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708期

2018/8/31 0:0

1.美報告:去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2.亞洲國家日益仰賴燃煤電廠,減排遙遙無期
3.台灣拚非核家園美夢,德荷再生能源專家獻策:多種綠能搭配智慧電網
4.響應環保,Audi 布魯塞爾工廠採用 95% 再生能源
5.歐洲熱浪 海溫過高迫使核電廠降載、停機
6.太陽能板除役管理 擬收保證金
7.昔天然氣大國立志減碳95% 荷蘭專家:政策明確才能引導投資
8.氣候變遷急需全球治理與教育扎根(金傳春)
9..全球首見「太陽能免接電電子紙智慧公車站牌」新北亮相
10.全球首創 東京用碳交易替大型建築減碳
11.到底減多少碳?別低估電動公車的環保效益
12.【化光為電@新北】落雨聲out!太陽能go!北北基最大「陽光工廠」現身汐止
13.救人也要救地球 台灣健康低碳醫院全球表率
14.從日本社區改造 看台灣能源轉型前景
15.新北智慧能源社區創能、儲能、節能 社區年節電14%

 

 

 

 

 

 

 

 

 

 

 

 

 

 

 

1.美報告:去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2 20:39

轉載自中央社

 

(中央社美國佛州坦帕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1日發布重要報告指出,去年因氣候變遷引發反常高溫橫掃全球和北極融冰量創下紀錄的同時,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達到新高。

 

由60多國450餘位科學家彙編的年度「氣候狀態報告」(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剖析2017年全球日益惡化的氣候狀況。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劃時代的巴黎氣候協定。

 

由美國氣象學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和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發表的長達300頁報告中,意指暴風雨、乾旱、酷熱氣溫和北極冰覆面積創新低的「反常」一詞,共出現12次。

 

以下是報告提出的重大發現: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激增

去年排放到地球大氣層中的3種最危險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數量創新高。

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地表二氧化碳平均濃度攀升至405ppm,「在現代大氣層測量紀錄和可回溯到遠至80萬年前的冰芯紀錄中,均創下新高」。

「自1960年代初期以來,全球二氧化碳的成長率達到將近4倍。」

 

●破紀錄高溫

 

報告表示,2016年是現代紀錄中最熱的一年,不過2017年也相去不遠,全球多數地區出現「許多遠高於均值的狀況」。

阿根廷、保加利亞、西班牙和烏拉圭都刷新年度高溫紀錄,墨西哥則「連續第4年打破自身年度紀錄」

還有更多高溫紀錄被打破,阿根廷馬德林港(Puerto Madryn)去年1月27日達到攝氏43.4度,是「目前為止南半球各地歷來測得的最高溫」。

2017年還創下另一個令人擔憂的里程碑,就是「儀器所測得紀錄中的最熱非聖嬰年(non-El Nino)」,意指去年並未發生偶爾會將海水溫度推升至超出正常水準的海洋暖化趨勢。

 

●反常的北極

空前高溫籠罩北極,地表溫度比1981至2010年均值高出攝氏1.6度。

2017年北極氣溫創下自1900年開始保存紀錄以來的史上次高紀錄,僅次於2016年。

報告說:「現在北極上空和海洋表面出現過去2000年來不曾見過的不正常高溫。」

全球冰河連續第38年退縮。

報告表示:「自1980年累積迄今,消失的冰河體積相當於將冰河從平均頂點削去22公尺。」

在南極地區,全年的海冰覆蓋範圍低於平均值,2017年頭4個月甚至出現新低紀錄。

 

●海平面創新高

全球2017年海平面水位連續第6年創新高。

目前全球平均海平面較1993年高出7.7公分。

 

●極端降雨

報告指出,2017年降雨量「明顯高於長期均值」。海水溫度升高造成空氣濕度增加,過去3年內尤其明顯,導致降雨變多。

氣候變遷也使極端天候加劇。全球部分地區處於長期乾旱,證明「極端降雨並未平均分散在世界各地」。

 

●「破壞性最強」珊瑚白化

過去數年的海洋暖化被視為珊瑚普遍白化的元凶。

報告指出:「最新一波全球珊瑚白化持續整整3年,從2014年6月到2017年5月止,是有紀錄以來,這類事件中歷時最長、蔓延最廣,以及幾乎肯定是破獲性最強的一次。」

 

 

 

 

 

 

2.亞洲國家日益仰賴燃煤電廠,減排遙遙無期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3 16:03

轉載自科技新報

 

地球正在冒煙,而且這種曾經被認為是怪異的災難,現在已經司空見慣。專家認為,隨著氣候變化影響愈來愈明顯,人類將愈來愈仰賴煤炭發電,且新能源發展速度將遠遠不及用電需求,未來應付氣候的挑戰也愈來愈艱鉅。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指出,2015 年世界各國在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誓言要努力將氣溫升高幅度抑制在 2 度之內,但這幾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有增不減,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也是如此。2017 年出現 4 年來首次煤炭需求上升現象,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補貼逐漸減少,投資停滯不前,核電又不受歡迎。

 

當然新能源不是毫無進展,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和其他低碳技術更加便宜和高效,使用量大增。2017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數量超過 100 萬台。在一些陽光充足的地方,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可以低於煤炭。且公眾關注度也正在上升。

 

樂觀主義者認為擺脫煤炭的願景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經濟學人認為,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能源需求飆升,特別是在發展中的亞洲。2006~2016 年十年間,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蓬勃發展,能源消耗增加 40%。煤炭使用每年以 3.1% 的速度成長,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燒煤炭時低 50% 的天然氣使用量增加 5.2%,石油的使用量增加 2.9%。化石燃料比太陽能與風能更容易與今天的電網接軌。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和政治惰性。報導認為,一個國家消耗的化石燃料越多,就越難擺脫它們,遊說團體與支持者將擁護燃煤在能源計畫的比重,可能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改變觀念。如 1882 年英國啟動首座燃煤發電廠,一直到 2017 年英國才迎來第一個無煤日,今年連續 3 天沒有燃煤發電。許多貧窮國家經濟發展仰賴煤炭,如燃煤發電佔印度發電比重 80%。

 

另外還有技術上的挑戰。鋼鐵、水泥、農業、運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活動占全球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他們比發電廠更難轉向減碳排的生產方式,並受到既得工業利益的保護。即使中國賣出 100 多萬輛電動車,但這些電動車仰賴的電力三分之二來自煤炭,因此計算供應鏈的話,電動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比一些燃油效率高的汽油車更多。

 

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政治家一方面需要提出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必須確保弱勢國家能同步發展經濟,也許全球暖化將激起世界各國的集體意志,但可悲的是,全球暖化速度已經採不了煞車。

 

 

 

3.台灣拚非核家園美夢,德荷再生能源專家獻策:多種綠能搭配智慧電網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3

轉載自數位時代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七年後台灣要達到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20%,發展「能源轉型」對於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帶來新的投資與就業機會,但也會面臨民間的反對聲浪,就像近期網路發起的「以核養綠」公投,質疑綠能供電的穩定性。

 

在2018「新能源國際論壇」上,德國再生能源之父費爾(Hans-Josef Fell)與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總監耶寧哈(Harm jeeninga)首度同台,強調推動再生能源的同時,消除大眾迷思與取得社會接納是重要課題。

 

再生能源並不貴,核能也沒有想像中便宜

早在七年前就得知蔡英文非核家園願景的德國再生能源法起草人費爾(Hans-Josef Fell),他認為現今發展百分百再生能源是必要的,對於政治與經濟相當重要。

 

費爾是德國綠黨前議員,在2000年起草德國再生能源法案,一手推動德國綠能發展,去年德國綠能已占整體電力33%比例。對於外界認為再生能源太貴、成長速度不夠快,無法取代核能,費爾認為這些都是「迷思」。

 

他談到,2000年德國在起草再生能源法案的當下,引起眾人高度關注,十八年後的今天,「再生能源已經是國際數一數二便宜的,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有機會邁向百分百綠能的目標。」

 

「扣掉政府對傳統能源的補貼後,核能也沒有想像中便宜。」費爾提及,當歐洲的核電廠發生事故後,花了上百億歐元來善後,更停擺了十年之久。過去也有人說德國的非核家園,是需要跟鄰國買核電的,對此費爾澄清:「我們不只電力足夠,還有多餘的電賣到他國。」

 

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先取得民心

在推動再生能源上,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總監耶寧哈則強調「社會接納」很重要。過去荷蘭談及碳封存的議題,總會引發民眾反彈聲浪。荷蘭政府在去年(2017)提出,2030年將碳排放減少49%,為達該目標,荷蘭需每年封存2000萬噸的二氧化碳,但問題來了,民眾不願把碳封存放住家地底,憂心會導致地價下跌,在公眾提出反對後,也就沒有把碳封存地底的做法。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第一要取得民心,才有利後續的推動。

 

耶寧哈也指出,過去有人質疑蓋離岸風機會影響旅遊業發展,在網路上出現許多合成圖,像是海上豎立了一支支巨大風機,但真相是「由於風力發電機蓋得遠,唯有在晴朗無雲時才會在遠處看到風機。」或是許多人質疑鳥類會撞擊風機,但他們的研究中心進行調查後,發現並沒有類似狀況發生。耶寧哈強調,面對外界的質疑,「很多討論必須要立足在科學理論之下,才能夠解決這些迷思。」

 

掌握先機的人將是贏家

針對台灣的能源轉型,費爾與耶寧哈也給予建議。以目前正如火如荼發展的離岸風電,耶寧哈分享降低風電成本的三大要素,第一要測量風速,要知道風速多快,才能量身打造機具;第二投入基礎建設,在建置電網時,要將未來的風場納入考量,當風場蓋好後,就可以馬上接著發電,用最佳化設計,才能降低成本。

 

第三是設計專用船舶,公部門需明確告知風場的建置計畫,才能讓私部門設計專屬的船隻,不只能用在國內,還可輸出國外。

 

對於台灣人擔心再生能源不穩的問題,費爾建議,台灣要善加利用豐富的地熱、生質能、離岸或陸域風力發電、太陽能等,「盡量同時使用不同的再生能源,」如此可以相互彌補,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源,而發展智慧型電網也很重要,運用大數據做配電管理。

 

兩人也看好未來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快,能掌握先機的人將是贏家,現在開始投入也不嫌晚。

 

 

 

4.響應環保,Audi 布魯塞爾工廠採用 95% 再生能源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6

轉載saydigi點子生活

 

為了響應環保,Audi 位於布魯塞爾工廠生產所需的電力,有 95% 來自再生能源,並在 2018 年成為全球第一座獲得碳中和認證的豪華汽車生產工廠。

 

「未來我們將運用前瞻性的科技,進一步減少水資源浪費、空氣汙染以及落實資源回收利用」

 

Audi 今年預計第三季即將發表兩款純電車款 Audi e-tron SUV 和 Audi e-tron PB 18,同時為了響應環保標準,位於布魯塞爾的 Audi 電動車生產基地,已採用綠色能源,並達到生產所需電力的 95%,僅 5% 透過減量額交易達到碳中和標準,並獲得比利時檢測認證機構 Vinçotte ,所頒發的碳中和 (CO2-neutral)認證。

 

Audi 布魯塞爾工廠採用的能源分為三大類:

  • 太陽能
  • 沼氣
  • 一般能源

 

前兩者再生能源為最大宗,並提供工廠 95% 的用電所需,其中廠區屋頂設置 37,000 平方公尺,相當於 5 座足球場的太陽能發電板。Audi 估計每年可減少約  17,000 噸的 CO2  排放量(相當於 1,500 人一年的碳排放量)。沼氣則負責供應辦公室暖氣,以及再生能源設備的所需電量,預計可減少 40,000 噸碳排放量。

 

Audi 布魯塞爾工廠處長 Patrick Danau 表示:「我們將布魯塞爾工廠視為 Audi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身為 Audi 旗下第一座生產純電動車款的工廠,生產過程同時保持環境友善,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Audi 表示,除了電力未來將進一步減少水資源浪費以及空汙等方向前進。

 

Audi 環境保護處處長 Rüdiger Recknagel :「Audi 在 2014 年成為第一個自行計算碳足跡並且獲得認證的豪華汽車品牌,同時也不斷朝向減少碳排放的方向努力。」並補充:「未來我們將運用前瞻性的科技,進一步減少水資源浪費、空氣汙染以及落實資源回收利用,打造符合環境永續發展的綠能生產線。」

 

 

 

5.歐洲熱浪 海溫過高迫使核電廠降載、停機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8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近來破紀錄的熱浪襲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整個不列顛群島,除了加劇地中海國家的致命野火,由於海水溫度過高,歐洲核電廠紛紛降載,甚至暫時停機。

 

在瑞典、芬蘭和德國,多處氣溫一直在華氏90度(約攝氏32.2度)以上徘徊,水溫異常地高;在溫帶的波羅的海,水溫竟可高達華氏75度(約攝氏23.8度)甚至以上。

對於依賴海水冷卻反應爐的核電廠來說,這不是個好消息。

 

海水也無法降溫  芬蘭核電廠連續降載三天

距離赫爾辛基約65英里的芬蘭洛維沙(Loviisa)核電廠,7月25日首次小幅降載。「此次降載不會影響居民、環境或發電廠。」電廠運營商富騰能源公司(Fortum)在聲明中強調。

 

該廠負責人尤拉斯托(Timo Eurasto)證實,因海水自25日起就未能有效降溫,26和27日持續降載。

 

尤拉斯托表示,此次降載幅度相對小,並未影響客戶,因為其他發電廠適時補足電力需求。在去年,該電廠生產了芬蘭約10%的電力。

 

德、法核電廠降載 瑞典反應爐停機

路透社報導,由於冷卻問題,瑞典和德國的核電廠也減少了產量。德國意昂集團(E.ON)子公司PreussenElektra預先讓兩部機組微幅降載。瑞典輻射安全局(SSM)發言人24日向媒體表示,瑞典的福斯馬克(Forsmark)核電廠「減產了幾個百分點」。

 

瑞典國營林海斯(Ringhals)核電廠則自7月30日起開始降載,隔日完全停機。為了保持林海斯產電設備的冷卻能力,各種系統和組件都使用海水冷卻。而用於冷卻林海斯的海水溫度現在已經過高,使得反應爐必須停止運作。

 

出於同樣原因,法國公用電力公司(EDF)萊茵河和隆河沿岸的三座核反應爐一週間陸續停機;接著,東部的費森翰(Fessenheim),同時是法國最古老的核電廠,也暫時停止一座反應爐的運作,以免鄰近河流因此水溫過熱。

 

冷卻系統失能  核電廠的暖化挑戰

核電廠的冷卻問題將來可能會變得更嚴重。氣候變遷正讓全球海洋溫度上升,並使全世界許多地區的熱浪更加頻繁和嚴重。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2011年的報告就曾警告,海洋暖化可能會影響核電廠的效率:

 

「...在極端高溫時期,核電廠運作效率降低,同時空調的電力需求增加。當冷卻系統失能,發電廠就需被迫關閉或減少產出(發電量)。」

 

 

 

6.太陽能板除役管理 擬收保證金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9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雲林縣太陽光電設施量全國第一,為避免業者20年售電期滿棄置不管,縣府立法要求繳交太陽光電設施除役保證金,作為日後支應廢棄物處理、清除、運送等處置。這也是雲林縣率全台之先三讀通過《雲林縣太陽光電設施管理自治條例》後的另一先河。

 

太陽能業者競相在雲林租地設置發電設施,但相關管理法規付之闕如,縣議會跨黨派議員催促下,縣府7月制定《雲林縣太陽光電設施管理自治條例》三讀通過,其中無黨籍議員蔡孟真、國民黨籍議員李明哲、陳俊龍、林建鴻極力要求立法明定「太陽能光電開發基金」,讓業者設置時就要繳除役保證金。

 

建設處副處長鄭峰明說,考量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在躉購期限20年屆滿後,恐衍生除役相關環保問題,雲林縣提早因應,正研議《雲林縣太陽光電設施開發基金繳納及收支管理辦法》。

 

建設處本月初邀集相關單位、能源業者、專家學者研商,縣府擬以發電1KW收取3000元至4000元保證金。經濟部、環保署正在研議廢棄模組的回收機制,執行方式將年底出爐。

 

據了解,業者對於收保證金並不反對,但認為此一費用接近成本10%,且發電後8到10年才能回本,希望能分年攤還。

 

另外還關切,20年售電期滿後,設施應可再沿用5年,若出租民眾希望保留,是否仍依定拆除完畢才能退還保證金?日後中央若也制定相關除役規定,是否轉為以中央法規為依歸。

 

建設處表示,若中央政府也制定規範,縣府將滾動檢討回收機制與管理方式,樂見中央立法。

 

 

 

7.昔天然氣大國立志減碳95% 荷蘭專家:政策明確才能引導投資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9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歐洲天然氣出口大國荷蘭可以成為再生能源發展的優等生嗎?隨著天然氣開採引發人造地震以及全球暖化等問題,荷蘭今年3月宣布2030年前將停產天然氣。轉型成為荷蘭不得不面對的壓力。

 

荷蘭於3月提交離岸風電路徑規劃,預計2030年前完成11.5GW的離岸風電。6月底公布《氣候法》草案進一步提出2050年減碳95%的目標。

 

土地面積與台灣相近的荷蘭如何從高度仰賴化石燃料的能源組合轉向綠能,荷蘭能源研究中心事業發展部總監耶寧哈(Harm Jeeninga)日前於「新能源國際論壇」中指出明確政府政策、正確訊息、民眾接受度、產業轉型等關鍵。

 

離岸風力價格下降  轉綠重要力量

荷蘭現有離岸風場僅1GW,但近期發展迅速。2015年與2016年因離岸風電得標價格下降,為政府省下70幾億歐元的補貼。2018年Vattenfall更以零元價格標下HKZ I、II兩風場。這將是全球第一座完工運轉且未受政府補助的離岸風場。

 

為何離岸風電價格能迅速下降,耶寧哈指出,製造成本下降是其一,明確的政策目標與政府支持是關鍵。

 

荷蘭預計2020~2023年新增3.5GW離岸風電,並於2024~2030年將再增7GW,總計達到11.5GW。

 

耶寧哈舉例,運送離岸風機需要大型的專屬船隻,政府有明確且穩定的目標,未來市場可期,民間才敢投入資金。此外,荷蘭政府委託智庫計算風場在不同高度的風速,有助於廠商掌握發電潛能,減少風險,成本也會跟著下降。

 

人民接受度大考驗  再生能源辯論需基於事實

根據2013年的能源協議,荷蘭2020年目標是再生能源占比14%,而2030年歐盟定下的目標是 32%。

 

但再生能源發展也有爭議。耶寧哈指出,2008年荷蘭原本預計在barendrecht城市地底進行碳封存,最後因當地居民反彈而中止。

 

耶寧哈提醒,充分溝通是必要的,但要小心蓄意誤導資訊。荷蘭小城德芬特(Deventer)就曾出現錯誤模擬圖,故意誇大風電在景觀中的比例。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離岸風電。他認為科學家應扮演重要角色,討論應基於事實而非想像。

 

荷蘭跟台灣一樣土地面積有限,耶寧哈特地從荷蘭帶來新型的太陽能板,除了有各種顏色,還可以做特別的圖案。他說,這些太陽能板的發電效能比不上傳統太陽能板,但犧牲一點發電,換來民眾更高的接受度,而且可以裝飾在建築外牆,就可以擴大裝置面積。

 

從化石燃料轉向低碳  產業轉型不可缺

耶寧哈指出,荷蘭過去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導致很多能源密集產業的存在,如何協助產業轉向低碳與再生能源,是荷蘭現今最大的挑戰。

 

荷蘭2006年決議讓波斯勒(Borssele)核電廠的反應爐延役。2010年能源公司提出波斯勒新建反應爐計畫,這項計畫至今擱置。核電是綠電的選項嗎?耶寧哈受訪時指出,再生能源價格下降的比預期快很多,有乾淨又便宜的選擇,近日很少核能的辯論。他相信,未來在台灣也會是一樣的情況。

 

至於再生能源占比增加是否增加供電不穩,耶寧哈回覆,這不只是供給問題,也要看需求。以現今技術要將再生能儲存到其他季節使用還很困難,但供當天使用,已有很多儲能與再生能源的組合都能辦到。

 

 

 

8.氣候變遷急需全球治理與教育扎根(金傳春)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11

轉載自蘋果日報

 

上個月因太平洋高氣壓,韓國與日本飽受連日高溫,首爾出現111年來最高溫39.6℃,南韓近千人送醫與30多人死亡;日本也發生史無前例的高溫達41℃,造成2萬多人住院與至少80人死亡;更波及北極圈、北美、北歐、非洲、中國東北與華北。歐洲丹麥等地出現史上最高溫;挪威、芬蘭與瑞典的氣溫升高超過10度,北極圈卻出現32℃,自北極圈至瑞典、美國加州又有森林野火蔓延。中國東北與華北也發生大範圍高溫,遼寧、吉林出現破紀錄高溫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以地區氣候預測模型,警示華北未來將更酷熱而不適人在外農耕。

熱浪曾造成1987年希臘雅典2000餘人死亡、1995年芝加哥750人死亡與2003年8月法國1萬4000多人死亡。其後,歐洲16國合作研究證實此熱浪增7萬多人死亡,影響大小依次為法國、葡萄牙、義大利與西班牙。西班牙自1980年至2015年以47大城每日數據,發現女性比男性易因熱浪造成呼吸道與循環相關死亡,但人們調適後,熱浪相關死亡可降低。

 

提前防蟲媒傳染病

世衛組織2009年呼籲熱浪至2030年將更嚴重,建議大都會市長提早規劃,包括評估對當地的影響、區域氣候可能的變化、脆弱族群的適應與障礙、資源挹注最大健康問題、經濟損失為何及其因應之道。嚴重熱浪致人的過量死亡;而中度熱浪發生趨增,須正視其累聚效應。顯然地,未來熱浪發生的頻率、天數與強度會更惡化。面對此公共衛生挑戰,緊急醫療處置與公共政策須做準備。首先要明瞭受熱浪影響較大為老人、孕婦、兒童、戶外男性工作者╱運動員、胖子及具腎病、氣喘、心血管╱呼吸道╱神經系統疾病的慢性病人,遇熱浪時,宜在室內或有遮陽處,避免戶外活動,且留意是否有頭痛、暈眩、快速心跳、大量排汗、噁心、昏倒、肌肉痙攣、意識模糊、深色尿等病徵,應盡速就醫。

近年氣候專家以統計模型推估未來情境,早作預警。統合分析,發現全球熱浪強度比持續天數影響死亡更大;且每地區居民對當地氣溫適應度迥異,如荷蘭超過21℃當日的85歲以上老人急診求診率增;美國亞特蘭大市在最高溫由27℃增至32℃時的65歲以上老人看急診率上升。因此除預警外,尚須改進住屋設計、暑期前個人對慢性病管理妥當及提供對高危險族群的醫療照顧。此外,氣溫高加上旅客帶病毒也曾造成義大利、法國留尼旺群島等地的登革熱流行,為避免未來發生如1927年希臘的登革熱大流行,歐盟已陸續借重亞洲的防治經驗。

我國極端氣候研究偏重豪雨與低溫對健康的影響,今年中央氣象局自6月15日起正式發布「高溫特報」,以慎防中暑。台北與台中在5月27日均破5月的百年高溫紀錄,即高溫日提前,明示蟲媒傳染病防治宜在4月前備妥。

綜言之,氣溫飆高是全球公衛挑戰。台灣南部登革熱防治成敗經驗可與他國分享。據估計,2025年全球氣候難民將達10億人,年輕族群必須明瞭台灣氣候變化的因應,參與防災、防疫準備。

 

9.全球首見「太陽能免接電電子紙智慧公車站牌」新北亮相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15 12:51

轉載自新頭殼

 

新北市政府交通局及中華電信合作研發太陽能免接電電子紙智慧型站牌,今(15)日在市府展示亮相,隨即移赴石門區完成設置及啟用。中華電信表示,將電子紙結合太陽能用於公車智慧站牌,是世界各國首例;交通局說,相較一般智慧站牌,這款新式站牌納入更多資訊、功能更升級,且因免接電、免挖路,不但1天就可設置完成,用電量僅10%。

 

新北市交通局長王聲威、中華電信新北營運處副總經理張本元,今天一起在市府市民廣場介紹新站牌,宣布將先在石門、石碇兩處地點,設置「全球首見」且每支造價不到10萬元的新站牌。

 

王聲威說,為提升偏鄉及無法接電公車站的候車品質,推動「太陽能免接電電子紙智慧型站牌」試辦計畫,該太陽能儲電站牌不需透過其他發電方式輔助,就可提供足夠驅動電力,在於沒有陽光照射下,可連續運作14天,萬一逾14天快沒電了,系統會主動通報中華電信,立即派員前往充電。

 

他說,過去設智慧站牌,必須開挖路面接電源,包括申請路權等程序,最慢曾長達半年;這款站牌因無需挖掘埋管、無需接電,只要1 天就可設置完成,更可克服偏鄉站牌屢有周遭缺乏電源的問題。

 

此外,此站牌透過遠端監控機制確認電池與連線狀態,以提供正確公車即時資訊;站牌看板使用電子紙技術,有抗UV、防反射與防污處理,包括夜間照明,1天用電量約63瓦,較一般智慧型站牌需用市電約 600 多瓦,僅約10%;該站牌首創電子紙「全版面」顯示,除提供公車動態資訊外,也可靈活運用版面,以因應公車路線調整公告及政策宣導廣告,功能更升級。

 

張本元說,中華電信過去就與台北市、新竹縣市、高鐵合作,推出智慧型公車站牌,不過以往都用LCD螢幕,這次是首度採用類似醫院看診叫號系統的電子紙,也是全世界率先採用的作法,整體採模組化設計,可更換電池、螢幕,以每分鐘更新一次資訊來服務乘客。由於中華電信在各地都有據點,一旦必須維修,30分鐘就可抵達,4小時內完成維修。

 

王聲威表示,新站牌擇定2處偏區且無法接電的公車站位試辦,首站今天設在位於海邊的石門洞站設置運作,提供民眾即時公車動態訊息,讓等候公車更便利; 另一處將擇山區的石碇區石碇老街出口設置,未來將視試辦成效,評估推廣至全市的可行性。

 

 

 

10.全球首創 東京用碳交易替大型建築減碳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20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誰是都會區排碳怪獸?在東京,建築物的二氧化碳佔總體碳排的七成以上;在台北市,住商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整體排放的74%。為達到東京都的減碳目標,東京於2010年引入世界首創的大型建築物碳交易(Cap-and-Trade)制度,六年後達成減碳26%的成績。

 

為推動台北成為低碳永續城市,台北市環保局看上東京經驗,16日邀請東京都環境局全球環境與能源部日野浩二(Koji Hino)、杉岡美幸(Miyuki Sugioka)來台分享實務作法。

 

碳交易上路  2014年既有建築用電大戶100%達標

東京的建築減碳計畫起於2000年,依據新建築與既存建築、大型與中小型事業所、商用與住宅,分別採取不同策略,碳交易只是其中一部分。東京碳交易管制的對象是每年能源消耗超過1500公秉油當量的既存建築,包括1100間的商業場所、大學、辦公建築與200間工廠,涵蓋工商部門碳排的40%。

 

碳交易制度常用於管制企業排碳。政府先訂出企業排碳上限與減碳義務,如果某公司減碳良好超過預期,就可以將「多減」的碳權賣給減碳不足的公司。2010年東京成為世界第一個將這套制度應用在大型建築的城市。到了2016年,該市大型建物較2000年減碳26%。

 

日野浩二表示,實施初期受到很大的反彈,但減碳非常重要,宣傳與溝通不可少。此外,東京的碳交易制度並沒有罰則,如果廠商沒有達標,會先給予輔導,不改進的話就公布廠商。但至今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日野浩二說,目前是計畫第二階段。第一階段(2010年-2014年)完成時所有的企業都達成目標。91%的企業是都靠自身減碳的努力,只有9%是透過碳交易方式達標。

 

中小型事業所雖然不用進行碳交易,但東京要求這些事業所提出地球暖化對策報告書,以作為未來管制的基礎。

 

日野浩二說,東京對於中小型事業所提供較多輔導,例如能源診斷、設備補助等。對一般住家則除了提供節能諮詢,還有儲能電池、電動車電能回供住家(Vehicle To Home,V2H)、太陽能加熱等能源設備的購買補貼。

 

新建築環境報告資訊公開  掌握建築資訊

跟既有建築不同,東京要求新建築從設計階段就要引入節能概念,樓地板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尺的新建建築須提出能源效率計畫;超過5000平方公尺的新建建築要提建築物環境計畫書,並上網公開。每棟建築依斷熱性能、節能、綠化等項目個別評比,成為東京掌握建築細節的資料庫。

 

杉岡美幸表示,統計結果顯示有大型窗戶的商業建築,例如百貨公司,在建築斷熱的表現通常較差,但Low-E或雙層玻璃等新建材都有助於改善。建築物應有更多自然通風或自然採光,但自然通風的設計還是太少。這些都是必須在初期引入的設計,很難事後修正。

 

買賣或租賃要提供環境指標   讓好建築被看見

日野浩二指出,建築環境報告書對民眾來說太過技術性了,所以東京提出簡化的標示系統,以一到三顆星星標示建築的五種環境指標。

 

2005年起,新建住宅必須提供環境性能指標,銷售或出租廣告時必須提供這些資訊。2010年後的非住宅新建建築出租或銷售時也必須提供能源(EPC)標示。

 

日野浩二舉出東京2001年至2014年能源消耗量跟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指出,二氧化碳持續削減,東京經濟卻持續成長,顯示環保與增加經濟規模是可以並存的。

 

 

 

11.到底減多少碳?別低估電動公車的環保效益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23

轉載自奇摩新聞

 

2017年底的一則新聞〈申請率連年掛零 北市電動公車明年上路〉,由於時值空污季節,加上縣市首長大選將至,終於讓偏離跑道許久的電動巴士重獲關愛眼神,激發許多主政者端出更積極的低碳運具推廣計畫。

 

然而,自從2011年新北市以「三鶯線先導公車」導入開始,電動公車在台運行已屆7年,產品演化也從試驗性的第一代,發展到更有能力穩定營運的第二代。但實際跑下來,在台灣開電動公車到底有多「節能減碳」呢?

 

充、換電有別,減碳力皆優於柴油車

過去這幾年,國內不少城市都有對電動公車進行營運測試,並提供優惠方案鼓勵客運公司和乘客體驗。仔細檢視,曾在台推廣的電動公車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電池與車輛不可分離,行駛完畢後得回到充電站重新補充電力的「充電式公車」;另一種,則是電池放於電池艙,可分離充電、不過還是要回來更換電池的「換電式公車」。經歷這幾年的試運轉,主流模式應為前者(充電式)。

 

和其他動力來源的公車相比,電動公車執行「運輸」任務的表現其實沒太大差異,一樣有低地板的大型巴士和中型巴士兩種款式,只是它更強調環保性能,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低噪音、少振動、對環境衝擊性較小等。

 

到底有多節能減碳呢?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曾調查國內各電動公車路線,並取用2012~14年之間至少連續6個月、至多營運21個月的平均每公里耗電量資料,再篩選行駛里程超過5萬公里以上。

 

不難發現,大巴的統計結果較具一致性,不管道路型態如何,每公里耗電數據變異性較小;中巴由於取樣路線較少,加上行駛里程數較短,所以變異較明顯。

看完耗能表現,接下來看電動巴士和現行公共運輸(公車)業者相比的排碳表現。

 

能源結構不改,電動巴士效益難發揮

很明顯的,相較於現行的柴油公車,純電動公車在市區可獲得相對較佳的減碳效果。按照目前統計來看,大概都能用「電動公車可創造20~30%的減碳效益」來說明其環境效益。

 

可是,假使道路干擾因素降低,有辦法讓傳統公車減少加、減速次數,因而提升燃油效率,電動公車的減碳效益就沒那麽顯著了(請參考柴油公車在「公路」範圍的排碳數據)。

 

另外,延續一開始提過的,電動巴士有分充電、換電兩種模式。有趣的是,部分縣市採購的則是「油電混合動力」公車,其減碳效益又如何呢?同樣參考運研所資料,發現吃柴油的的油電混合公車,平均每公升可行駛3.15公里,若考量停站載客、等紅綠燈,則以每公升跑2.7公里、也就是每公里排碳1KG來計算,應屬合理範圍。

 

最後的結論有點令人氣餒,礙於台灣當前電力結構仍以化石燃料居多,導致電力排碳係數偏高,即便運輸工具「棄油從電」更改動力來源,獲得的環境效益其實未比傳統車輛好太多。事實上,能源局最新公布的2017年電力排放係數(每度電排放0.554公斤CO2e)不但不降反升、還創下十年來的新高!

 

在這種現實條件下,筆者建議,政府評估公共運輸或電動車推廣措施時,不能只考慮運具本身的減碳能力,也應該將「可削減多少私有運具的使用量及排碳量」納入政策目標,才不會因此「低估」了電動巴士的環保效益。

 

 

12.【化光為電@新北】落雨聲out!太陽能go!北北基最大「陽光工廠」現身汐止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23

轉載自能源報導

 

推「陽光工廠」,10年是關鍵

北北基最大「陽光工廠」座落在汐止區大同路上,今年(2018)4月完工,裝置容量為626.58kW,年發電量約73萬度,「撇開北部等效日照短少南部近3成的問題,其實建物所有權人是我們最困擾的部分。」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廖士煒科長表示。

 

新北市從2013至2016年間,每年都展開不下30場的說明會,鼓勵民眾加入光電設置行列,可是北部寸土寸金,一來頂樓違建量多,二來公寓或大廈就占了9成,日照量只是讓躉售費率低了點,有北部優惠加成15%可以補足,但僅是取得建物的授權同意就讓這項任務顯得相當棘手。(註:依「107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北部地區有加成15%,請參閱: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Law/Content.aspx?menu_id=5824)

 

新北市在2017年重新檢討並調整步伐後,決定從產權單純的工業廠房先著手。經過1年的努力媒合,成功取得17處工廠的同意備案,是過去4年來件數加總的3倍,裝置容量達到2,175.635kW,欣喜之餘,卻也面臨到兩個問題。廖士煒指出:「其實工廠一樣會遇到違建甚至是廠房老舊問題,不過最大癥結點是中小企業在一定點經營10到15年左右,就會面臨轉型到他業或是擴廠遷移的情況。所以當你談到屋頂出租並簽定20年的躉售合約時,就卡住了!」

 

為此,新北市再度調整推動方向,盤點設立10年以下的工業廠房,立基於新廠房違建問題較少、相對經營壽命較長的優勢,此外,業主響應綠能的意願也更高,「北北基最大陽光工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廖士煒笑著說。

 

只不過細問之下竟發現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由於廠房的承租業者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電信檢測作業,但「落雨聲」實在是太吵雜了,不堪其擾之下就向廠房房東提出設置光電系統來降低噪音的構想,結果不但解決「落雨聲」的問題,也替綠能發展盡一份小小心力,真是皆大歡喜。

 

光電生力軍+1不嫌少

以「5大工業區」、「能源大用戶」、「租用公有土地廠商」、「其他工廠」做為4大面向來全力推動太陽能的新北市,截至2017年底,光電裝置容量為18.7MW,其中公有房舍占 12MW,民間為 6.7MW,「我們是第2個推動公有房舍設置太陽光電的縣市,其他縣市也都積極在推行,可是總會到達臨界點,所以在民間推行的部分,我們要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陽光工廠』就是起點。」廖士煒說。

 

目前市府已盤點出7,000家工廠,規劃將廣開說明會,只要廠商有意願,就由市府負責起標幫忙遴選合格的光電業者,居中拉線牽成。新北市期盼能先牽成50件,雖然量少,但慢慢積累下來,就會看見成效。

 

 

 

13.救人也要救地球 台灣健康低碳醫院全球表率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23 11:53

轉載自奇摩新聞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衛生福利部歷經8年的努力,於今天(23日)發表「氣候智慧醫院」成果,不僅全台已有163家大型醫院通過「健康低碳醫院」認證,總計減少近20萬噸CO2排放、提前超越2020年的減量目標,今年更可望突破200家醫院響應:不僅救人也要救地球。

 

全球氣候變遷正在對環境與生態造成巨大影響,包括極端氣候所導致的自然災害與新興傳染疾病的橫行,異常氣溫與空氣汙染也加劇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惡化。此外,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調查,在非生產性質的行業當中,醫療院所佔總能源消費近1成5,名列最高耗能的產業之林。

 

為此,國健署早於2010年就在第18屆「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研討會」會員大會提案並獲准成立「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國際委員會」(Task Force on HPH and Environment),並於同年邀請台灣128家醫院響應「減碳救地球、醫界做先鋒」,宣誓承諾每年減碳1%。國建署署長王英偉說:『(原音)我們從2010年開始,隨著「健康促進醫院」的國際網絡裡面,我們就成立了這樣的一個工作小組,也是全球第一個成立這樣的小組,到現在還是台灣在負責,而且呢是負責規劃其他國家醫院的節能減碳。』

 

王英偉指出,醫院是全世界最先採用24小時、全年無休的工作場域,加上大量的醫療設備,因此用電量相當驚人,為了有系統地替醫院降溫,國健署協同各醫院以2007年為基準,分三階段全面推動低碳醫院計畫,目標2020年降低13%、大約16萬噸的碳排放量,希望從耗能大戶轉為追求綠能的健康醫院。

 

結果截至去年為止,台灣低碳醫院已從當初響應的128家成長到163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以每張病床減碳量達2噸計算,去年9萬1千張病床,減量就將近20萬噸CO2,提前超越2020年的減量目標。今年還有100多家地區醫院將加入這項計畫,預計今年底即可望衝破200家健康低碳醫院。

 

14.從日本社區改造 看台灣能源轉型前景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26 20:37

轉載自大紀元

 

台灣近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裝置的容量及發電量每年都以倍數成長,不過相較於國際上許多城鎮透過再生能源來推動社區發展,台灣對社區能源的議題還很陌生。

 

為了學習外國的發展經驗,台日綠能社區創生論壇籌備小組近日邀請日本建築師洞澤正敏、建築師綿貫行夫與法政大學兼任講師池田勇司來台,分享過去參與綠能社區創生計畫的經驗。

 

曾參與日本石卷市311災後復興都市計畫的綿貫行夫,分享了三個社區再開發的案例,首先是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市的社區再造計畫,時間大約30年前,當地雖然是觀光勝地,但冬天非常寒冷,葉菜類的植物幾乎無法存活,只能從日本本州進口。

 

由於30年前還沒有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因此構思社區再開發時,希望盡可能用便宜的能源來發展,經日本大學的研究,發現可將廢棄塑料還原成燃油,因此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推進地方的能源發展。

 

而在農業發展部分,為了吸引更多都市人口到北海道從事農耕,決定將富良野打造成尖端農業的地區,所採用的方法就是現今民眾耳熟能詳的水耕栽培(一種不使用土壤的種植植物的技術,只透過水攜帶供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份)。也因為這樣的改變,掀起農耕的風潮,當前日本非常流行「農業是最極致的嗜好」,居住在都市的民眾都希望在北海道能有一個農園。

 

此外,由於北海道的酪農業原本就非常發達,為了建全加工、銷售、流通等機制,進一步強化北海道的酪農品牌,因此加入了許多北海道特有的原素,農場也用當地的木材來建造,為的就是不希望讓人有鄉下的感覺,而是非常有品味的社區營造。

 

第二個案例,則是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後的社區災後重建計畫,當時為了快速建造城鎮,因此選擇一個60萬坪的廢棄高爾夫球場,並以歐洲建築作為造鎮方向,計畫採集中式的聚落,希望能囊括所有生活機能,進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當時一項重要課題,就是如何發展地方產業,因此太陽光電就備受矚目;也想把農業、養殖業、畜牧業都放入其中,還希望能有個讓大家聚集,互相交換資訊的地方。

 

當時也納入米蘭購物街的概念,希望能打造非常熱鬧的街景;而文化元素也很重要,所以也有設置演奏廳、運動中心等等複合式設施,希望能打造一個全新的日本城鎮。

 

由於日本東北的精密機械工廠、精密機械研究所、生化研究都非常興盛,因此也希望可以納入造鎮計劃當中,並希望交流對象能面向世界、而不僅止於日本東京,如此才能催生出新的品牌。

 

另外,為了讓這些社區原素串連,包括公車、單軌列車、腳踏車等循環型的交通設施也很重要,而且希望能夠以沒有公害的方式達成,因此計劃的一項特點,是希望社區的所有能源、垃圾,都以在地生產、在地處理為原則。

 

第三個案例,則是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5萬人造鎮計劃,計畫以打造智慧城市為目標,希望在交通、基礎建設及通訊上,都能以智慧網路的方式達成,而在能源部份則是以零排放為目標,因此風力發電是計劃中的重點,並採用下水道氣體發電等再生能源。不僅如此,還希望能將環境、經濟、教育、行政機能等方面,都能以智慧的方式串連。

 

而在農業部分,則是採用最新的「薄膜農法」來栽種蔬果,並希望能將酪農業、養殖業等發展成六級產業,另外還有陸地水產養殖,並以調整水的ph值方式,讓淡水也能養殖海水魚。此外,在水資源利用上也是採循環利用的方式,雖然計畫最終無法繼續下去,但這項造鎮計畫仍有參考價值。

 

台灣社區要能源轉型 先從能源教育開始

過去曾任宜蘭縣環境保護局局長陳登欽表示,宜蘭縣過去因交通方便,吸引外來人口,卻讓宜蘭成為農地、農舍炒作之地,對環境的影響是負面的。日本的方式卻是讓農村的生產、居住、能源、與土地友善都互相扣連,這一點值得思考。

 

陳登欽說,台灣有7,700個社區發展協會,過去社區對能源議題還很陌生,環境及能源議題也一直沒有被納入社區營造的補助項目,不過從2017年開始,情況已經改變了。

 

他表示,目前社區營造已加入能源轉型的概念,第一階段是全面性的能源教育,包括節電、儲能、產能,在同時間也會尋找適合公民電廠或是有意願加入的社區。但他也坦言,目前7,700個社區發展中,能成為典範的可能不到100個。

 

社區電廠經營不易 運作20年非常困難

在彰化台西規劃社區電廠計畫超過一年的許震唐表示,當前偏鄉要發展能源轉型,不僅缺乏技術、資金與人才,就算有人願意返鄉,還要面對設備、機械、電力評估、可靠性評估、風場或太陽能廠數據調查等專業,如果沒有外來的協助,極可能會失敗。

 

「社區電廠要經營20年是何等困難。」許震唐說,彰化台西幸而有廠商捐助3KW的小型太陽能板,社區民眾才有機會第一次理解太陽能,他希望這20年要從地方打好根基,才能走得更遠。

 

 

 

15.新北智慧能源社區創能、儲能、節能 社區年節電14%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31 15:51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由新北市政府攜手綠能產業打造的全國首二座智慧能源社區─三重峰景翠峰社區及永和台北菠爾社區於今(30)日正式啟用,藉由導入創能、儲能與節能等智慧微電網系統,讓兩座民間社區大樓平日能夠運用再生能源取代部分市電,降低尖峰用電並每年節電14%,還可於災害發生時提供自足電力供照明及通訊救災使用,促使節電行動邁向智慧節電與分散式能源系統的新里程碑。

 

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新北市推動低碳綠能發展不遺餘力,已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縣市節電冠軍。為進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發掘更多節電潛能,並有效降低尖峰用電,則須借助科技的力量,運用智慧節電的方式,聰明管理用電。同時,更須整合創能與儲能,增加自主的綠色電力來源,降低對市電的依賴,並透過儲能電池發揮尖峰時段電力調度的作用。此次兩座智慧能源示範社區,不僅是全台創新能源科技的重要試驗,更可望作為既有建築智慧能源系統改造的典範,發揮擴散效益,提升全台既有社區投入的信心,進而帶動新一波建築智慧節能革命。

 

經發局說明,目前兩座社區皆裝設12.6kw太陽光電與3.6kw風力發電「創能」系統、60KVA/5kwh儲能電池與5kw燃料電池的「儲能」系統,以及30戶家戶智慧電表及社區能源管理系統的「節能」系統。其中創能系統每年發電量高達15,800度電,於尖峰時段能直接供應台北菠爾社區21%及峰景翠峰社區37%的大公用電;而儲能電池每次可儲存60度電,於夜間儲存後白天可提供社區尖峰用電使用,提供台北菠爾社區6小時及峰景翠峰社區12小時的尖峰用電,搭配燃料電池則可取代柴油發電機,提供住戶更潔淨永續的防災備載電力使用,達到防災功用。另外,智慧電表可協助住戶查看目前即時用電量、每日用電量,並與過往年度比較,查看用電趨勢,透過資訊即時及可視化比較,促使住戶自主產生節能行動,且透過智慧電表與社區通報APP的整合,可提供社區住戶定期每週通報與每日用電異常通報,協助社區用戶進行用電管理,有效節省住戶10%的用電。

 

經發局進一步補充,社區能源管理系統整合創能、儲能與節能,即時顯示目前各類再生能源每個時段的發電量、供電占比、減碳量及30戶平均用電,協助社區住戶更加了解能源,不僅發揮教育的功能,更可實質協助社區整體年節電達14%以上,若再依台電時間電價計算,一年可望幫助社區節省電費達11萬元。最後,為了讓市民了解智慧能源社區運作方式,進而帶動更多民間社區導入智慧能源應用,市府特別開辦2場次的參訪活動,共80個名額,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報名參加,相關資訊請至報名網站(https://goo.gl/F76KT8)查詢或電洽02-25865000#865 郭小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