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之肺」破功! 破壞太嚴重 熱帶雨林排碳竟大於吸碳
2.用蒸氣發電替水庫節水 美研究看好「蒸發能」前景
3.聯合國警告 氣候災害對亞太區破壞增強
4.精準版「模擬城市」 荷蘭軟體3Di 讓治水策略視覺化
5.北加州野火燒不盡,全球暖化釀禍
6.落實減排承諾 英國告別瓦斯爐
7.電動車漸普及 2025年石油日需求減少「350萬桶」
8.能源轉型「需全民參與找願景」
9.研究:永續農耕廣泛種樹能銳減碳排
10.2030年,巴黎的路上不會再看到傳統燃油車
11.自然的減排方法 研究:「再綠化」效果等同全球停用石油
12.C40城市聯盟承諾2030之前達到零排放
1.「地球之肺」破功! 破壞太嚴重 熱帶雨林排碳竟大於吸碳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03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被認為是對抗全球暖化最大的自然防線,近幾年卻陸續出現「老化」跡象,而根據27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全球熱帶森林劣化已經太過嚴重,甚至已不再扮演碳匯的角色,反成為碳排放源,更顯示出保護和恢復亞馬遜等森林的急迫性。
不再是主要溫室氣體吸收者 森林如今成碳排大戶
英國衛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不久之前,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森林還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吸收者,但現在這些森林每年釋放出425 TgC(teragrams of carbon)的碳排,比美國交通運輸總碳排量還多。作者表示,基於這樣的研究結果,政策制定者應該立即採取補救行動。
伍茲霍爾研究中心、波士頓大學研究團隊主要研究者之一的巴奇尼(Alessandro Baccini)說:「樹木還是一如往常從大氣中吸碳,但由於森林總量減少,排碳量已經大於吸碳量,不再是碳匯了。」
這項研究在衡量森林擾動和劣化的影響上比過去研究都要深入。為了獲得更準確的數據,科學家結合長達12年的衛星數據與實地研究資料,結果發現每個洲都有淨碳排。 亞馬遜雨林所在地拉丁美洲佔近60%的排放量,24%來自非洲,16%來自亞洲。
淨碳排比森林砍伐更多 難以監測的「森林劣化」
森林劣化是指選擇性採伐、火災、乾旱和狩獵等活動,使看似完整的樹冠之下,森林變得稀疏、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現象,可使生物質量降低高達75%。但森林劣化和擾動比森林砍伐(綠葉覆蓋部分減少)更難以用衛星監測,因為從上往下觀測不容易看出樹冠下方的變化。
整體而言,森林劣化和擾動所造成的淨碳排比森林砍伐更多。研究人員強調,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同時也是個機會,因為現在可以確定哪些地區正在受到影響,並在森林完全消失之前進行重建。
另一位主要作者沃克(Wayne Walker)說:「以前我們知道劣化是一個問題,但不知道劣化的地理分佈跟程度。現在還有一些森林剩下,相對容易解決這個問題。」
減碳仍要保護森林 學者:支持原住民地權最快見效
沃克指出,優先保護碳密度高的原始森林,最有效的做法是支持原住民地權。
不過,許多領土內有熱帶森林的政府正在反其道而行,像巴西和哥倫比亞過去一年間加速砍伐森林。有個兩歲兒子的巴奇尼說,「看著這些數字和變化所在的地圖,令我震驚的是,照這樣的速度,我的孩子未來可能看不到這些森林。」
但巴奇尼認為數字能產生行動。「我們要積極正向,一起把熱帶森林變回碳匯。我們需要復育森林劣化地區... 以目前的減排技術發展而言,保護和維護森林是比較具有成本效益的做法。」巴奇尼說。
2.用蒸氣發電替水庫節水 美研究看好「蒸發能」前景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05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發現採掘大量再生能源的新途徑——水份蒸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文章,估計美國的湖泊可產生325GW的電力,相當於該國總發電量的70%左右。研究人員還估計,這樣的系統每年可節省25兆加侖的水,是美國人用水量的1/5。
作者們強調,將水分蒸發轉化為電力的設備仍在開發中,但分析顯示這樣的設備潛力可觀。
參與研究的生物物理學家沙辛(Ozgur Sahin)教授說:「我們從風、水和太陽中擷取能量,而水份蒸發過程同樣具有強大的能量,我們現在已經可以計算出它的潛力。」
沙辛的實驗室開發了一種「蒸發發電機」,運用細菌運動來反映濕度變化。以開啟或關閉百葉窗控制濕度,促使細菌孢子膨脹或收縮。接著將該運動轉移到發電機,轉成電能。
「儘管蒸發發電機僅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但最近出現的水感應材料和裝置顯示,這樣的發電機的確有機會達到預期效能,而且有數種可能的途徑。」研究寫道,「隨著能源轉換效率的進步,這些材料和設備可能有助於解決與能源和水相關的挑戰。」
然而科學家也警告,採掘這種能源可能有影響水質和淡水資源娛樂效益的副作用,不過同時也有機會減少易乾旱地區的水分流失。
「這些副作用將對系統形成額外的設計和規劃限制,減少了能量採集的面積。」研究人員說,「但是開採開放水域蒸發能源的潛力仍然龐大,因為美國的湖泊和水庫覆蓋至少9萬5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大湖),而且各地都有。其中部分常缺水的地區更適合這樣的發電系統,因為可減少蒸發損失。」
研究人員估計,這樣的系統每年可節省25兆加侖的水,是美國人用水量的1/5。加州、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的乾旱日益嚴重,尤其適合發展。
此外,科學家指出,蒸發發電設備可以幫助克服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卡夫索魯(Ahmet-Hamdi Cavusoglu)說:「蒸發發電有天然的電池,可以成為主要動力來源,有太陽能和風力的時候使用太陽能跟風力,沒有的時候就使用蒸發能。
3.聯合國警告 氣候災害對亞太區破壞增強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0 20:56
轉載自大紀元
聯合國(UN)今天警告,亞太地區的天然災害破壞性可能增強,當地人口受影響機率已是其他地區的5倍,因此強烈呼籲各國投資災害復原計畫。
路透社報導,全球60%人口住在亞太地區,但該區也最容易發生天然災害。
根據聯合國亞太經濟暨社會委員會(ESCAP)發布的「2017年亞太災難報告」(Asia-Pacific DisasterReport 2017),去年洪水、暴風雨及極端氣溫共造成4987人死亡,雖遠低於1970年以來的年平均人數,但約有3450萬人受影響。
報告指出,對氣候災害通常最缺乏準備與回應能力的貧窮及中低收入國家,因災害死亡的人數是較富裕亞洲國家的約15倍。
報告表示,災害能夠「對人們的生計帶來深刻的破壞效應」,使得原本弱勢的民眾處境更加不利,造成更多貧窮人口。許多這類民眾位於農鄉地區。
亞太經社委員會的研究還顯示,天然災害除了造成人口死傷,在2015年至2030年間可能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當中,亞太地區將占40%。
亞太經社委員會在聲明中表示:「報告也顯示,未來天然災害的破壞潛力可能更強大。」他們認為,氣候變遷加劇的天災風險,很可能在亞太地區會升高。
例如出現威脅生命的熱浪、更嚴重的洪災與旱災、更頻繁及強烈的熱帶氣旋,以及東亞與印度的雨季降雨量更大。
4.精準版「模擬城市」 荷蘭軟體3Di 讓治水策略視覺化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1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面臨極端氣候,台灣不但要以成立環資部來因應,各縣市政府也紛紛喊出海棉城市、韌性城市等改造計畫。這些計畫要成功的關鍵是什麼?荷蘭一家專營水利資訊科技管理的創新顧問公司Nelen & Schuurmans最近來台分享經驗,創辦人Fons Nelen建議,必須要有充分資訊、公民意識、及深刻的討論才是關鍵。
Fons Nelen等人帶著建模系統「3Di」近日拜會了北、桃、中、高等地方政府,尋求分享與合作的機會。「對,你可以說他是精準版的模擬城市」Fons Nelen解釋,3Di是一套軟體,使用降雨,地形數據和基礎設施,排水網絡和土壤的高分辨率數據,可以迅速的根據各種條件,演算出各種模型。
精準模擬來自完整資料 不服來算
Fons Nelen表示,荷蘭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劇烈的降雨問題,在2010年結合產官學一起展開3Di的研發。3Di的任務,是讓傳統一般人難閱讀的各種資料,快速而視覺化的呈現。推出之後,包括鹿特丹的韌性城市、海綿城市、阿姆斯特丹的防雨城市、烏特勒支市的健康城市等計畫,都曾運用這個工具。
「看得到,公民才會有感。」Fons Nelen解釋,這些公共工程的計畫,當然會有很多人會有意見,會有自己的主張,於是藉由3Di的操作,馬上可以當場演算出,這些計畫是否行得通,或是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都因此明確列出,藉此來選擇想要的治水方案。
而這套系統能比電玩模擬城市精準,靠的就是精確的資料。Fons Nelen表示,他們是以50公分×50公分為一個單位,換算下來,全荷蘭的國土共有1800億個單位,每個單位都要地勢、水文、土質、地上物等資料,甚至連人孔蓋在哪裡都要一清二楚。而台灣,其實也有1公尺×1公尺的資料,這也是他們認為可以跟台灣的地方政府合作的原因,從去年的10月開始,至今已有1年的討論。
國民有風險概念 面對問題、著手解決
聽聞台灣其實也握有如此詳盡的資料,恐怕大多人都會感到驚訝。因為目前的治水計畫中是否有確實基於這些數據、這些資料是否全面向民眾公開,都讓人質疑,再者,事實上不少台灣民眾寧可如液化土壤、斷層帶等資料,最好不要公開,擔心因此衝擊了房價。
荷蘭城市規劃公司OKRA合夥人Rani Izhar表示,在荷蘭也的確曾經有這樣的階段,但是以房產交易市場來說,賣家也許不想知道這些資訊,但買家想知道;再者,因為極端氣候問題受到重視,相關的保險業者也會想知道。在政府的鼓勵下,目前荷蘭的公民普遍有風險的概念,對他們而言,知道問題的存在,就要設法解決問題,因此需要這些資訊。
爭議大型開發計畫 需充分資訊、公民意識、各界討論
在他們今次拜會的城市中,不乏有令民眾疑慮的大型計畫,例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改建。航空城案隨著機場擴建,也將在周邊擴張住宅、商業設施,並將因此填掉千百個埤塘。而北市政府目前屬意「圍堵式防洪」計畫,要興建9.65公尺高的堤防、填土600萬立方把整個社子島墊高。也引發學者質疑,興建了提防之後,也將牽動整個台北的防洪計畫,甚至可能讓台北更熱、空氣更差。
面對這些問題,Fons Nelen認為,這些計畫很難一定說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但一定要在足夠資訊下來做決定,要去計算,例如留下多少的埤塘或滯洪池可能的得到的結果,再去考量當地願意承受多大的風險。Rani Izhar則認為,這些計畫有時已是政治問題,但仍可以從中分析資料,從屬意的方案中挑選出一個。
Rani Izhar更表示,而在城市的演進中,有時錯誤的經驗也是可貴的、值得學習的,例如荷蘭東部的奈梅亨市,從危機中反省,目前決定「還地於河」。
原本靠著堤防保護的奈梅亨市,在1995年遭遇豪雨,引發的洪水水位一度升至河堤防相當的高度,讓居民和牲畜緊急撤離逃難。災後,由於根據預測,奈梅亨有可能面臨比1995年更劇烈的災難,但在討論後,他們放棄了繼續加強堤防的高度和強度,而是將部分堤防移至河道後方,創造更為廣闊的氾濫平原,並挖一段新的運河還給瓦爾河,讓未來的洪水有緩衝的空間,而不會直接威脅城市本身。
面對目前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動起來,準備要迎戰極端氣候,Fons Nelen認為關鍵的原則應是,必須要有充分資訊,並凝聚公民意識及各界深刻的討論。
5.北加州野火燒不盡,全球暖化釀禍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3 16:52
轉載自科技新報
加州野火創下史無前例的規模,二十幾處火源燒毀 17 萬英畝土地、上千棟房屋,造成 23 人死亡,且野火波及範圍集中在北加州優美的酒鄉,原因是乾燥的沉降風吹過該地區,才讓十幾處火焰迅速擴散,數千人被迫遠離家園,數百人失蹤,調查發現,無論最先火苗為何而起,氣候變遷是最大元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導指出,全球暖化助長野火風險,原因就是高溫,因為溫暖的空氣從植物、樹木和土壤中吸收水分,增加所謂的乾旱燃料,形成醞釀野火的最佳條件,其他氣候因素也可能有所貢獻,其中包括降雨量、山體積雪減少。
人為因素當然也有,包括曠野邊緣的開發,以及各種消防設備都是野火的燃料,一旦火焰發生會更加致命。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 Noah Diffenbaugh 研究單一極端事件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繫,他發現,人為影響的全球暖化,很可能對加州最近 5 年的乾旱造成影響。
他認為,乾旱讓北加州的上百萬顆樹木更乾燥而死亡,形成大量燃料。另外,雖然 2016~2017 年冬季很潮濕,但接著是一個乾燥和破高溫紀錄的炎熱夏天,歷史上溫度與野火的發生有高度相關。
這次吹起北加州野火的風稱為暗黑破壞神(Diablo winds),Diablo 是加州北部炎熱乾燥的東北海風,穿過內陸到達海岸、升溫、加速,並從高海拔下降而變得乾燥,同樣的風引發 1991 年奧克蘭大火,造成 25 人死亡,摧毀 3,500 個家庭。
氣候變化肯定會影響風力模式,但隨著氣候變化是否加劇這種自然風的現象,現在還未知。報導認為,氣候變化是加州任何單一火災的因素之一,目前為止科學家知道它確實有助火災,並將加劇更多極端事件,正如氣候科學家長期預期,人類付出的代價、損害和死亡將愈來愈多。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刊發表最新研究顯示,人為氣候變化使美國西部過去 30 年的森林火災面積翻倍,波及 1.6 萬平方英里。隨著氣溫不斷攀升,情況只會變得更糟。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氣候學家 Park Williams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無論我們多麼努力,火勢只會愈來愈大,原因真的很清楚,我們應該準備好迎接比前幾代人經歷過更大規模的火災。」
6.落實減排承諾 英國告別瓦斯爐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4 11:39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英國政府計畫2050年全面禁用廚房瓦斯爐以及瓦斯暖爐,以達成當局「清淨發展策略(Clean Growth Strategy)」設定的環保目標。各部大臣誓言未來30年內逐步淘汰瓦斯鍋爐,以低碳排放家用燃料取代。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清淨發展策略」致力汰換英國家庭、企業、交通運輸目前使用燃料,以更現代化、低碳排的燃料替代。預計要耗費國庫25億英鎊(約台幣1022億元)。
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報告提到,這項政策是回應英國承諾2050年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80%的目標。要做到這一點,英國必須停止使用高碳含量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石油、煤礦。今年7月英國政府也表示,要在2040年前禁止販售汽車和柴油車。
報告寫道,英國必須要「將家庭暖氣供應做到零碳排放」,但還不確定何種方式最符合成本效益。英國鄉村地區新建房屋自2025年起,必須建有暖氣系統能夠使用低碳排替代燃料,如熱泵。熱泵可利用埋設管線吸收地下熱能,適合地面暖氣系統。
另外一個可能方案則是讓電器改用氫氣或沼氣,沼氣可由發酵植物、糞便產生。一開始這些能源建置所費不貲,但以長遠角度來看能省錢,且降低有害廢氣排放量。
報告也詳細列出智慧儲存能源方式、再生能源計畫、最新核能發電以及風力發電技術。該報告凸顯英國將終止自1980年代開始取代煤礦的「石油時代」。英國將花費1億英鎊(約台幣41億元)研發碳捕捉/碳儲存技術,雖還未經實驗證實,但期望未來能吸附空氣中含碳,儲存到安放於北海地下的天然氣儲存場。
另外,報告也擬定要種1100萬棵樹造林,未來也能將木材用於建造房屋。能源大臣克拉克表示,一連串措施可確保英國在解決氣候變遷上,繼續保有領導地位。他提到:「世界趨勢正從污染性化石燃料轉為乾淨能源,這個大轉變就像從『蒸氣時代』過渡到『石油時代』,而英國正在示範。」
7.電動車漸普及 2025年石油日需求減少「350萬桶」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5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PLC)的研究指出,在世界各大已開發國家逐漸制定停止生產燃油車輛,以及對於電動車釋出的各項利多的情況下,預估在2025年全球汽柴油的日需求量將減少350萬桶,相當於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朗的日產量。
報告指出,由於中國、印度等世界前幾大汽車市場及英、法、德等歐陸國家最近紛紛提倡限制或是禁止汽柴油車輛的生產,美國加州也正在考慮設置相關禁令。
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估算2017年每日平均9680萬桶的汽柴油需求量來看,一旦2040年電動車產量達到世界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每日的石油需求量將減少900萬桶,相當於沙烏地阿拉伯每日石油產量之90%。
8.能源轉型「需全民參與找願景」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6 04:11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能源議題持續發燒,新北市府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15日舉辦「公民一齊轉:能源轉型,不能沒有『民』」國際論壇,邀請荷蘭烏特勒支能源對話專家Eric Spaans分享對話經驗,他強調,能源議題須要全民參與、提出願景、找出共同點,最重要要對結果負責。
經濟部能源局提出要在2025年前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其中燃氣發電占比50%、燃煤發電占比30%、再生能源占比達20%,仍高度依賴化石能源,溫室氣體減量仍困難。
15日論壇除Eric Spaans,還有國內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新北副市長侯友宜也到場共襄盛舉,他說,市府近年除規畫各類能源在各階段的合理結構,並加強資訊公開、公民參與及政策風險,加速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期落實公平正義。
主婦聯盟指出,台灣能源轉型需上至能源結構,下至用電習慣都要改變,能源轉型需要彼此溝通取得共識,因此需創造機會雙方對話,才能尋求對立外的可能方案。
環保局指出,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火力電廠會造成空污,並釋放大量溫室氣體,而使用核電則會衍生核廢料存放問題與核安疑慮,所以不應只選擇單一能源,而是要綜合考量技術可行性、環境永續、資金成本與能源的供應穩定等,才能取得平衡。
環保局強調,能源轉型不僅能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具備防災效益,而且能鼓勵在地發電的產業發展,如太陽能、風力或沼氣發電等,多元組合也能避免815日全台大停電引發的災害及經濟損失。
9.研究:永續農耕廣泛種樹能銳減碳排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7 15:43
轉載自中央廣播電臺
研究人員16日表示,種植更多樹木、以永續方式進行農耕及保護濕地,將能顯著減少因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碳排。
根據一份尚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進行同儕審查的研究報告,改善土地利用將能減少37%的碳排,足以在2030年之前,讓全球暖化低於攝氏2度,這也是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所呼籲的目標。
報告指出,自然氣候的解決方式,在2030年前每年能減少113億噸的碳排,相當於減少等量的石油燃燒。
土地使用約構成目前地球四分之一的碳排,碳排產生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
據研究人員指出,減緩氣候變遷的最有效方法,是種植更多樹木並停止濫伐。報告指出,更佳的森林管理,「到2030年之前,每年能更有成本效益的清除70億噸碳排,相當於減少15億部汽油車輛上路」。
其次是改變農業方式,據報告指出,改善農業方式「能有成本效益的減少22%的碳排,相當於減少5億2,200 萬部汽油車輛上路」。
聰明的農耕方式包括改善化學肥料使用,以取得更好的收成及減少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的排放;一氧化二氮是一種比二氧化碳還強300倍的溫室氣體。
報告指出,其他有效的手段還包括在農地裡種樹及改善牲畜管理。專家最後並敦促濕地保護及停止消耗泥炭地,泥炭地保有四分之一儲存於全球土地內的二氧化碳。
10.2030年,巴黎的路上不會再看到傳統燃油車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17 16:58
轉載自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
若巴黎市府的新政策能付諸實行,2030年後的巴黎將不再有傳統的燃油車輛,只剩電動車、大眾運輸系統與自行車,且2050年將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目標。巴黎之前已宣布將在主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那年--2024年--淘汰柴油車,因此這項新政策是將目標延伸到汽油車輛。執行方式上,市政府不會以法律禁止或制裁燃油車主,而是藉由興建更多電動車的相關設備、增加補助款項,吸引更多人購買清潔能源的車輛。目前巴黎約有四成市民擁有私人車輛,巴黎市府自豪這是大眾運輸發達與自行車密布的成果。為減少汽車造成的空氣汙染問題,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在任期間已實施數項政策,包括於空汙高峰期依車牌號碼的單雙數輪流停駛、週間市區禁行1997年以前製造的車輛、將賽納河(Seine)沿岸部分路段劃設為行人與自行車道,並於今年10月1日試行「無汽車日」。
11.自然的減排方法 研究:「再綠化」效果等同全球停用石油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25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顯示,重新綠化地球的減排效果等同於全球停用石油。路透社報導,一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國際研究指出,這樣的自然減排方法,能有效幫助全球達成巴黎協定設下的目標。
研究者主張,「再綠化」(regreening)的減排效果等同於全球停用石油;妥善保護土地對抗氣候變遷的效果,遠遠超乎過去所想。具體來說,自然減排方法的效果比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所估計的還高出30%。
所謂自然減排方法包括種植森林、保護泥炭地、妥善管理土壤與草原等,根據研究,這些做法可貢獻巴黎協定2030年目標達成率的37%。
樹木生長時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樹木燃燒或腐爛時釋放出二氧化碳。因此,亞馬遜和西伯利亞等地的大片森林,是大量溫室氣體的自然儲藏庫。
整體而言,以更妥善的方式管理自然資源可在2030年前每年抵消11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中國目前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旨在控制全球升溫2°C內的巴黎氣候協定,因美國總統川普6月決定退出而弱化。目前各國政府的自主減碳承諾效果薄弱,無法達到2°C目標,也難以避免更頻繁強烈的乾旱、風暴、大雨和熱浪。
聯合利華執行長波爾曼(Paul Polman)針對此研究表示:「 幸好,根據這篇研究,我們還有機會重塑我們的食物和土地使用制度。」波爾曼說,氣候變遷可能會影響玉米、小麥、大米和大豆等作物的生產。
研究指出,自然減排措施減少一噸二氧化碳花費不到10美元,比其他每噸100美元的方法更具成本效益。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執行長特賽克(Mark Tercek)表示:「要認真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投資大自然。」
12.C40城市聯盟承諾2030之前達到零排放
新聞刊登時間︰2019/10/26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由91個全球大都市組成的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的市長23日彙聚巴黎,共同決定將貫徹落實巴黎協定,將逐漸禁止都市交通工具使用化石燃料。決定從2025年一律購買零排放交通工具,並且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城市零排放的目標。
C40組織主席巴黎市長伊達爾戈(Anne Hidalgo)表示,此一決定是減低空氣污染的一大重要措施,鼓勵城市居民多使用自行車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如果不從今天開始行動的話,問題在今後二十年,三十年後將依然存在,而在此期間,將有一大批人死於空氣污染。
與會的南非開普敦市市長表示,各大城市的負責人應該承擔起遏制氣候變化的重任。美國洛杉磯市市長在會上表示,400多個美國城市承諾將落實巴黎協定。他說,白宮決定退出巴黎協定,而我們卻已經進入巴黎協定。
根據C40城市聯盟組織的計算,全球五百大城市的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增長的60%,與此同時,五百大城市的排碳量也是全球總排碳量的50%。
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是一家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推動城市低碳發展的國際公益性組織,成立於2005年,其總部位於倫敦,在歐、亞、北美、拉美、大洋、非洲六大區域開展工作,在紐約、巴黎、里約、新加坡等城市設有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