的「檸檬瓦斯」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03 7:20PM
轉載自公民新聞

在台灣,對於街頭巷尾的傳統瓦斯行與瓦斯公司,大概沒多少人覺得那是種令人嚮往的行業,甚至還是買房時的「十大嫌惡措施」之一。

技術不特別 工夫在細節

然而,日本卻有家供應30萬家戶的桶裝瓦斯公司「檸檬瓦斯」(Lemongas),規劃出「能源獨立型災害對應住宅系統」,結合太陽能板與家用燃料電池(以瓦斯發電、低空氣污染的機器),成為推廣再生能源的意外尖兵。

老實說,結合太陽能板跟家用燃料電池等綠能裝置或節能產品,在日本並不罕見,檸檬瓦斯在受訪時也坦承:「沒什麼新技術。」

不過,怎麼在裝設這些設備時聰明地利用能源,或因應不同家戶的特別需要,加裝隔熱建材、或追加浴缸的熱水保溫功能等服務細節,才是他們為人稱道之處。瀏覽該公司業務項目,便有預定增設「裝潢翻修服務」,可見其組合設備和異業結合的功力。

「檸檬瓦斯」的傑作之一,2012年完工的「次世代型大樓  ALFY橋本」(見下圖),即是日本第一棟「能源獨立型災害對應商用大樓」,排碳量比過去減少將近40%,能夠更有效率地生產能源,杜絕一切浪費,即便遇上七級大地震,瓦斯、(集中式)電力、自來水管等生命線都被斷絕,大樓也能夠自己供應電力、熱能與飲用水(來自地下儲水槽)。優秀的整體表現,提升了個別創能與節能設備的魅力。

二氧化碳也不浪費 成農作物養分

如同每個人都知道的,二氧化碳雖然是地球增溫的元兇,卻也是植物所需。

因此,有別於燃料電池ENA-FARM的「熱電聯產/cogeneration」(又稱汽電共生,發電時排出的熱能也利用到了)運作方式,檸檬瓦斯透過「三重熱電聯產/tri-generation」,將收集來的二氧化碳送入農業溫室,促進植物生產,不僅可栽培高甜度的蕃茄,還能化二氧化碳的缺點為優點,達到一石三鳥之效。目前公司旗下的「檸檬八王子大樓」,就設置了這樣的溫室,進行實證研究。

對傳統行業而言,大環境的變動是危機也是轉機。上述的三重熱電聯產創新運作方式,發想動力即源自《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近年日本蔚為熱潮的電力自由化,也讓檸檬瓦斯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同本專欄過去介紹過的新電力公司,結合本業增加賣點一樣,檸檬瓦斯也和傳統電力公司結合,推出瓦斯與電力一起綑綁販售的優惠方案。

在台灣,提到節能減碳,很少想到傳統行業能扮演什麼角色?但筆者觀察日本節能發展趨勢,從小工坊、洗衣業、到本文的主角(一家桶裝瓦斯公司),都能幫上大忙!據說川普的勝選,得力於新、舊能源產業的矛盾,也被視為再生能源的挫敗,今後如何創造綠色就業、擴大支持暖化議題的群眾,日本節能發展的大小經驗,值得你我目不轉睛的注視。
 

2.耗資9百億 荷蘭將打造全球最大離岸風力發電站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09 06:41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據法新社(AFP)報導,荷蘭政府決定,將投入約29億歐元(約951.3億台幣)的經費,在北海(North Sea)沿岸打造全長約85公里的離岸風力發電站(offshore wind farms)群,共有150座機組,最快將於15年內完工。一旦完工,總發電量600百萬瓦(megawatt),可供應78.5萬戶荷蘭居民用電,最多將能同時供應150萬人使用,將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站。每年高達95%對石化燃料的依賴,讓荷蘭開始逐步調整方針與政策,試圖在2020年以前將全國再生能源比重提高至14個百分點,以降低對地球的傷害與耗損。

緊鄰北海而坐擁豐富天然資源歐洲,周邊的蘇格蘭、丹麥和荷蘭皆逐步啟動風力發電的研發計畫。其中作為全球領頭羊的蘇格蘭,發展風力發電起於2007年,當時預設未來發展目標是2011年達到全境百分之31用電來自風力、2020年提高至百分之50至80之間,並在北海建造世界最大的海岸風力發電機,隨著科技日益提升,發電機的效能和蓄電量大幅提升,當前的目標已改為2020年完全使用綠色能源。更曾在去年8月,成功達成單日只靠風力發電,即可供應全蘇格蘭地區的工商業和居民生活所需的目標。

負責此計畫的北領能源(Northland Power)表示,一旦發電站完工,將成為荷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佔整體再生能源計畫的13%、更是全國風力發電量的四分之一。不僅有益於保護環境,未來的發展的前景,也將為荷蘭帶來可預期的龐大商機。

 

3.利用氫氣動力 污染空氣可發電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10 18:59
轉載自台灣醒報

受到污染的空氣也可以用來發電?歐洲大學科學家研發1種新的濾淨技術,可將污染的空氣轉化成氫氣成為動力使用,讓濾淨空氣與發電一舉兩得,而且該項技術只需暴露在光線下便可發揮作用。

據《環境新聞網絡》報導,安特衛普大學與魯汶大學教授維納吉指出,該技術為小型裝置並利用薄膜區分成2個空間,一邊負責濾淨空氣,另一邊則從降級後的產品中取出氫氣,後者經過儲存後可作為燃料,例如作為氫氣公車或火箭使用的燃料。

另據《數位趨勢》報導,該裝置原理是直接從空氣中取得水分子,為了更進一步取得突破,研究團隊還曾利用污染的空氣,結果發現效果更佳。維納吉表示,在裝置的一邊是利用受到燈光啟動的奈米材料,以便將小型有機分子轉化成較無害的混合物,之後氫原子從上述分子分裂並通過中間的薄膜後與另一邊的氫雙原子分子反應。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技術除了可以清潔空氣,同時也可作為1種替代電力方法,至於該技術的重點在於使用奈米材料的薄膜,而且越是重度污染的空氣就越能產生更多氫氣。維納吉表示,這項技術可望運用在需處理大量廢氣的產業,包括油漆產業與紡織工業以及使用大量有機溶劑活動等。

目前這項裝置大小僅幾平方公分並使用人造燈光產生反應,因此,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將其擴大用在工業領域上,並加以微調可改用自然光(太陽)取代。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ChemSusChem期刊上。
 

4.都市農耕新亮點!新北市圖樹林分館屋頂打造可食地景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11 09:39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來圖書館看書也別忘了來樓頂看看!綠色植物正對你招招手!新北市政府為創造城市中的友善生活環境,活化都市景觀,積極推動「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3月起與樹林社區大學共同合作,於新北市立圖書館樹林分館的閒置頂樓平臺空間種菜種果,營造出一片可以吃的美麗風景,參與的社大夥伴們也將這努力的建置成果,做為新北市可食地景的推廣、教育及學習的基地!

新北市政府於都市中推動兼具多重效益的可食地景,此次的改造行動是利用位於樹林區市圖分館的頂樓空間,加以規劃設計成為都會區屋頂平臺的新亮點。本計畫的推動結合景觀處、樹林社區大學及市圖樹林分館三方合作。

透過為期4週的實作體驗,採用生活中常見的木棧板、木板,並結合不織布、土壤介質等,組裝成為50個可移動式的屋頂菜箱,並呈現出高低錯落的可食景觀,另外為便於年長者種植維護,也設計出部分符合身體高度的種植空間,由於屋頂可食地景的建置,可降低下方圖書館空調費用,有節能減碳功效,對於社區參與自身環境周遭的品質改善工作,及民眾間互動情誼提升,也都具有顯著的效益!

樹林社區大學主任秘書蕭如珍表示:「這一次的都市閒置空間改造行動,為生活在大都會區的我們做了一次很好的示範,原來生活環境綠化不只有常見的種花種草,『種菜、種果』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方向,成為友善農作體驗的教育基地,後續社區大學的都市農耕相關課程也會在此展開,再讓學員種植。」。

新北市農業局長李玟表示,透過可食地景的推動,讓更多空間能夠有效的利用,可有效提升城市中視覺美感及居民的主觀感受,並藉可食地景更進一步呈現社區參與、食農教育及環境教育等內在價值。
 

5.印度政策給力 太陽能電價創新低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11 15:24
轉載自聯合晚報

英國衛報報導,印度太陽能發電的批發價再創新低,招標價比去年大降四成,降價速度比分析師預期的更快,也比化石燃料發電更誘人。

印度計畫在2022年前,太陽能、風力和生質發電要達到175百萬瓩。根據印度電力主管機關去年12月提出的報告草案,2027年前可增至275百萬瓩,至少10年內不需再蓋新的火力發電廠。

太陽能價格大跌,使印度達成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協議中自訂的再生能源發電目標機會大增。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汙染國,在尋求經濟發展、協助數億人民脫貧過程中,碳排料將至少再增加一倍,所以印度儘可能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對控制全球升溫至關重要。

位於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9日舉行一場招標會,Phelan和Avaada兩家電力公司都提出每度電2.62盧比(約台幣1.23元)報價,他們希望在這個沙漠之州的能源園區中架設的太陽面板。去年最低投標價紀錄是每度4.34盧比。分析師認為,高達40%降價幅度具重大歷史意義,背後因素是融資成本較低,及印度誓言大舉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市場價格因此下滑,低於印度最大燃煤集團平均電價每度3.2盧比。風力發電招標價格2月也創新低至3.46盧比。

印度智庫「環境暨水資源委員會」的資深專案主持人喬拉說,拉賈斯坦邦計畫案的競標者出現許多新加入的業者,不再是老面孔,此事令人振奮,表示市況發展已足以吸引新的投資,過去審慎觀戰的公司現在有興趣出手了。她說,如果融資成本持續下滑,太陽能價格還可能再降--這是今年價格創新低的主因之一。

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處長巴克利說,推動國際資金湧入印度再生能源市場的最重要因素是,印度能源政策「透明、持久、穩定」,對長達25到35年的投資,政策具確定性是關鍵。

 

6.《生活實驗室》英國這家超市 零丟棄也零電費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14 04:10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台灣超商、量販店、超市等通路商1年近3.7萬公噸過期食品當成垃圾丟棄,這些有機廢棄物其實可以用來發電。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市Sainsbury’s 採行零丟棄政策,利用廢棄食品(food waste)進行沼氣發電,1年產生的電力可供超過5000戶家庭使用,成為英國第一家電力自給自足的超市。

Sainsbury’s 將下架食品用於發電,每天清點未賣完的食物,仍可食用的捐贈慈善團體,不適人食用就做為動物飼料,其他由物流卡車回收送至集中場點,由合作業者進行發電。這項作法不僅解決垃圾掩埋場不足的問題,也產生新的能源。

2014年Sainsbury’s位於坎諾克市(Cannock)的門市成為第一個利用廢棄食品提供全數用電的超市,考量該門市距離合作業者的沼氣發電廠不遠,決定新建一條約1.5公里的電纜直接供電,不必再依賴國家電網。

Sainsbury’s 與回收業者ReFood達成協議,後者從該公司儲藏倉庫取得廢棄食品,送到厭氧消化處理廠產出沼氣。ReFood將這些沼氣輸入國家氣網,Sainsbury’s 門市再經由第三方取得用以提供電力及暖氣,讓能源使用能達到碳中和。這項合作已促成該連鎖超市10多家門市降低能源支出。

對Sainsbury’s 而言,利用廢棄食品發電具有商業價值。若將過期食品運往掩埋場處理,每公噸處理費近台幣6000元,將其轉化為能源,支出就大幅減少;還能確保門市的能源供應,不必擔心限電危機。

看看英國,想想台灣,為紓緩夏日尖峰用電吃緊問題,擁有大量廚餘的超市、大賣場可以考慮用廚餘發電,一方面確保電力無虞,另方面減少汙染。
 

7.廚餘變綠金 環署18億蓋3座生質能廠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15
轉載自自由時報

每年兩百多萬噸廚餘形成環境污染及棘手垃圾問題,廚餘回收再利用更出現不增反減現象,去年回收近五十八萬噸、幾乎退回十年前數量;環保署長李應元宣示,除將從源頭減少廚餘,後端將把十二萬噸廚餘轉為堆肥用於有機農作,並將編十八億設置三座生質能廠,讓廚餘發酵產生沼氣來發電,預計二○二二年起每年可多處理十八萬噸廚餘、發電三二九二萬度,要讓廚餘變「綠金」、「綠電」,創造循環經濟範例。

每年至少12萬噸可當有機肥料

廚餘通常可回收用於農作堆肥、養豬等,最高峰二○一二年時回收達八十三萬噸,隨後卻逐年下降,去年只回收近五十八萬噸,等於一六○多萬噸都被當垃圾焚化處理,不環保也造成焚化爐負擔。

李應元指出,廚餘應可發揮更大的再利用效益,每年至少應有十二萬噸廚餘可快速發酵成有機肥料,早先堆肥用翻堆方式,臭氣四溢且成效慢,快速發酵則是先脫水,放入快速發酵反應槽,可減一半製肥時間,雙北、新竹縣都已如此處理,宜蘭、台南等縣市也在規劃,可擴大讓廚餘再回收創造農業產值。

此外,環保署也規劃六年內編列十八億,北中南設置三座生質能廠,將以厭氧發酵方式,讓廚餘發酵後產生沼氣來發電。環境督察總隊總隊長吳盛忠估算,如此一年將可發電三二九二萬度,售電收入可增一億三千萬元,一年減少排碳量達一萬七四○○噸,每年還可空出焚化垃圾處理量卅萬噸。

李應元強調,目前全國廿四座焚化爐一年可處理六五○萬噸垃圾,要處理每年全國家庭垃圾四百廿萬噸應是綽綽有餘,部分縣市傳出垃圾堆積狀況多是因焚化爐歲修,調度時間差;因此環署除要推廣「隨袋徵收」促使垃圾減量,廚餘也要減量、回收發電,垃圾處理可達循環經濟模式,新建焚化爐的必要性更可大減。

 

8.提勒森簽北極保護條約 氣候承諾重現希望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16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近日在阿拉斯加北極理事會議上簽署2017菲爾班克斯宣言(Fairbanks Declaration),承諾保護北極並延長科學研究合作。儘管外界仍在觀望美國是否退出巴黎協定,此舉已讓環團重拾希望。

不少人擔憂北極理事會並非正式的決策體系,可能無法發出達成共識、發出聯合宣言。英國衛報報導,北極理事會主席國芬蘭,更呼籲氣候變遷科學家對抗美俄撕毀氣候保護承諾的威脅。

避談政治的北極理事會 承諾聚焦環境永續

北極升溫速度比其他地方都要快,顯示該地區面臨迫切的危機,且很可能在全球發生連鎖效應。

不少人擔心,美國、俄國和中國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爭奪戰將因冰帽融化和無冰水域出現而開打,北極緊張的地緣政治情勢將更為擴大。但在北極理事會上,北極八國外長皆再次承諾聚焦於環境議題和永續發展,不在論壇中討論地緣政治議題。

2017菲爾班克斯宣言內容要求簽署國家「注意巴黎氣候協定的生效與執行情況,重申全球有必要合作減少長時間存在之溫室氣體和短時間存在之氣候污染物。」

與會代表並表示認知到「北極以外地區的活動,包括北極圈國家內的活動,是北極氣候變遷和污染的主因,有必要採取各個層級的行動因應。」

「北極理事會對全體成員來說非常重要,對加拿大而言亦然。在這裡,我們北極圈國家可以暫時拋開北極之外的議題,有志一同守護北極。」加拿大外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表示,「美俄在北極的合作將讓設備、樣品和資料跨越北方邊境時更順暢,促進科學合作和共享。」

川普是否退出巴黎協定? 提勒森:美國利益為優先

北極理事會逐漸變成爭論氣候變遷會如何變化的論壇。這屆北極理事會會議的目的是幫減少北極吸熱黑碳設定目標,但是美國很有可能幫自己2015年做出的減碳承諾打折。

美國總統川普競選時曾說氣候變遷是中國騙局,但後來在川普政權內部針對是否退出巴黎協定,或是減少美國的自主承諾發生激烈爭論。提勒森則向國際北極社群表示「不會草率做出決定」,但會以美國利益為優先。

「我們感謝各位提出的重要觀點,我們正花時間仔細瞭解各位的擔憂。北極理事會仍將是討論這些問題的重要平台。」提勒森說。

主席國芬蘭維護巴黎協定:2℃限度下北極恐升溫4℃ 

12日的阿拉斯加菲爾班克斯部長級會議,芬蘭接任北極理事會未來兩年的主席。美國國務卿提勒森代表川普政權出席。

芬蘭北方政策大使Harri Mäki-Reinikka呼籲世界各國尊重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大家專注於當前的目標,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北極的狀況不斷改變。全球若升溫2℃,北極可能升溫4℃甚至6℃。」Mäki-Reinikka說,「更令人擔憂的是,冰雪融化速度比我們所想的快,這會改變海水組成,甚至使海平面上升。如果有兩個國家,像是俄國和美國,對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氣候變遷是人為的、氣候變遷有多少比例是人為等命題沒有共識,就很難繼續下去。」

「一個月前普丁說,氣候變遷不是人為的。但是近來西伯利亞形成甲烷泡泡、可能釋出大量溫室氣體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將越來越快,巴黎氣候協定的力道必須更強才行。」Mäki-Reinikka說。

北極理事會有八個成員國、4000億美元(3100億英鎊)的經費,大部分由俄國投資。

俄國科學家發現西伯利亞原本平坦的苔原地貌,莫名出現7000個土堆。有些土堆逐漸充滿加壓二氧化碳和甲烷,有些已經快爆炸了。

部分英國氣候專家試著說服資深俄國科學家再思考一下氣候變遷的議題。另一個北極理事會成員,挪威的環境部長Vidar Helgesen也不斷施壓川普,指出軍事規劃者已經將氣候變遷視為國際性的安全威脅。


 

9.瑞士能源公投過關! 未來禁止新設核電廠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21 21:30
轉載自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瑞士今天(21日)進行再生能源公投,目前開票結果顯示,贊成票初估已超過58%,這項公投通過後,未來將禁止新設核電廠,政府每年也需補助4.8億瑞士法郎(約新台幣148億元)給再生能源,雖然開票結果未正式出爐,不過支持者已經開始慶祝。

綜合外媒報導,瑞士新能源政策公投可望通過,未來政府每年將補助4.8億瑞士法郎協助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另外也將禁止新設立核電廠,並在2020年前降低能源消耗16%;另外新政策也將協助陷入掙扎中的電力公司。

瑞士綠黨議員圖馬茲(Adele Thorens Goumaz)接受當地電台《RTS》訪問時表示,「這是國家歷史性的一天,瑞士在能源方面終於要進入21世紀了!」

報導指出,瑞士日內瓦州有近72%的選民投下贊成,蘇黎世則有近60%投下贊成票。26個州僅3個州在此新能源計劃投下反對票。

瑞士政府在日本福島核災後,就已宣布減少對核能的依賴,過去德國喊出2022年前淘汰核能,奧地利則在十幾年前就禁核。目前瑞士有5座核能發電廠,政府將在核電廠達到安全運行壽命後,將核電廠逐步關閉,目前核電佔瑞士全國電力的3分之1左右。
 

10.地方、國企帶頭 拚太陽光電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22 04:10
轉載工商時報

為達成2025年裝置容量20GW目標,各地積極建置太陽光電,各國營企業、地方政府也都全力配合,目前能源局已經盤點出1.2萬公頃閒置土地鋪設太陽光板,集中在桃園、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地區。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指出,現有1.2萬公頃閒置用地可設置裝置容量達8GW,足夠配合至2020年6.5GW的目標量,現階段先完成階段性目標完成,未來也會持續盤點土地。

資料顯示,目前盤點土地中,有近4成來自嚴重地層下陷區,2成是水庫、滯洪池和埤塘等水域空間,另外近2成是公家機關、工廠和農業設施屋頂,地方政府可以說是推動主力。像是桃園「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雲林台西工業區綠能專區等。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指出,程序上會由地方政府盤點土地後交由中央,各部會評估完再交由能源局公告或招標。政府需要評估是否衝擊農業等其他產業,這部分涉及到跨部會、中央跟地方協商。

另外,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也扮演領頭羊。台電設定4期目標,總裝置容量約140MW,國產率在8成以上。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指出,現階段再生能源開發以「風力發電 」與「太陽光電」為主,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系統10.3%。

陳一成表示,台電已完成太陽光電第1期地面型光板鋪設,裝置容量約18MW;第二期屋頂行光板也已招標,今年7月起陸續開始併聯發電,裝置容量約11MW。

陳一成指出,第三期計畫在彰濱工業區內鋪設約30萬片太陽能光板,最大裝置容量100MW,預計明年併聯;第四期則與台水合作,在8個水庫內鋪設浮動型太陽光板,後年夏天併聯,裝置容量約10MW。

 

11.向西、向北 氣候變遷讓美洲樹木遷徙中

新聞刊登時間︰2017/05/31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美洲的樹木正在遷徙中!近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一份研究指出,由於氣溫和濕度改變,研究人員追蹤的超過86種美東樹種中,有65%的樹種正在遷徙——它們的新生樹苗分佈逐漸往西移動,約55%的樹種有往北移動的趨勢。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這份來自普度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田納西大學和美國林務局的共同研究指出,有些改變類似1萬年前至8000年前之間發生的遷徙事件,差別是過去的遷徙過程歷時數千年,新研究觀察到的遷徙僅歷時幾十年,顯示很可能是氣候變遷影響了植物的動態。

研究人員強調,這樣的變化可能也和其他非氣候因素有關,如土地利用和森林管理改變。

樹木往西移動的速度比往北快。過去30年間,平均以每10年15.4公里的速度往西移動。37%的樹種往西北移動,只有2%往東南。

某些地區的樹種遷徙特別快。森林草原過渡地區的物種平均以每10年30公里的速度西進;南部松硬木地區有77%的物種以每10年24.7公里的速度西進;北方硬木85%的樹種以每10年20.1公里的速度向北遷徙。

研究人員也發現,降雨的影響比溫度大。

「美東樹種明顯往西和往北遷徙以適應氣候改變和生態演替。這些空間上的變化對濕度變化比溫度變化更敏感。」研究人員寫道。

研究人員警告,有些樹種可能無法適應氣候突然改變。

「...這些空間改變可能造成顯著的生態後果,使部分演化支系(evolutionary lineages)滅絕。應立即加以管理,增加森林生態系統對氣溫和降雨變化等氣候變遷現象的適應能力。」研究中寫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