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703期

2018/3/31 0:0

1.響應推動綠色金融政策 北富銀發行10億元綠色債券
2.歐盟再生能源發電量創新高,超越燃煤發電
3.加州碳排放許可拍得7.25億美元
4.減少暖化大突破 「人造肉」今年底可望上市銷售
5.張泉湧:川普氣候政策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6.南北半球氣候兩極 新西蘭高溫破百年記錄
7.幫司機即時了解交通狀況 加拿大試點智能汽車網
8.開普敦面臨「零日」水荒 每人每日限水50公升
9.安省氣候行動報告 韋恩家訪了解影響
10.他山之石/再生能源大國 德漸進降傳統發電
11.聯合國:2050年57億人陷缺水危機
12.120% 美國人飲食習慣製造近半膳食相關溫室氣體排放 專家籲少食牛、減攝卡路里
13.麥當勞誓言在 2030 年減排 36%,還要改變牛肉生產方式
14.省電量創下歷年新高! 2018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 減少近5000棵的樹木吸碳量
15.研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 印度極端降雨增加

 

 

 

 


 

1.響應推動綠色金融政策 北富銀發行10億元綠色債券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1 11:48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台北富邦銀行今(1)日發行無擔保主順位金融債券額度新臺幣10億元,所募資金將全數用於扶植綠能產業,推動發展綠色能源,債券發行期間為2年,發行利率為0.67%。

台北富邦銀行執行副總經理暨法人金融總處總處長陳恩光表示,本次發行綠色債券主要針對太陽能、風力發電站建置及其相關設備購置之融資案件,亦得運用於能源使用效率提昇及能源節約、溫室氣體減量、廢棄物回收處理或再利用、水資源節約、潔淨或回收循環再利用等項目類別。

北富銀表示,該銀行全力推展綠能產業融資,並積極籌組及參與綠色產業的聯合授信案,以提供綠色企業充足的營運資金。今年初甫完成籌組位於雲林地面太陽能電廠的之聯合授信案,並積極投入評估離岸風電案件。目前推動中的綠能產業融資案件共計27件,主要仍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融資金額將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富邦金控於去年12月已正式簽署加入赤道原則與國際接軌,以金融影響力引領融資企業正視企業經營對環境社會的衝擊,對永續發展許下承諾。富邦銀行說,由於深刻瞭解對環境、社會與治理所肩負的責任,除了響應政策發行綠色債券,亦積極採取促進永續發展的行動。

 


 

2.歐盟再生能源發電量創新高,超越燃煤發電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2 8:45

轉載自TechNews科技新報

 

根據兩個歐洲智庫 Sandbag 和 Agora Energiewende 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2017 年歐盟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占了整體發電量的 30%,此外,歐盟再生能源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生質能發電量 3 項加起來也首次超越燃煤發電。

報告說,這是再生能源一個令人驚豔的進步,因為不過 5 年前,傳統燃煤發電量還是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生質能發電 3 項發電量總和的兩倍。

2010 年時,風力、太陽能以及生質能源發電占了歐盟總發電量的 9.7% 左右,而到了 2017 年已經攀升至 20.9%,超過了同年燃煤的發電量(20.6%)以及天然氣的發電量(19.7%)。

從 2010 年到 2017年,這 3 項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了 377 兆千瓦小時,超越英國的年度總用電量,而其中最大的增幅為風力發電(57%),其次是太陽能發電(25%),再來是生質能(18%)。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科學界開始發出質疑聲浪表示,生質能源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好的減碳效果,除了轉換效率不佳外,整個運輸、製成過程都高耗能,報告中就顯示,2017 年生質能發電量僅僅增加 5 兆瓦小時(3%),報告也評論到,生質能在歐洲的增長已經結束了。

對比於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增加,燃煤發電量則是在這 5 年間下跌 25%,其中空氣污染管制的法令、老舊燃煤工廠的淘汰、對煤炭的課稅以及天然氣的價格競爭都是造成燃煤發電量下跌的因素。

而歐盟各國政府也宣布了燃煤淘汰計畫,英國計劃 2025 年關閉剩餘的燃煤工廠、法國則是 2021 年、義大利 2025 年,荷蘭、丹麥和葡萄牙則是 2030 年。

其中荷蘭的計畫最引人注目,因為目前燃煤發電仍然占該國總發電量 25%,且大部分燃煤發電廠還是近兩年建好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則是核能仍然為歐盟最主要的發電量來源,占了 25.6%,但是隨著老舊核能發電廠逐漸淘汰,有穩定下降的趨勢,德國表示仍會完成他們於 2022 年全面停用核能發電的計畫,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表示不會跟進,他們將會專注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法國為核能發電重度依賴國,發電量占了 79.2%。

最終,雖然再生能源發電量創新高,但是報告預測 2017 年的碳排放量較往年並沒有減少,原因是經濟強勁讓用電量需求也增加,以及天然氣使用量增加 7%,抵銷了再生能源發電量創新高所減少的碳排放量。

 


 

3.加州碳排放許可拍得7.25億美元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2 10:31

轉載自大紀元

 

週三(2月28日)公布的加州「碳排放許可」拍賣結果顯示,加州在上一季度,因為銷售溫室氣體排放許可,總共籌集到了7.25億美元的資金。這是連續第三年,加州所有的「碳排放許可」都銷售一空。

加州的立法者已經把限制碳排放的「總量控制與交易」( Cap-and-trade) 計畫延長到2030年。該計畫要求污染環境的公司行號,必須為他們所排放的每一噸碳購買排放許可證;目前拍得的價錢,對當前的排放許可為14.61美元,對未來的排放許可為14.53美元。而所募集到的資金中,60%將用於特定項目,例如舊金山和洛杉磯之間的高速鐵路;剩下的40%則由州立法者分配,用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如電動汽車補貼等。加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到2030年碳排放降到1990年的六成。

 


 

4.減少暖化大突破 「人造肉」今年底可望上市銷售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3 15:22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人造肉(clean meat)製造商聲稱,實驗室培養出的肉品可能今年底之前就能出現在餐廳菜單上。這些肉也稱為「試管肉」,是從活家畜身上經活體切片取得幹細胞,然後再在實驗室中培養數周製成。

英國獨立報報導,部分環境保育人士相信,這可能是減少全球暖化的關鍵作法,因為再也不用為了吃一口肉而宰牛殺羊。有份研究預估,可能降低有害溫室氣體的排放達96%。

根據人造肉類製造商JUST執行長泰崔克,再過幾個月,首批產品便可以供給人類食用。

他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問時表示,利用人造肉製成的雞塊、香腸和肥肝,「2018年年底前」可進入美國和亞洲的餐廳。但大眾的認知,以及不願意和傳統養殖肉類分道揚鑣,仍將是人造肉產業需要克服的重大障礙。

泰崔克另在接受衛報訪談時說,「各種細節,溝通問題,和法規監管事項」必須在產品上市前先解決好。

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設有人造肉實驗室的Mosa Meat公司,和泰崔克持有相同看法。該公司端出全球第一個實驗室製造出來的人造肉漢堡。

他們的科學家波斯特說,申請政府核可的法律程序,可能推遲供應商取得樣品的時間達數年之久。他估計大約再過三年,Mosa Meat才可以對大眾市場出售首批產品。

一項新近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願意定期食用人造肉,取代養飼出來的肉類。不過,業者必須先降低大量製造的成本。

總部設在舊金山的食品科技公司Memphis Meats,為了生產450公克的牛肉,花費大約2400美元(約台幣7萬元)。但隨著技術愈來愈有效率,成本開始下滑,該公司相信,2021年前能送出第一批貨。

專家估計,14.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飼養和食用家畜,占比高於運輸業。

家畜會排放甲烷,一種溫室氣體,清理修整土地和肥料也都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5.張泉湧:川普氣候政策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5 11:00

轉載自蘋果即時

 

張泉湧/歷任民航局主任氣象員、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等職,著有《全球氣候變─危機與轉機》及《圖解大氣科學》等書,

前言

2015年12月共有195國通過《巴黎氣候協定》(簡稱《巴黎協定》)」,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歐巴馬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共同批准《巴黎協定》。碳排總量占全球38%的中美兩國,終於批准繼《京都議定書》之後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新協定。然而美國新任總統川普認為《巴黎協定》將使美國損失利益,並讓其它國家獲益,因而片面宣布退出,並將重啟對美國較公平的談判。

世界氣象組織2017年地球體檢報告顯示,全球平均氣溫持續升高,與20世紀全球均溫比,2016年上升1.1℃,創下1880年以來的新紀錄。去年極端天氣加劇,據瑞士再保險公司估計,天災與人為災害造成全球經濟損失總額達3,060億美元,較前年劇增63%。

川普政府認為《巴黎協定》對美國不公平

美國設定減排目標為,2025年減少至比2005年低26-28%。最大污染排碳國的中國表示,在其人民擺脫貧困前,需要較多碳排,自承到2030年排放達巔峰後,才開始減排,因此中國還可以增加碳排13年,印度直到收了2.5萬億美元的資助後,也才需開始減排。協定中且規定美國等富裕國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作為「綠色氣候資金」,幫助窮國以應對窮國氣候變化和發展清潔能源,其中美國單獨每年要承擔75%的費用。川普政府認為美國空氣非常乾淨,已經對人類的氣候貢獻很大,全世界那麼多國家,卻單獨讓美國承擔75%;根據美國經濟研究協會研究,到2040年,該協議將使美國GDP損失3萬億美元以及流失650萬個工業領域的就業崗位,這對美國並不公平。

川普輕視氣候科學推動石油和煤炭等高排碳工業

川普就任後迅速簽署行政命令,廢除前總統歐巴馬的「清潔電力計畫」,讓「基石XL」在北極圈和墨西哥灣擴大興建,支持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石油和煤炭工業。2018年預算也停止向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的撥款,並大幅削減環保預算,是對抗暖化的嚴重打擊。

去年底美國部分地區天氣陷入急凍狀態,川普卻在推特寫道:「在東岸恐會經歷有史以來最冷的跨年夜。或許我們可以來點老調全球暖化加持,畢竟我們國家而不是其他國家,要為此付出數兆美元。快穿暖一點!」他利用美國寒冷的天氣嘲諷氣候變遷背後的科學根據,不知天氣和氣候是不一樣的,隨即引發眾怒。

結論

川普總統無法忍受同樣是氣候協議的參與國,美國在努力減排,而中印卻可以繼續增加排放量,因此不畏其他國家強烈批評,悍然片面退出《巴黎協定》。而且川普輕視氣候科學,反世界潮流推動石化等高溫室氣體工業,無疑將使全球抗暖化工作更艱難,異常氣候更趨嚴峻。

根據協議,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占55%以上的55個國家,完成其國內批准程序後30天,協議即生效。目前已有171個締約國簽署,總排放量超過76%,美國片面退出後仍有170個締約國,超過全球總排放58%,《巴黎協定》依舊成立。且簽署國在批准生效後3年內不得撤離協議,更須提早1年通知,即協議生效4年後才能正式退出,屆時美國是否退出,須由下屆總統大選結果決定。

根據川普的氣候政策,以電腦模擬結果,將可能導致暖化升高約0.5℃,然而美國整體實際上已轉向乾淨能源,惟不可否認,任何國家,尤其最大排碳國的中國與美國,不當能源政策,都可能會延誤對抗全球暖化的進程,甚至讓全球氣候系統進入一個不可逆的危險狀態。

《巴黎協定》最大缺陷就是對各國自提NDC目標並沒有硬性法律約束力,對不遵守的國家只能透過每5年檢視與再談判的方式施壓,因此僅靠這個協議想挽救地球氣候實際上很難。過去人類歷史上所有危機的解決,不是單靠協議與承諾,更須要靠技術,如疫苗拯救了瘟疫,玉米解決了飢荒,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似乎非靠綠能技術不斷提升與普遍化不可。

台灣因複雜國際政治,無緣成為協定締約國,但人民關心全球暖化更甚各國,於《巴黎協定》簽訂前台灣已對外發布,設定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較2005年排放量減少20%。總統蔡英文2016年5月就職後,更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產業,展現新政府對抗全球暖化的決心。


 

 

6.南北半球氣候兩極 新西蘭高溫破百年記錄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5 10:09 PM

轉載自新唐人

 

南北半球現正遭逢極端氣候影響,歐洲多個國家近日受寒流與颶風雙重夾擊,至今已造成至少60人死亡。但新西蘭現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夏天,南島測得最高溫38.7度,已打破1934年到1935年紀錄,破有始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專家表示,如果氣候變遷威力不減,未來新西蘭還會遇上更多這樣的酷暑。

新西蘭國家水資源和大氣研究機構(NIWA)指出,每日平均溫度為攝氏18.8度,高於正常值2.1度。南島測得最高溫38.7度,已打破1934年到1935年紀錄,締造自1909年開始記錄以來的最高溫。

大洋洲國家新西蘭官方科學研究機構指出,新西蘭現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夏天。如果氣候變遷威力不減,未來還會遇上更多這樣的酷暑。

而因連日高溫,新西蘭政府已經宣布部分地區進入中度乾旱狀態,對受害農民提供援助。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也將氣候變遷視為關鍵挑戰,並設下目標,希望新西蘭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

「新西蘭前鋒報」(New Zealand Herald)引述NIWA氣象預報主任布蘭多林諾(Chris Brandolino)說,天氣炎熱的背後有許多因素,包括海水溫度到達高峰、反聖嬰現象(La Nina)帶來的溫暖北風。

布蘭多林諾補充,氣候變遷造成的全球暖化也是主要因素,因為這拉高了長期以來的溫度底線。

在另一場訪問中,布蘭多林也說:「如果碳排放軌跡與現在一樣,我們預期未來10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按自己的計畫走的話,這個狀況將會持續下去。」造成氣候變遷的人為因素沒有解決,未來幾年可能會刷新更多紀錄。

科學家同時認為,極端天氣與氣候變遷有所關連,包括重創太平洋島國、在新西蘭造成洪水的氣旋系統。

與此同時,北半球則遭逢西伯利亞寒流「東方怪獸」,和風暴「艾瑪」侵襲。英國愛爾蘭地區降下一米厚的大雪,有些地方更多;德文沿海地區激起一米多高的海浪,鐵軌被洪水淹沒,鐵路服務一度中斷;在威爾士(Wales),有汽車被厚厚的積雪埋住,民眾紛紛出動鏟雪。

荷蘭氣溫下探攝氏零下15度,運河結冰,這次的寒流和風暴襲擊,在歐洲已造成至少60人喪生。

另外,日本東部和北部近日颳起強風,北海道還出現罕見的「猛吹雪」;美國東部沿海地區也遭逢新一輪的「炸彈氣旋」,東部及東北部拉響極端天氣警報,部分地區還出現大風及海水倒灌的跡象。

 


 

7.幫司機即時了解交通狀況 加拿大試點智能汽車網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07 05:07

轉載自大紀元

 

一個可謂炙手可熱的技術—-聯網汽車科技(connected vehicle technology)目前正在加拿大試點,以期成為司機們的福音。

這項由亞伯塔大學工程系主導的試點技術研究,旨在創建一種更安全、更快捷、更高效的汽車通勤方式。通過一個集成的系統,車輛可使用無線互聯網,通過一個通信樞紐共享信息,也可以相互交談。裝備了該技術的車輛可把道路狀況互相轉告對方,包括綠燈持續多久或行人何時會過馬路等。

據CBC報導,該項目的發言人阿特麗(Aalyssa Atley)稱,他們已在Anthony Henday、Whitemud Drive 及 23rd Avenue等道路安裝了感應器,這些傳感器會收集周圍的活動信息並傳至中心樞紐。這技術可以使司機預先了解某地的交通狀況,改善交通安全及減少通勤時間。很多汽車製造商已開始將相關技術裝配到他們的新車中。

可減少等待時間4成

埃德明頓市議員納克(Andrew Knack)認為,這項技術對城市未來的交通非常重要。他已經要求市府職員編寫一份報告,說明相關信號是如何運作及如何適應交通模式的變化。

納克提到美國匹茲堡市在即時道路信息方面應用人工智能獲得的成功經驗,稱該市因此使司機減少了40%的等待時間,旅途時間減少了20%,污染排放量減少了大約20%。

埃德明頓市希望該項目能改善人和貨物在市內的移動效率。手機將是確保該技術適用於大多數司機的主要工具,該團隊因此已經為車輛沒有相關設備的司機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序。

聯邦政府已向該項目投入130萬加元,其他級別的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合計投入了236萬加元。最近,該項目從加拿大西部經濟多元化組織又獲得了93.4萬加元的資助,用於探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該項目的下一個階段將需要招募大約100名志願者,對這技術做實地測試。


 

 

8.開普敦面臨「零日」水荒 每人每日限水50公升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10 22:16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南非港都開普敦面臨近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缺水危機,由於人口成長加上氣候變遷,供水極端吃緊。政府下令每人每天用水不得超過50公升,想辦法要把無水可用的「零日」(Day Zero)大限拖延到明年,並冀望今年冬天能有足夠降雨化解危機。

開普敦為省水無所不用其極,飯店客房的電視螢幕提醒房客「淋浴限90秒」;餐廳和酒吧把洗手間水龍頭鎖起來;馬桶水箱空空如也,小便池永遠是黃的;政府當局派出鑽探單位,到處研究有無水源可採。

開普敦人口約400萬,焦慮的市民開始囤水和裝設水塔。氣候變遷使得近年降雨時間不斷延遲且不穩定,如果今年冬天未能有足夠降雨,開普敦恐將真的出現水龍頭流光最後一滴水的「零日」。



 

9.安省氣候行動報告 韋恩家訪了解影響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15 02:07

轉載自星島日報

 

安省昨日發表第一個針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報告。省長韋恩聯同環保及氣候變化廳廳長巴拉德(Chris Ballard)探訪一個家庭,了解行動計劃對住戶以至商界及環境帶來的好處。

該行動計劃名為「對抗氣候變化行動計劃」(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是個為期5年的策略,目標是促使省民生活得更易負擔,給予商界更多削減污染的選擇,從而使到安省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領先地區。

韋恩昨探訪了Fazio一家,聽他們解說如何受益於安省的「綠色安省基金」(Green Ontario Fund),該計劃如何有助於他們節省能源的用量,以至削減能源開支,家居住得更舒服。

綠色基金補助家居修葺

根據行動計劃而設立的綠色安省基金,目的是幫助省民減少在能源方面的開支負擔,削減家居溫室氣體排放。省民對住所進行升級修葺,可以向「綠色安省基金」申請補助,並會得到開支上的回扣。

基金給予的補助包括更換新房屋保溫,可領取最多7,200元補助;

舊窗換新窗,補助高達5,000元;更新部分空氣來源熱泵,最多可以節省5,800元;裝置獲認證地源熱泵,最多可以節省20,000元。

行動計劃還設有「低碳創新基金」(Low Carbon Innovation Fund),以便研究員、商家及公司企業尋找創新的方法,與省府攜手削減溫室氣體的污染。  

計劃的資金來源,來自安省推行限制碳排放與交易市場的收入。限制碳排放與交易市場先後進行了5次拍賣,一共得到大約23億元的進賬,繼而投資於家居、醫院、學校、院校及大學、各地市府大樓等等,更新環保項目,從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

計劃已協助不少工業及製造商改革運作模式,不用倚賴進口化石燃料及高峰期用電,創造更多清潔能源與技術工作。

巴拉德廳長說﹕「在安省、全國或者世界任何地方,沒有人能倖免於氣候變化釀成的災害。安省推行的對抗氣候變化行動計劃,針對的重心正是這一點。


 

10.他山之石/再生能源大國 德漸進降傳統發電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19

轉載自自由時報

 

今年1月1日早上6時左右,德國創下全國用電幾乎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的全球新里程碑;同一時間的燃煤、天然氣及核能等傳統電廠也大幅降載。但德國從原本高度仰賴傳統電廠,轉型成為再生能源大國,且有機會在2022年達到全面廢核目標,這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

德國的石油及天然氣等天然資源並不豐富,多依賴進口,這是德國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的主因,且該國在再生能源政策方面,也的確是世界先驅。

德國早在1991年就制定電力收購制度的補助辦法,政府不僅保證完全收購民間生產的再生能源,還提供發電設備成本補貼,以促進再生能源的開發;當時,再生能源僅占德國能源的1.3%,必須高度依賴燃煤及核能發電。

2000年德國再推出「再生能源法」,將風力、太陽能、地熱等能源加入,政府簽訂20年長期合約,鼓勵民間投資再生能源;此後,再生能源占總電力供應比重就由7%升到去年的33%。

但德國在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並沒有立刻全面停止傳統的發電,而是採漸進式地降低發電比重。例如去年核能發電仍占德國電力來源的11%左右,燃煤發電仍占37%,天然氣發電占13%,主因是再生能源中的風力和太陽能等,仍受到天候不可控因素影響。

德國可順利進行能源轉型,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鼓勵企業投資研發節能科技,制定民眾節電的獎勵措施,也使得近年德國用電量有下滑趨勢,甚至出現再生能源發電量太多,必須輸出他國、賠錢賣電的「負電價」情況。



 

11.聯合國:2050年57億人陷缺水危機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20

轉載自自由時報

 

乾燥區更乾燥、潮濕區更潮濕

聯合國一份全球水情報告預測,由於氣候變遷、用水量增加以及污染,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48億至57億人口,每年將至少一個月飽嚐水荒之苦,目前已承受缺水痛苦的人口約36億人。該報告指出,唯有更依賴林木、土壤等以自然為基礎的方式,而非人工建設才能緩解水荒壓力。

受限淤塞與污染 興建水庫非解決之道

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19日公布指出,人類一年使用4600立方公里的水,其中70%用於農業,20%用於工業,10%為家庭用水,全球用水量比一百年前增加了6倍,並且每年以1%的速率增加。

目前已然吃緊的水情到2050年將更趨嚴重,因為屆時全球人口將由目前的77億增加到94億至102億之間,同時每三人中就有兩人生活在都市。開發中國家的需水量預料將成長最快,而氣候變遷將使乾燥區更乾燥,潮濕區更潮濕,徒增供水壓力。

該報告說,乾旱與土壤侵蝕已是風險最大的自然災害,然而該現象只會進一步惡化,報告指出:「可以說,乾旱是氣候變遷最大的單一威脅。」今年南非開普敦遭遇384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而將舉行世界水資源論壇的巴西利亞也面臨異常乾旱,致使兩百萬居民過著每五天停水一天的生活。

報告預測,到2050年時,包含墨西哥、南美西部、南歐、中國、澳洲與南非的乾旱帶降雨量將減少,不足的水資源無法被地下水補充,興建更多的水壩、水庫也非解決之道,因為相關選項都受限於淤塞及污染物沖刷問題。此外,水質也將每況愈下,自1990年代以來,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幾乎每條河川的污染皆惡化,預料未來20年情況只會更糟,而主要污染源是農業肥料與農藥,再者,工業與都市也是重要問題,約80%的工業與都市廢水皆未經處理就放流。

由於農業是最大耗水與污染源,因此成為改變的關鍵。該報告呼籲推展「環保農業」,要求更善用雨水,而非灌溉,同時定期輪作,維持土壤覆蓋,這也是改善土壤流失與退化的關鍵,目前全球約有三分之一土地受該衝擊。

委託進行該報告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阿祖萊提到,自二十世紀以來,全球三分之二的森林與濕地已失去,這是必須處理的趨勢,她說:「世人皆知缺水將導致動盪、大規模遷徙,甚至爆發衝突。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是維持長期和平與繁榮的關鍵。



 

12.120% 美國人飲食習慣製造近半膳食相關溫室氣體排放 專家籲少食牛、減攝卡路里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21 13:43

轉載自立場新聞

 

每天大魚大肉對環境的破境或者比你所想更多。最新刊於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的研究指, 20% 美國人的膳食製造的碳排放,是該國飲食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 46% ,而這些碳排放大部份源於高牛肉消耗。

該研究由密歇根大學及杜蘭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團隊建立了一個包含逾 300 種食物的資料庫,以估算美國人膳食選擇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影響,並以資料庫數據與美國人一日飲食調查所得資料作分析,該問卷調查超過 1.6 萬個美國人,了解其一日食過的食物,然後團隊再計算其卡路里攝取量與碳排放量,並將這些數據分成五大組。

團隊發現, 20% 最高碳足跡的飲食,佔該國飲食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 46% ;而碳排放最高的一組飲食排放量是最少一組的 8 倍,其中 72% 差距是與食用牛肉有關。同時,研究顯示最高碳足跡飲食的一批美國人每日攝取的卡路里平均為 2,984 ,比起最低 20% 碳足跡的人所攝取的 1,323 高逾一倍。

研究估算只是計算食物製造產生的碳排放,並未有包括食物處理、包裝、分銷、冷藏與烹調等工序的排放,團隊指如果將之計算在內,估算出的整體碳排放會高三成或以上。

領導研究的密歇根大學研究員 Martin Heller 指,減少食肉、減少攝取卡路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碳減排行動。單是最高碳足跡飲食的一批美國人,減少其膳食碳排放至全美平均值,其一日所減少的排放量相當於 6.61 億交通哩數之排放。

如果類似的飲食改變全年都進行,加上增加在地糧食製造 (domestic food productions) ,將會令美國達到《巴黎氣候協議》減排目標的 10% 減排量。縱使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宣佈退出協議,但美國多個州分與私人企業依然願意留在協議之中,幫助解決氣候問題。

團隊指, 2010 年的美國糧食生產製造的碳排放佔全美排放量的 8% 。生產肉類對此責無旁貸,因為動物尤其肉牛與奶牛無法有效將飼料轉化成肉與奶,故此需要進食大量飼料才可產出足夠食物。同時養牛也消耗其他如水、土地等大量自然資源,再加上牛在消化過程會釋放甲烷這種比二氧化碳吸熱力更強的溫室氣體,減食肉轉吃素是不少專家與名人提倡的膳食改變。

 


 

13.麥當勞誓言在 2030 年減排 36%,還要改變牛肉生產方式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24 0:00

轉載自TechNews科技新報

 

20 日,麥當勞宣布將與加盟商和供應商合作,在 2030 年之前將餐廳和辦公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36%,採取措施包括改用 LED 燈照明、使用更高效的廚具和可持續的食品包裝等。

牛肉生產將是麥當勞節能改造的重點。供應商正在試驗新的放牧方式,讓牛群在各牧場間轉移,這有利於土地恢復並減少牛廢氣排放。

牛肉生產方式的改良將使麥當勞在供應鏈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 31%。

麥當勞說,上述努力達到的效果相當於一年減少 3,200 萬輛汽車上路。

自 2015 年上任以來,麥當勞 CEO Steve Easterbrook 主導了一連串環保改革,包括用新鮮牛肉取代漢堡的冷凍牛肉、雞肉剔除抗生素、引進沒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麵包等。

一方面,麥當勞希望借助這些環保措施改變大眾對麥當勞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當然,這其中的積極意義還是無法否認。

「雖然私人企業的行動無法完全解決地球面臨的氣候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負責人卡特‧羅伯茲表示,「但像這樣的重要聲明和合作,將推動我們找到最後需要的解決方案。」



 

14.省電量創下歷年新高! 2018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 減少近5000棵的樹木吸碳量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26 14:00

轉載自PChome新聞

 

「2018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亞洲區主辦單位台灣代表歐萊德更特別於活動現場設置吸睛的北極熊大型裝置藝術,台灣區活動主持人黃子佼連續五年響應活動,喚起更多人重視全球暖化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造成的衝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議題。近幾年全台夏天用電量頻頻創下高峰,不時亮出「供電警戒」的橘燈。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台灣去年總燃料煤用量達到5年新高,更加深民眾對於空汙及健康上的擔憂。為呼籲大眾關注地球暖化的議題並推廣節能減碳抗空汙的綠色生活觀念,連續8年主辦台灣區「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的綠色髮妝品牌O’right歐萊德,2018年號召超過100位各界知名人士、累積500家台灣指標企業共同響應關燈一小時活動。(3/24)成功串聯全台灣共節電10萬度,創下歷年新高,相當於減少5.27萬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種植了近5000棵的樹木。

讓世界看見台灣!地標台北101及信義商圈共同關燈一騎減碳減碳愛地球

「2018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由亞洲區主辦單位台灣代表O’right歐萊德、巨大集團捷安特共同主辦,在代表性地標台北101水舞廣場舉行關燈倒數活動,並邀請贊助單位國泰金控、台北101及十聿照明設計等共同參與,與全球同步關上不必要的電燈一個小時。今年的關燈儀式除了於台北101的59樓與60樓北側外牆LED螢幕,點起「60+、EARTHHOUR、地球一小時」的字樣外,當天活動還邀請到「熊讚」作為環保大使,亞洲區主辦單位台灣代表歐萊德葛望平董事長率領捷安特鄭秋菊總經理、國泰金控旗下國泰證券周冠成總經理、台北101陳世明總經理一同於台北市政府週邊,騎乘「最環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象徵減碳響應,台北101也率領信義商圈企業,共同落實節能減碳行動。此外,歐萊德更特別於活動現場設置吸睛的北極熊大型裝置藝術,呼籲大眾正視地球暖化對生物帶來的影響,邀請民眾拍照打卡,喚起更多人重視全球暖化問題。

除關燈活動外,今年歐萊德更偕同捷安特共同舉辦「我與世界串聯六公里一騎減碳」,鼓勵大眾騎乘最環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象徵在生活中響應減碳愛地球行動。一騎減碳活動自3/1~3/31止,預估將號召超過2000人,共同為地球減少碳排放!

減碳抗暖反空汙的綠能使者─O’right歐萊德連續八年主辦台灣地球一小時

自2011年起,歐萊德第一次主動響應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以來,連續八年來不間斷,積極主辦台灣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每年皆邀請數百家企業及5,000 家沙龍店及超過百萬人透過FB 分享活動,透過落實綠色生活行動,致力讓全台民眾認同永續家園的理念,一起守護美麗的環境。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始終相信:「改變大環境從小事做起,身為地球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該發揮綠色影響力,一同站出來響應世界最大的環保倡議活動-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從2011年~2017年「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全台灣累計總節電量高達530,000度,共減少280,006公斤碳排放,等於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吸碳量。身為「永續、創新」領導品牌O’right歐萊德,將持續為地球減碳,為氣候變遷努力為目標,期望以身作則,引領更多企業與下一代重視綠色永續的價值,一起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台灣區主辦單位歐萊德號召百位名人、五百家企業響應守護綠色地球

「2018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邀請上百位具有影響力的名人包含藝人蕭敬騰、林俊傑、林宥嘉、安心亞、修杰楷、隋棠、黃小琥、畢書盡、主持人黃子佼、吳姍儒、LULU(黃路梓茵)、資深音樂人黃韻玲、主播謝向榮、陳海茵等,以及桃園市長鄭文燦、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台北市吉祥物熊讚力挺活動。並累計超過500家企業響應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其中包括贊助單位國泰金控、台北101、十聿照明設計集團、發光泡芙、百貿股份有限公司、士林電機、台灣服務優良品牌協會、PilotTV前線媒體、瑞迪廣告等、飯店業雲朗觀光集團、凱達大飯店、台北寒舍艾美酒店、寒舍艾麗酒店、台北W飯店、台北君悅酒店等業者,百貨商場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誠品信義店、微風松高、微風信義、威秀影城、ATT 4 FUN、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BELLAVITA 寶麗廣塲、Big City 遠東巨城購物中心、勤美誠品綠園道、新光三越嘉義垂楊店等商場,金融保險業國泰金融中心、南山人壽、華南銀行總行、中華開發金控、安侯建業,以及六福集團、小人國…等企業組織,一起關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發揮自身影響力,一同守護你我的家園。

 

 

15.研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 印度極端降雨增加

新聞刊登時間︰2018/03/29 15:00

轉載自TVBS新聞

 

印度和美國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導致印度極端降雨增加10%至30%。

印度理工學院甘地納加分校(IIT Gandhinagar)與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得出上述結論,並發表在22日出刊的國際學術期刊「天氣與極端氣候」上。

研究發現,工業、車輛、生物質燃燒和森林砍伐所形成的人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等)排放,將導致印度極端降雨增加10%到30%。

所謂極端降雨,是1到5天之間出現強降雨情況。

研究顯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引發的極端降雨問題,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將更加明顯,如果未能改善,可能在21世紀中期或末期會明顯看到極端降雨增加。

研究指出,這意味著,印度中部和南部每30年發生1到2次極端降雨,將變成每兩年發生1到2次極端降雨。

「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指出,過去10年,印度極端降雨增加,包括2005年7月孟買因極端降雨引發洪水,造成1000多人喪生;2013年北阿坎德省(Uttarakhand)極端降雨引發洪水導致約6000人喪生;坦米爾納都省(Tamil Nadu)和西孟加拉省也分別在2015年、2016年發生類似的洪災。

因此,上述研究對印度的基礎建設、農業和水資源意義非常重大。

領導撰寫上述研究論文的印度理工學院甘地納加分校民用工程系教授米西拉(Vimal Mishra)說,整體來說,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會導致氣候暖化,迫使大氣濕度提高,而大氣含水量增加,就會導致極端降雨增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