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804期

2019/4/30 0:0

1.跟進熄燈活動 去年全國用電減少  10萬度
2.德國再生能源發展有成 年碳排量降逾4%
3.桃園機場節能減碳有成 獲ACI機場碳認證最佳化肯定
4.簡又新專欄 – 面對氣候變遷 觀看政府與民間企業的表現
5.〈工業技術資訊月刊〉沼氣發電 化廢物為黃金
6.太陽能可能不賣給政府嗎? 日本FIT問題成為再生能源自給自足的契機
7.日本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2%
8.綠能反超燃煤,2050 年全球用電、運輸等皆可實現 100% 再生能源
9.紐約通過法案 限制大廈溫室氣體排放量
10.電動化與可再生能源發展,將可達成四分之三全球減碳目標
11.瑞典宣佈 2045 年禁止航機使用化石燃料
12.2018年全球能源報告分析:碳排增加但速度趨緩

 

 

 

 

 

 

 

 

 

 

 

 

 

 

 

1.跟進熄燈活動 去年全國用電減少  10萬度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01

轉載自獨家報導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雪梨晨鋒報合作發起的「2019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全球開跑,澎湖也不落人後,響應活動於澎湖喜來登廣場登場,縣長賴峰偉到場支持,呼籲全民自主隨手關燈,節約能源,以實際行動落實節能減碳,共同愛護地球環境。

當天在眾人倒數聲中,福朋喜來登、澎湖縣政府、雅霖大飯店、澎澄飯店、西瀛虹橋、石泉、東衛電塔燈光熄滅共同響應,現場點燃60支蠟燭,並由澎湖海島童軍團、馬公國中管弦樂團、國樂社、中正國小合唱團及澎科大熱音社,以全程不插電的方式表演。

晚上9點半,眾人呼喊「我愛地球」及合唱「陽光與小雨」圓滿結束活動,大家相約每年共同守護地球環境而努力。

賴峰偉表示,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已是國際趨勢。他呼籲大眾透過日常生活自主管理,關掉不必要電器電源,減少碳排放,減緩溫室氣體效應的衝擊,讓節能減碳成為全民運動,善盡地球公民基本責任,為環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澎湖縣環保局表示,2018年臺灣響應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全國用電約減少10萬度,等同功率1,000瓦的電器使用10萬小時,同時也減少5.27萬公斤碳排放量,透過響應地球關燈一小時活動,一同節約用電,達成低碳永續理念。

地球一小時活動是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雪梨晨鋒報合作發起,提倡於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8點半,號召家庭及商店關閉不必要的電源一小時。之後成為全球性發展的環保運動,希望喚醒全民節能減碳意識,藉由活動推動減少能源消耗,提升民眾對氣候變遷的認知。

澎湖由「海島童軍團」於2016年首次響應辦理,今年「海島童軍團」與澎湖縣政府及福朋喜來登酒店合作,擴大舉辦,期待民眾正視氣候變遷,推動澎湖走向低碳島。

活動包括議員陳慧玲、副縣長許智富、環保局長蔡有忠、教育處長謝國村、福朋喜來登酒店副董事長張翔閎、中正國小校長林宗彥、七美國小校長王天敏與七美國小師生都共同參與。

 

 

 

 

2.德國再生能源發展有成 年碳排量降逾4%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03 09:41

轉載自中央社

 

德國發展再生能源多年有成,占發電量的比例在去年首度超過4成,全國碳排量也明顯下滑。德國政府正研議氣候保護專法,以達成2030年的減碳目標。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局(Umweltbundesamt)今天公布的估計數字,去年德國的碳排量為868.7百萬噸,較前一年降低4.2%。

碳排量下滑最多的是傳統能源業,幅度達4.5%,主因是煤電廠關閉以及歐盟碳交易價格上漲,導致火力發電的成本增加。

德國聯邦環境局局長克勞茲貝格(Maria Krautzberger)表示,去年德國透過再生能源減少了184百萬噸的碳排,其中以風力發電的貢獻最大,可見再生能源對氣候保護的重要性。

在住宅部門的部分,由於冬季氣溫相對溫暖,暖氣用量減少,碳排量下滑了11%。汽油和柴油價格居高不下,也導致交通部門的碳排量降低2.9%。

德國聯邦環境部部長舒爾茲(Svenja Schulze)表示,風力和太陽能的發電量在去年明顯增加,反之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用量減少,導致全國碳排量在持平多年後終於顯著下滑,拓展再生能源、減少用煤和碳排放交易等氣候保護措施正在發揮成效。

德國的官方目標是在2030年前,相較於京都議定書基準年1990年減少55%的碳排,然而到去年底為止僅完成了30.6%,離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舒爾茲強調,德國在交通、住宅、農業部門的減碳還得加把勁,才可能達成2030年的目標,為此環境部已提出氣候保護法草案,規劃具有約束力的減碳路徑圖,將致力在今年內通過。

 

 

 

 

3.桃園機場節能減碳有成 獲ACI機場碳認證最佳化肯定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04

轉載自桃園電子報

 

桃園國際機場持續與國際民航組織緊密接軌,順應全球節能減碳環保趨勢,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自2015年起即積極參與國際機場協會(ACI)所屬之機場碳認證計畫(Airport Carbon Accreditation,簡稱ACA),經過多年來持續努力,終於今年獲ACI肯定達到機場碳認證等級三-最佳化(Optimisation)成果,機場公司董事長王明德近期也將親自前往ACI年會領取證書,並將成果與國人一同分享。

機場碳認證計畫(ACA)是由ACI 所推動,為國際間唯一被認可的機場碳排放管理認證標準,透過機場揭露及認證溫室氣體排放量,逐步減量改善,並將環保意識推展至相關業者和民眾,並經獨立評估及確認機場在管理及減碳之成效,再依成果頒予證書;桃園機場多年持續的努力,已陸續獲得ACA等級二-減碳(Reduction)認證,及等級三-最佳化(Optimisation)認證,而目前全球共有54個機場取得等級三認證,亞太區則包括香港赤鱲角、韓國仁川、新加坡樟宜、日本成田、關西及桃園機場等。

為達成節能減碳成效,桃園機場採用「減少單位旅客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ACA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透過持續推動機場車輛電氣化、航廈照明LED化、機場焚化爐廢氣排放減量、空調冷氣與電氣設備耗能改善、天然氣熱水器汰換為高效率熱泵系統,及推動航空公司使用橋氣、橋電等各種具體作為,有效將每一位旅客的平均二氧化碳當量,從2015年的2.98公斤持續降低至2017年的2.68公斤,獲得ACI肯定,而預估2018年將可再降低至2.67公斤以下。

未來桃園機場將廣邀駐機場單位共同投入節能減碳行列,辦理各單位的節電健檢服務與節電競賽,鼓勵所有機場同仁視減碳為己任,也期許能朝向獲得最高等級的三+碳中和(Neutrality)認證努力,讓機場服務大聯盟的成員們共同為永續經營及減碳救地球盡一份心力。

 

 

 

 

4.簡又新專欄 – 面對氣候變遷 觀看政府與民間企業的表現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06 09:10

轉載自台灣英文新聞

 

為了落實《巴黎協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於每年年底舉辦締約方會議(COP)。第24次締約方會議COP24於2018年底在波蘭舉行。本次會議依據《巴黎協定》訂定的相關內容進行協商,包括第四條的減緩、第六條減量合作、第七條的調適、第九條資金機制、第十三條透明度,以及第十四條的全球盤點等規定。

本次會議集結各國與NGO代表與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等皆出席並參與周邊會議。本會簡又新董事長主持其中兩場周邊會議,將我國企業永續成果與經驗分享給全球各界人士。

面對全球暖化與環境污染,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都須負起責任。氣候變遷涉及層面相當廣泛、複雜程度相對提高,非單一國家可獨立解決,需全球共同合作商討解決之道。惟各國對於該議題認知不一以及國際政經局勢詭譎多變,相關議題未能於本屆會議中取得共識,僅能留待下次會議中商討。

身為地球一員的台灣,同樣面臨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威脅。據相關報告顯示,台灣在節能減碳上的努力在全球排名屬後段班。放眼亞洲地區,僅中國在節能減碳方面交出好成績,其他亞洲國家多數表現不佳。在台灣,二氧化碳排放已被視為空氣污染的一環,為亟須急迫解決的問題。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為發電業、工業、交通業、建築業與農業。過去台灣在談及二氧化碳排放時,多將矛頭指向燃煤發電,忽略交通業與建築業的排放。

減碳須從生活中做起,並進行產業調整,方能有所成效。惟台灣推廣電動車具一定難度,除電動汽車相關投資少外,電動機車及腳踏車的普及率仍低。其次,使用再生能源有助於減碳,不過具豐富再生能源的發電場域多屬海域,如何將再生能源導入電網並穩定供電將是關鍵議題。

氣候變遷不再是單純的環保、學術或技術問題,而是必須全面改變生活型態。從COP24會議中,可觀察出一些端倪,相較於10年前,永續發展已步入正軌並朝向好的方向邁進。2018年12月底亞洲企業組織(Enterprise Asia)舉辦的「2018國際創新峰會暨頒獎典禮」(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ummit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s 2018),吸引來自30個國家、24個不同產業的160餘家企業報名參賽。頒獎典禮分成三類,第一是製造類、第二是服務類(解決問題)、第三是機構類(企業文化與經營)。在35家「2018國際創新獎」獲獎企業中,有10家是我國知名企業,可見臺灣企業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與成就。

相較於企業在節能減碳上的努力,政府減碳作為所需考量的面向較複雜。尤其,能源政策對國家經濟發展影響極大。對進口化石燃料依賴甚深的國家,不願見到石化燃料價格波動過大,對於中東與北非產油國家政局常多所顧忌。隨著再生能源發展與頁岩油開發技術的突破,各國更能追求能源的獨立與自主,進而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威脅。

 

 

 

 

5.〈工業技術資訊月刊〉沼氣發電 化廢物為黃金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14 16:00

轉載自鉅亨網新聞

 

你知道果菜市場所產出的菜葉果皮等廢棄物,也能拿來發電嗎?工研院六甲院區的綠能驗證示範場域,以獨特的「乾式厭氧醱酵技術」,將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棄 物,轉化為能源,化腐朽為神奇,將垃圾變黃金。

走進工研院「乾式厭氧醱酵技術」綠能驗證示範場域,左邊是一排 5 槽的厭氧醱酵槽,右邊則為發電機,現場聞不到腐臭味,反而更像是高科技業的生產線工廠。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新能源技術組副組長林昀輝說,利用「乾式厭氧醱酵技術」,將果皮菜渣等農業廢棄物,在微生物厭氧醱酵機制下,經過平均 15 到 20 天,就能將有機物分解,進而產生沼氣。沼氣主要成分為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若沒有經過妥善收集、處理與使用,排放至大氣時,其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4 倍。經過厭氧醱酵所產生的沼氣暫時存放於沼氣儲袋中,再經過脫硫處理去除硫化物以避免造成腐蝕後,就可以讓沼氣用於產生熱能與電能。目前「乾式厭氧醱酵技術」每公噸廢棄物能夠生產約 100 立方公尺的沼氣產量,相當於 150 度電(kWh)。

 

廢棄物再利用 一舉兩得

林昀輝解釋,厭氧醱酵技術一般分為乾式與濕式兩種,兩者比較起來,乾式厭氧醱酵主要針對固含量約在 10∼30% 的有機物,外觀上沒有直接的水分,反應器內水量少,不必額外供水,更無須持續攪拌,因此減少操作的能耗,廢水處理需求也大為降低;由於反應是在密閉反應器中進行,不會散發酸腐味;而醱酵後的殘餘固體物已去除易腐敗物質,成為成分穩定的有機堆肥。經醱酵處理的沼氣或有機肥,自用、外售兩相宜。

林昀輝舉例,以 1 天 100 噸葉菜果皮等廢棄物的處理量來估算,透過乾式厭氧醱酵技術,可產生 1 萬立方公尺的沼氣,以及 30 到 40 公噸的沼渣。前者沼氣如果用來發電,則每年可以產生 550 萬度的綠電;醱酵後所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如做為液肥或有機肥基材,年產量也有 1 到 1.5 萬公噸的規模。

工研院的乾式厭氧醱酵沼氣發電示範系統, 其原料來源多來自台南市政府環保局回收的廢棄物,現在也開始測試台南市「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的花卉廢棄物,在蘭花高貴美麗的背後,相關的枝葉殘渣或廢棄植株,如能進一步再利用轉化為再生能源,既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又能創造新商機。為了鼓勵沼氣發電,目前經濟部、環保署和 農委會均對沼氣發電進行不同之獎勵補助,例如 經濟部能源局目前對於沼氣發電躉購費率為每度 5.0161 元。倘若以前述例子中發電 550 萬度來計 算,則每年可以售得 2,700 萬元;若能搭配沼渣 堆肥的販售,亦可有 2,000∼3,000 萬元的收入,在兼具 2 個收入的條件下,投資成本有機會在 5 年內回收,對國內堆肥業者相當具吸引力,更是一個轉型與升級的契機。

 

化腐朽為綠金

沼氣技術全球都在積極推展中,不但解決可 能之環境污染的問題,更提供低碳綠能的選項。在歐洲除了發電利用,更有多國使用純化沼氣取代天然氣,不但建置管線做為區域天然氣供應系統,甚至結合大眾運輸,推出生質氣體公車,其更以「便便公車」為宣導低碳運輸的案例。

在台灣,除了 2025 年綠電 20% 的目標之外,為了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環保署鼓勵各縣市建置垃圾處理多元化自主設施,其中即涵蓋處理廚餘的沼氣生質能中心,目前台中市生質能源中心已完工可運轉,另有桃園市等其他縣市已完成招商或進行規劃;而針對禽畜糞也鼓勵設置集中處理廠,讓農業廢棄物有更好去處,還能為台灣的綠電加把勁。

目前已有數家廠商與工研院洽談技轉與合作,業者看好廢棄物再利用的商機,皆有意跨足 拓展新事業版圖。不過,對於產業界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廢棄物原料來源,工研院也將持續投入,協助產業界共同創造新黑金商機。

 

 

 

 

6.太陽能可能不賣給政府嗎? 日本FIT問題成為再生能源自給自足的契機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16

轉載自DIGITIMES

 

固定價格購買制度(Feed in tariff; FIT)問題或FIT災民近半年成為日本太陽能市場的熱門名詞,10年前購買太陽能發電設備的住戶,今年即將面臨10年優惠賣電合約到期,屆時由自家太陽能板所產生的剩餘電力,販賣價格將從每度電42日圓貶至10日圓以下,大大減少太陽能的投資回報,因此有了FIT災民、FIT難民的說法流傳。

 

什麼是FIT?

FIT是政府承諾在10年間以較優惠的價格購買太陽能所產生之電力。日本在早期推行FIT時,太陽能所產生的每度電可賣42日圓(現今一般家庭平均電價為22日圓)。讓有投資太陽能發電的家戶,可以遠高於市場的價格出售電力給政府,除補助早期裝設太陽能系統的高額成本外,回本後家中減少的電費與賣電收入,也相當於是一份可觀的投資收入。

但因FIT是由2009年開始啟動,也代表2019年是10年固定價格第一期結束的時間,日本稱此事件為「2019年問題」,而因合約到期再也無法高價賣電的家戶則被稱為「FIT災民」或委婉的稱為「FIT畢業生」。目前來看FIT畢業生的售電價格很可能落在10元以內的區間,甚至為無償收購電力並改以合作商家之點數回饋。

這代表對於太陽能系統的所有者而言,過往高價售出的電力將變得無利可圖,以遠低於市場價格售出剩餘電力視同浪費,倒不如用於自家用電消耗上來的划算。例如購買蓄電池、蓄熱型熱水器、電動車等儲能設備,在白天將太陽能產生之剩餘電力充電到蓄電池或電動車輛,啟動蓄熱型熱水器加熱保溫,並且在太陽能發電系統無法發電的夜晚將蓄電池放電,便可大幅減少夜間電費。

另外,若有安裝HEMS能源管理系統,則可以進一步將家中電器、蓄電池、蓄熱型熱水器的使用、充電、放電做排程,根據不同電力方案做收益最大化。此外,減少購買電力也可降低再生能源推廣稅的支出。

 

日本能源市場的未來前景

2019年預計將有50萬家戶因FIT到期,蓄電池、蓄熱型熱水器與電動車等儲能設備需求將大幅上升,至2026年將會有共200萬FIT畢業生,總市場規模將達到6千億日圓。

背後龐大的能源商機,不僅引起了對電力零售業者、太陽能系統整合商和能源聚合商的興趣,也成為家戶促進能源自給自足的機會。為了將太陽能所產電運用在自家用電消耗,勢必得將剩餘電力以不同形式儲存在家中,可預見購買相關儲能設備、HEMS能源管理系統,需求將隨之上升。

 

日本能源市場的挑戰

對於國內能源匱乏的日本政府而言,推廣太陽能系統與蓄電池普及是分散式能源重要基礎設施的第一步。然而考量到現行蓄電池充放電次數與容量而言,單靠自家消耗用電的方式,蓄電池的投資回收期約落在20年上下。雖然自2019年問題出現後,日本政府將蓄電池視為自我消費電力的關鍵驅動因素,制定2020年目標為蓄電池價格降低至9萬日圓/千瓦小時,投資回收期依舊尚需15年上下,導致蓄電池的進入門檻非常高。

面對逐年增長的FIT難民,日本政府除了提供蓄電池、電動車補助金外,另一個解決方案便是透過CEMS調度電力,打造微型電網。

 

FIT難民新解方:CEMS?

CEMS(Community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代表社區能源管理系統,管理包含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等能源供給、區域能源的需求調度,維持整個區域的電力供需平衡。

透過CEMS,扣除白天自家用電消耗後,太陽能所生產的剩餘電力,除了存入的蓄能設備外,也可依市場價格,供應白日耗電量大的商業區使用,達到區域內的電力自己自足,實現節能、產能和儲能的整合控制。隨著未來普及率的提高,也能提升日本國民對於再生能源的接受度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創造穩定、安心且環保的永續電力社會。

 

 

 

 

7.日本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2%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16 15:49

轉載自共同網

 

日本環境省16日公佈確定值稱,國內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換算成二氧化碳為12.92億噸,比上年度減少1.2%。該數據連續4年減少,主要原因是擴大引進可再生能源等。不過用作空調製冷劑等的具有強力溫室效應的氟利昂替代物持續呈現增加趨勢,加強應對措施是當務之急。

日本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巴黎協定》中提出了2030年度比2013年度減排26%的目標。2017年度比2013年度僅減少8.4%,環境省稱“離目標還有差距,必須加緊減排”。

2017年度氟利昂替代物“氫氟碳化物”(HFC)類排放量比上年度增加5.4%。廢棄時的回收工作不見進展,持續洩漏到大氣中。日本政府今後擬加大懲罰力度等。

另一方面,太陽能和風力的發電量比上年度增加了1成,加之關西電力公司高濱核電站3、4號機組(福井縣)等重啟,伴隨發電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有所減少。

從各領域來看,工業和運輸有所減少。家庭方面,暖氣用煤油和管道燃氣的使用導致排放量增加。

由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導致核電站停運和火力發電站運轉增加,國內排放量到2013年度為止增加,而2014年度轉為減少。

 

 

 

 

8.綠能反超燃煤,2050 年全球用電、運輸等皆可實現 100% 再生能源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17 08:00

轉載自科技新報

 

目前全球能源主力仍是燃煤發電以及燃氣發電,但隨著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成本逐年降低,未來 30 年後能源比例還是如此嗎?非營利組織與芬蘭大學團隊研究報告指出,到了 2050 年再生能源有望「反超」傳統的燃煤與燃氣,全球用電、供暖、運輸、海水淡化等有機會全面實現 100% 綠能。

有鑑於溫室氣體排放量不見減少,芬蘭拉彭蘭塔理工大學(LUT)與非營利組織能源觀察組(EWG)團隊攜手合作開始長達 4 年的調查,希望可以找出在符合巴黎協議「全球均溫升幅遠低於 1.5℃」目標,又能使用便宜能源的方法。

因此團隊透過整合最具成本效益比的能源系統與運作模式,結合用電需求、可用電力系統、儲能技術以及財政、技術假設等資料,建立全新預測模型,其中 LUT 能源轉換模型以 5 年為區間,根據全球 145 個區域整年每小時用電並建模,適用於 2015-2050 年。

最後他們研究發現,如果要緩減全球暖化的燃眉之急,將整體電力系統轉換成再生能源供電即可,這樣一來從 2015 年到 2050 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便能減少 30 吉(Giga,109)噸。

該報告指出,2050 年前實現 100% 並非不可能,而且成本不會比現在的能源還要昂貴,其中到了 2050 年太陽能會是能源主力,能源比率中基本上 69% 為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則占 18%,水電、生質能與地熱為 3%、6% 跟 2%。

報告指出,若要電力系統、運輸等各產業都抵達 100% 綠能,也需要大規模邁向電氣化,屆時用電需求會比現在多出 4-5 倍。但消費者也不用擔心會無法負荷電價,研究指出,2050 年批發電力成本會從 2015 年的每 MWh54 歐元微幅下降至 53 歐元,而電價則會大幅下滑,從現在的 MWh78 歐元降至 54 歐元,而加熱成本則會從 39 歐元提高到 48 歐元左右。

能源結構的轉換也會影響就業市場,報告指出,約 900 萬個煤炭開採職缺將會在 30 年後消失,並被再生能源 1,500 萬個工作機會取而代之。LUT 太陽能經濟學教授 Christian Breyer 表示,團隊已經展示如何將能源系統過渡到 100% 綠能。

隨著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或是 100% 再生能源用電等議題已爭論許久,多派相持不下,而這也並非 LUT 大學首次認可再生能源潛力,該團隊先前也有投入 100% 再生能源電力、解決綠能間歇性難題等調查,新報告或許有助於進一步完善之前的資料與論述。目前新研究則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9.紐約通過法案 限制大廈溫室氣體排放量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20 05:24

轉載自星島日報

 

為對抗全球暖化,美國紐約市議會通過當地歷來最大規模的減排政策,為市內約50,000幢高樓大廈訂立排放溫室氣體上限,當中包括總統特朗普名下的特朗普大樓,若超標就要罰款。

紐約市議會通過的氣候動員法案,為市內總面積逾25,000平方呎的建築物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目標是在2030年,減排約4成。法案又規定新建築物要設置綠色屋頂,或者在屋頂上裝設太陽能發電板。

根據法案,建築物溫室氣體排放每超標一噸,每年就要罰款268美元(約2,100港元)。至於教堂、猶太會堂、清真寺和公屋等建築物,則可獲豁免。估計受影響的大廈多達50,000幢,包括一直拒絕承認全球暖化的總統特朗普名下的特朗普大樓。

紐約是全美最繁忙都市之一,林立的摩天大廈每天要燃燒大量石化燃料,估計佔了全市溫室氣體排放量67%。

這項新法案是紐約市歷來最大規模的減排政策,最終的目標是在2050年達成建築物減排8成。

 

 

 

 

 

10.電動化與可再生能源發展,將可達成四分之三全球減碳目標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22 08:30

轉載自科技新報

 

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而減碳的努力好像沒什麼進展,該怎麼辦?別擔心,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最新報告帶來好消息,認為靠著電氣化,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就能達成四分之三的全球減碳目標。

在目前,減碳的努力看來是瀕臨失敗,過去 5 年來,儘管全球大力倡議減碳,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量每年仍然平均加 1.3%,如果繼續目前的狀況下去,預期到 2050 年,全球碳排放量會與現在差不多,造成全球氣溫提升攝氏 2.6 度或甚至更高。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於 2019 年 4 月在德國舉辦的柏林能源轉型對話(Berlin Energy Transition Dialogue)中發表「全球能源轉型,2050 年計畫」(Glob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Roadmap to 2050)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出,在全球能源轉型的「REmap」規劃下,至 2050 年可達到降低碳排放量到比如今低 70%,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減碳目標由可再生能源發展與電氣化達成,若再加上能源效率,則該規劃有 90% 減碳目標都由此三項目達成。在這樣的規劃下,人類的能源相關碳排放量將在 2020 年達到高點,之後就一路向下。

當前電力只占全球能源消耗的 20%,其他主要能源消耗是諸如汽車的汽油,航空與海運的燃油等,這些當然都是二氧化碳的來源,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REmap」規劃中,未來隨著交通領域的電氣化,例如燃油車輛改為電動車,到 2050 年電力占總能源消耗將占 50%。

在電氣化的快速發展下,全球電力供需到 2050 年將比現在大增超過 1 倍,主要需求將來自於 10 億輛電動車,在供給方面,可再生能源將占重要角色,在成本繼續下降與加速規模化之下,到 2050 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有 86% 由可再生能源供給,而在電力以外,還將有氫燃料電池車輛,使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氫,由於可再生能源在電力領域占 86%,在電力以外領域也有貢獻,因此,總體來說,可再生能源將供應總能源消耗量的三分之二。

 

每年的報告愈趨樂觀

達成減碳目標的過程中,還能省錢,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認為,透過直接的減少能源成本,以及減碳所迴避的環境風險,以及避免了燃油所造成的直接污染的社會成本等,每投資 1 美元於能源轉型,將能回收 3~7 美元,到 2050 年,累計總共將能回收高達 65~160 兆美元,能源轉型不需太多補貼,能源方面的總補貼至 2050 年前將減少高達 10 兆美元,各國的能源補貼政策需要大幅轉變,從補貼化石燃料,改為補貼能源效率科技、工業與交通減碳解決方案。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認為,要達到減碳與環境友善,至 2050 年之前,全球還需要額外投資 15 兆美元,這是相當龐大的金額,但比起先前的估算,已經大幅減少 40%,這是因為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以及電動運輸與其他電動應用的機會浮現。整體來說,至 2050 年全球總體能源投資將達 110 兆美元,約相當於全球 GDP 的 2%。

報告並指出,採用其能源轉型規劃,比起不採用的對照組,至 2050 年,GDP 將高出 2.5%,這還沒有計算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若計入氣候變遷的損失,採用能源轉型規劃比起對照組,GDP 高出 5.3%。傳統化石燃料能源領域所損失的工作機會,將完全可由新能源領域彌補,還能產生更多工作機會,這些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彈性。總體 ESG(經濟、社會、環境)指標將提升 17%。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自 2017 年發表減碳與長期全球能源轉型的分析報告,之後每年定期更新發表,隨著可再生能源與其他減碳科技日新月異,每年的報告也愈趨樂觀,如今減碳已經不只是為了環境而必須犧牲經濟或投入大量補貼的純粹「慈善」行動,而是在經濟上就比較划算,在經濟動能的推動下,人類的減碳目標逐漸露出曙光。

 

 

 

 

11.瑞典宣佈 2045 年禁止航機使用化石燃料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22

轉載自玩生活‧樂科技

 

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個性的影響,全球不少國家都宣佈,禁止銷售燃油引擎汽車的時間表。不過飛行才是人類生產最多溫室氣體的活動,瑞典最近就宣佈一項頗急進的措施,要在短短 11 年內要求所有瑞典的航班,完全停用化石燃料,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北歐航空公司 SAS、營運瑞典各地機場的公司 Swedavia 和研究組織 Rise,於上星期宣佈「Fossil Free Flight 2045」計劃,要求所有瑞典國內飛行的內陸航班在 2030 年或之前,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而國際航班的最後限期則設定為 2045 年。SAS 的 CEO Rickard Gustafson 表示,現時的飛機能夠使用生物燃料推動,問題是航空公司無法購買足夠的生物燃料,他們希望計劃能夠創造機會和誘因,大量生產生物燃料以滿足需求。

現時 SAS 和不少航空公司已經有「氣候補償方案」,就是透過種植樹木或投資於再生能源,又或者給予年輕旅客優惠,以抵銷因飛行產生的排放量。SAS 亦設定內部目標,期望在 2030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 2005 年時低 25%,這將會透過在 4 年內更換飛機,減少負重和高效飛行達到。另一瑞典航空公司 Bra 則表示,他們透過使用較新的飛機,並且以有效率的方式飛行以減少排放,同時亦嘗試購買生物燃料。

 

 

 

 

 

12.2018年全球能源報告分析:碳排增加但速度趨緩

新聞刊登時間︰2019/04/24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能源署(IEA)發表2018年全球能源和二氧化碳現況報告指出,全球能源消耗量增加,速度是2010年以來平均成長率的兩倍,主因是世界經濟成長趨勢強勁,氣候變遷導致的天氣異常也越發頻繁。

於是,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電業佔排放量成長的三分之二。2018年石油需求增加了1.3%,煤炭需求也增加,但後者增加速度趨緩。儘管如此,煤電廠仍是2018年排放量增加的最大單一因素。

 

全球溫度較工業化前增溫1°C  三成以上來自煤炭

根據IEA的估算,全球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增加了1°C,其中超過0.3°C來自煤炭燃燒產生的碳排。

好消息是,未來的能源軌跡出現扭轉的曙光。首先,天然氣正在取代燃煤發電,全世界天然氣用量成長大約24%,主因是取代燃煤發電。

天然氣取代燃煤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美國和中國。中國的空污政策(又叫藍天保衛戰)推行削減工業鍋爐和發電廠的煤炭使用。

IEA推算,如果沒有這種轉變,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15%。但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氣甲烷排放比較高。甲烷是強效的溫室氣體,但IEA並沒有將甲烷納入二氧化碳損益表中考量。

 

世界電力損益表  再生能源成主力  發電量增加7%

其次,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能等再生能源現在已成為世界電力損益表的重要組成。

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了7%。IEA認為,這和巴西的總電力需求有關,且比2010年以來的年成長率高一個百分點。中國占再生能源成長的40%,歐洲佔約25%。有趣的是,美國和印度的再生能源成長率都有13%。

再生能源佔2018年全球發電量的四分之一,僅次於煤炭。在德國和英國,再生能源提供了超過35%的電力。

IEA表示,如果不改用天然氣、增加核能和再生能源使用,碳排將高出50%,與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相同。

 

美國迫切需要減碳  碳排放量過高  抵銷能源轉型效益

美國迫切需要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前已存在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幾乎有四分之一是美國所貢獻的。

2018年,儘管美國已逐漸用天然氣取代了煤來降低排放量,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增加了3.7%。也就是說美國的排放量已經增加到能把這個轉型的效益抵銷。

美國的石油用量成長速度也加快了,主要用在公路運輸,甚至比中國和印度還快。這顯示美國個人車輛的持有率和使用率已經膨脹到相當嚴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