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712期

2018/12/31 0:0

1.政府攜手產業減碳 成果亮眼
2.跟著新北環保小局長一起低碳出任務
3.歐萊德加入RE100 台灣綠色先峰
4.2050 年全面零碳排,全球最大航運馬士基開發碳中和船
5.石油2035年將退場? 電動車影響能源走向
6.英國擬建全球第一個淨零碳排放工業中心
7.落實綠化低碳校園 新興國小獲金熊獎
8.加州領先全美 2029年新公車零碳排放
9.歐盟祭出環保新規 訂定2030年新車碳排減37.5%
10.【COP24十二】台灣危不危險?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帶你看各國風險處境
11.格拉斯哥 化腐朽為神奇
12.全球/產量可期相對乾淨 天然氣將成第二大能源
13.政府攜手產業減碳 成果亮眼

 

 

 

 

 

 

 

 

 

 

 

 

1.政府攜手產業減碳 成果亮眼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4 05:50

轉載自奇摩新聞

 

「企業推動綠色環保可以建立形象,更能貢獻社會、創造綠色價值!」將政府和產業界攜手減碳的成果向業界做完整的呈現,經濟部工業局上周五(30日)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公開舉辦一場「2018產業溫室氣體減量成果發表暨綠色技術與工程實務研討會」,吸引超過500人到場參加,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絡。工業局長呂正華為此次活動揭開序幕,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受邀致詞,13家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績優廠商接受頒獎,表揚獲獎企業在溫室氣體減量的努力與貢獻。

為協助產業因應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趨勢,工業局自2005年起推動「產業溫室氣體減量」、「節能減碳技術輔導」、「區域能資源整合」、「綠色工廠、碳足跡」及「能源管理系統建制」等多項措施(見表一),帶領產業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費用及碳排放,各項措施推動以來,總計減少1,334萬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台北市1.5年總用電的排放量,製造業從2005年每排1公斤碳可賺25元,到2016年排碳獲利已達39元,生產力提升1.6倍,為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創造雙贏局面。

今年有13家廠商獲頒溫室氣體減量績優榮銜(見表二),豐興鋼鐵公司榮登年度最佳傑出獎的廠商;中國鋼鐵公司摘下減量實績模範獎: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十四B廠獲頒減量占比模範獎;南亞塑膠工業公司工三廠獲選減量管理優良獎;其餘績優廠商還有:台灣化學纖維公司海豐廠芳香烴三廠、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小港廠、台塑石化公司麥寮三廠烯烴二廠、遠東新世紀公司湖口紡織廠、力鵬企業公司楊梅廠、台灣必成公司、台灣玻璃工業公司桃園廠、日月光半導體製造公司K7廠及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十二廠。

工業局除了安排隆重的頒獎,讓受獎廠商得獎實至名歸,會中也安排綠色技術與工程實務研討會,邀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彭裕民,分別就「企業邁向綠色經濟與氣候行動之機會」及「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趨勢與契機」2個熱門的產業議題進行專題演講,精采演講內容幫助現場出席的各產業界代表對企業永續、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有更深的認識。

讓獲獎廠商的節能減碳的成果和業界共享,工業局現場設置「製造業氣候變遷調適推動」展示區,展出歷年推動節能減碳、綠色技術相關計畫輔導成果。當天下午也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能源管理」、「循環經濟與綠色創新」、「產品綠色效益」及「綠色技術與工程」等主題,由20家廠商進行經驗分享,發表34篇論文研討,加速提升我國節能減碳及綠色技術的能量與水準。

工業局長呂正華感謝感謝工業總會、各產業公協會及業界先進,長期為產業溫室氣體減量及綠色競爭力提升作出貢獻。呂正華指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經濟和環保兩者間相互衝突,經過多年來政府的宣導,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知到,推動綠色環保不但可以符合法規、樹立形象,更可貢獻社會、創造綠色價值。

呂正華強調,近年來氣候變遷在全球帶來災害,國內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繁,帶來的衝擊包含複合性災害、水資源匱乏、維生基礎設施破壞等傷害,溫室氣體減量成為各國關注的議題,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議題已刻不容緩。

「是挑戰,也是契機!」面對全對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衝擊,工業局除了協助產業更積極節能、開發減碳空間之外,更期待著產業藉由「循環經濟」與「氣候變遷調適」為本身企業提升綠色競爭力,開創新商機。

 

 

 

2.跟著新北環保小局長一起低碳出任務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08 18:12

轉載自自立晚報

 

新北環保小局長12堂課8日辦理「低碳出任務」主題課程,讓小局長們前往大賣場,挑戰如何成為居家節能設計改造達人,並藉由DIY課程,學習如何在生活中響應惜食,最後前往鶯歌陶瓷博物館認識各項低碳設施與實際應用,透過此次課程讓小局長瞭解居家生活的小改變,也能帶來巨大的節能減碳效益,同時學習如何落實節能省電的低碳生活。

環保局長劉和然表示,溫室氣體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遷以及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而聯合國報告亦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405.5ppm,減碳刻不容緩,災害也層出不窮,11月時美國加州野火肆虐的事件,不僅造成當地嚴重生態破壞,還有數千位居民無家可歸。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此刻正在波蘭舉行,國際社會不只要嚴肅面對「巴黎協定」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的推動,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也應該有所行動。期許每位小局長經過一整天的活動後,都能好好思考該如何在生活中做到節能減碳,並且跟身邊的同學、老師及家人分享,一起身體力行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

環保局說明,今日首先登場的「節能設計師」是環保小局長12堂課系列課程的第4堂課,活動中只見小局長穿梭在特力屋三峽店賣場中,為自己住家量身選購最具節能效益的家電。透過「耗電大怪獸」、「照明小知識」、「空間規劃師」、「節能輔助工具」、「節能效率分級」及「認識標章」等六個關卡,讓小局長們在真實的消費情境中,瞭解如何精打細算選出最適合家中需求又符合低碳概念的電器用品。另外也讓小局長動手計算,將家中的老舊家電汰換為一級能效,可以產生多少節電效益。

 

 

 

3.歐萊德加入RE100 台灣綠色先峰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0 13:33

轉載自經濟日報

 

歐萊德公司今年成功取得SGS企業組織型及九項產品碳中和確證,史無前例達到總釋放碳量為零的傲人成績,成功加入RE100再生能源倡議行動,更宣誓2025年內將達到100%再生能源使用,將成為台灣首家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企業。

「綠色永續」是全球美妝趨勢,各大國際知名品牌如萊雅(L’Oreal)、肯夢(Aveda)接續提出環保參與或永續性研發。身為全球最綠美妝品牌的歐萊德(O’right),也從產品、建築、物流運輸到CSR行動,至今為地球減少高達1,427,120kg碳排放量,相當於近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吸碳量。

歐萊德的綠色成績亮麗,2008年首次以綠茶洗髮精通過「PAS 2050碳足跡盤查」,接著2016年通過「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連續兩年獲得巴黎全球永續美妝大獎殊榮,同時歐萊德也成為亞洲第一個取得德國再生塑料EuCertPlast certification成品類cyclos認證的企業。

歐萊德盤查了整個企業的總排碳量,進一步減量,今年取得「企業組織型碳中和確證」,更達成包含綠洗髮精、護髮包、護髮油、手乳、美容菁萃等9項產品的碳中和確證,也成功加入RE100再生能源倡議行動,將成為台灣首家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企業,董事長葛望平期許整個企業組織於2025年前達到100%再生能源使用。

在產品包裝方面,歐萊德與綠色供應鏈夥伴「集泉塑膠」和「大豐環保科技」,共同研發了全面可百分百再生的洗髮精瓶器,甚至進一步以回收塑料打造全球首支洗髮精再生壓頭,領先髮妝業界。

此外,歐萊德耗資2億打造的黃金級綠建築總部,透過自身雙TAF認證實驗室,堅持打造綠色永續的純淨美妝品,不僅使用永續能源,更利用節能裝置以及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落實綠色管理,產品的運送上也堅持使用完善的綠色物流制度,由裡到外為地球減壓。

社會關懷與環境永續意識也深植在歐萊德的團隊,透過每年的淨灘、關燈,以及種樹計畫,具體落實減碳行動。

 

 

 

4.2050 年全面零碳排,全球最大航運馬士基開發碳中和船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1 12:09

轉載自科技新報

 

海上運輸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因為世界八成以上貿易都是透過海運進行,且至今為止,海運仍是將大量商品和原材料運往世界各地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但也是環境的重污染來源。

路透社(Reuters)根據馬士基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去年馬士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同 3,550 萬噸二氧化碳,主要來自集裝箱業務。海運是一個很污染的行業,聯合國報告稱,如果海運是一個國家,數據顯示將成為世界第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占全球排放量約 3%,而馬士基占海運運輸量 20%。

通常用於國際航運的船用燃料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以外的問題,這種類型燃料的硫含量比柴油車使用的燃氣高 3,500 倍,而硫是一種煙霧生產者和臭氧的前體,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哮喘、心臟病和妊娠併發症。

馬士基早就在積極切入低碳領域,對清潔技術投資大約 10 億美元,包括聘請 50 多名工程師來尋找解決方案,自 2007 年以來,馬士基將碳排放總量減少 46%。馬士基表示實現航運業脫碳的唯一可行方法是完全轉變為新的碳中和燃料和供應鏈。馬士基設定的崇高目標符合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的戰略,該戰略要求 173 個成員國到 2050 年將排放量要比 2008 年減少一半。

馬士基表示,鑑於船舶的使用壽命為 20~25 年,船運業現在必須開始開發 2050 年使用的新型船舶。在航運業的營業低谷時期,馬士基的領頭勢必對業界其他業者帶來很大的壓力。

 

 

 

5.石油2035年將退場? 電動車影響能源走向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2 22:43

轉載自TVBS新聞

 

響應環保,電動車在全球的數量越來越多,根據德國的研究指出,全球目前已經有320萬輛電動汽車,成長速度驚人,也被認為是接下來10年的十大趨勢之一,在台灣,不論是電動汽車或機車,都逐漸應用在企業或政府單位的公務車上,只是有學者認為,真的要普及,政府政策得積極推動才行。

安靜、低汙染、充電取代加油,這些好處讓我們在路上看到的電動車越來越多了。

記者曾奕慈:「為了要推行使用低汙染車輛,達到綠色交通的目標,新北市環保局有部分的公務車,像是要進行人員接駁、物資傳遞或者是稽查業務的時候,就會使用像這樣的電動車來取代。」

99年從坪林低碳旅遊的遊客接駁開始,目前以租賃方式的電動車一共有24輛。

新北市環保局技正周沅錞:「因為我們覺得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區域裡面,如果它(燃油車)可以被替代的話,其實它可以減少一些汙染的排放。」

新北市環保局人員:「我在煞車的過程當中,它會有一些電量會回充到電池來。」

沒用到的電還能回充,更是響應節能。

新北市環保局技正周沅錞:「之前我們其實一般常用的就是燃油車輛,可是我們後來有這樣子的電池的替代選擇之後,我們覺得電動車也是一種可以使用上的一種。」

根據德國的研究指出,全球目前有320萬輛電動汽車,2017年上路的數量就較前一年成長55%,其中最多的是大陸120萬輛,第二是美國,再來是日本和挪威,電動車的崛起也被視為將會是影響未來10年的全球十大趨勢之一,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影響電動車普及的因素,包括能源政策、充電站的數量,還有電池的材料、技術和價格,而這些台灣其實還沒到位。

台大新能源中心博士李綱:「也有人計算過就是說,如果真的我們整個全台灣的車子,譬如說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都全部變成電動車,那這個電力的供應,其實都還是要經過一些修改。」

不過電動車的應用確實越來越多元,在政府的部分補助下,企業也透過電動車響應環保。

記者曾奕慈:「現在在路上看到有人騎電動機車,他很有可能是在洽公,就有銀行業者他們購置了電動機車,提供給外出的同仁,他們在收發文件或是拜訪客戶的時候可以騎乘,從2015年購置到現在,全台就已經有83輛。」

83輛占全公司公務車的23%,為了響應行政院宣示2030年新購公務車全面電動化和節能減碳目標,未來可望再提高比例。

銀行總務處處長林錦川:「我們一般營業單位都會講究成本,那我們看到說年限到了,就一定強迫他換,那一定是往電動機車方面著手。」

業者預計每年將減少46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為地球種下9200棵樹木的吸碳量。

銀行總務處處長林錦川:「同事覺得騎上電動機車很拉風,這整個外面的形象是有正向的,那另外更重要是環保方面的概念。」

電動車數量增加也影響能源走向,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2018年全球能源展望報告,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將在2040年達到頂峰,接著由盛轉衰,英國石油更預測,這樣的情形最快2035年就會發生,但電動車的使用要確實反映在能源上,必須積極推動國家政策。

台大新能源中心博士李綱:「譬如說在公共運輸,它要求要做全電化的,可能它對於私家車的使用又有限制。」

電動車增加是整體趨勢,但真正要改變人類的能源使用,民眾的習慣和政府政策都是重要一環。

 

 

 

6.英國擬建全球第一個淨零碳排放工業中心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4 11:44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英國13日宣布,計畫2040年前發展出全球第一個淨零碳工業中心,碳排放業者將與其他業界合作,將汙染廢氣重新利用,同時該中心也將改用氫這類的低碳燃料。

英國政府表示將為此計畫投入1.7億英鎊,這項計畫可能包括捕捉工廠排放的碳,再轉至重新利用的產業,例如釀酒業將氣泡打進產品中。

英國在減少發電碳排放、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方面已有進展,英國計畫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燃煤發電。

英國能源部長克萊兒.佩里(Claire Perry)在聲明中表示:「為了依循這個路線,我們必須從能源密集業處理碳排放,並為我國偉大的工業中心帶來乾淨成長。」

工業排放佔英國25%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來自鋼鐵、陶瓷和化學產業製造的碳排放。

新工業中心可能在現有工業區興建,這些地點包括蘇格蘭格蘭奇茅斯鎮(Grangemouth)、南威爾斯、英格蘭的默西賽德郡(Merseyside)、提茲塞德市(Teesside)、亨博賽德郡(Humberside)和南安普敦市(Southampton)。

英國宣布此消息時,超過19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波蘭,探討如何達到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使全球溫度在本世紀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

英國溫室氣體排放自1990年代已下降43%,這代表英國距離要在2050年前將碳排放從1990年水準降低80%的目標,現在進度已超過一半。

 

 

 

7.落實綠化低碳校園 新興國小獲金熊獎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4 21:51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新北市首創「新北市低碳校園標章認證」,淡水區新興國小獲得環保局金熊級低碳環境認證,新興國小相當重視環境教育,去年就得到銀鵝級的認證,今年透過綠屋頂的建置及能源管理系統,達成建築外觀節能,達到金熊級,提升學校低碳環境。

新興國小校長許文勇表示,校園當中,有超過20多個低碳綠化建設以及教學項目,不只是透過低碳綠化建設,達到節能,更可以藉此成為教學的工具,培養孩子認識減碳方式。

新興國小總務主任曾昭輝說,綠屋頂可以,讓原本的陽台綠化,讓建築內部在夏季時降溫,另外透過噴霧裝置,在走廊定時灑水霧,也能夠吸收熱能降溫,讓教室不用裝冷氣,就可以達到涼爽的效果。

校長許文勇指出,學校做了這麼多的減碳綠化施,每一樣都融入教學當中,不只是讓孩子認識植栽,還可以將環境教育及節能減碳從小學開始扎根讓學生得以從認知、情意進一步身體力行落實環保行動,養成綠色公民應有素養。

 

 

 

 

8.加州領先全美 2029年新公車零碳排放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5 10:39

轉載自經濟日報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14日決議,2029年前所有新公車必須零碳排放,環保人士推估,加州2040年前會全面淘汰排放溫室氣體的公車。

加州有1.2萬輛公車,雖然清潔能源公車的成本高於即將被取代的柴油和天然氣公車,但維修和燃料成本較低,支持者希望透過增加數千輛乾淨能源公車的需求,可促成其價格下降,最後導致卡車等重型車輛的價格降低。

加州目前擁有153輛零排放公車,另已加訂數百輛。其中大部分為電動車,雖然現在已有氫燃料電池驅動技術。

支持該項決議的環境法律組織「地球正義」律師馬丁尼斯(Adrian Martinez)表示,「每個州都能採取如此策略,加州率先採行,因為我們有很嚴重的空氣品質和汙染問題,但這是其他州能跟進的」。

除了現有的州和聯邦補貼,加州從福斯汽車因涉嫌利用軟體在廢氣排放檢驗造假所得到的和解金,皆可用於幫助大眾運輸機構吸收零碳排公車的部份較高成本。

大眾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加州總排放量的40%,即使發電產業的排放大幅下降,加州碳排放總量仍持續增加。


加州需大福降低大眾運輸系統的碳排放量,以實現其積極的氣候變遷因應目標。

 

 

 

9.歐盟祭出環保新規 訂定2030年新車碳排減37.5%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19 11:40

轉載自經濟日報

 

歐盟談判代表17日對小客車與廂型車排碳量達成協議,到2030年新款小客車平均排碳量須減少37.5%,展現歐盟發展綠能車、對抗全球暖化的立場,但汽車產業痛批減排目標「完全不切實際」。

金融時報報導,歐盟成員國、歐洲議會代表及歐盟執委會經過數周談判後,同意到2030年新款小客車平均排碳量須比2021年少37.5%,新款廂型車須壓低31%。

歐盟談判代表也同意過渡時期目標,到2025年排碳量減少15%,與歐盟成員國及執委會最初建議一致,比兩個月前歐洲議會建議的20%低。談判代表也支持執委會提出的生產環保車額外獎勵措施。這項協議仍須歐盟各國政府與歐洲議會全體會議批准。

布魯塞爾17日達成的是一種妥協方案,10月初歐洲議會原本要求到2030年平均排碳量壓低40%,但歐盟各國政府同月稍後則建議排碳量減少35%。

歐洲運輸與環境組織潔淨車輛部門主任阿契爾表示:「歐洲在生產零排放車競賽中更上層樓,新法代表到2030年大約會有三分之一新車是電動車或氫氣車;這是一種進步,但在達成氣候目標方面腳步仍不夠快。」

歐盟最大汽車生產國德國主張排碳量減少30%,德國與少數中東歐國家希望減輕汽車產業負擔,也擔憂法令太嚴可能造成消費者買不起車。汽車產業警告,減排目標將導致汽車產業就業機會與消費者選擇面臨風險。

但法國、西國、瑞典站在德國的對立面,認為更嚴格的法令將有助於維持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歐盟每年汽車銷量約1,500萬輛,汽車占歐盟排碳量的比率超過十分之一。

 

 

 

10.【COP24十二】台灣危不危險?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帶你看各國風險處境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20 11:14

轉載自公民新聞

 

「2019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最新報告指出,1998年至2017年之間,共發生了超過1萬1千多次極端天氣事件,造成超過52萬6千人死亡,帶來的經濟損失約為3.47萬億美元。

2017年受天候影響最大的國家分別是是波多黎各、斯里蘭卡和多明尼加。在1998年至2017年間,則以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和緬甸排名最高。

 

哪些國家在極端天氣事件中受苦?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CRI)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於2012年創立。此一指數是根據慕尼黑再保公司所提供的全球數據,分析各國各年度因極端天氣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經濟損失,並據此進行全球排名,用以顯示各國在氣候變遷之下的危險程度與概況。德國看守協會在COP24發布會議中所公布的是2019年度報告,其中分析的數據更新至2017年。

報告證實了先前對於氣候風險指數的分析結果:低度開發國家受到天候的影響通常高於已開發國家。關於未來氣候的變遷,此項指數可供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繁且受影響越加嚴重的脆弱地區,當成一項紅色警示。2017年大西洋颶風季節也證明,高收入國家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氣候所帶來的影響。因此,該指數也意在提醒各國應盡快研擬氣候調適政策,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預防措施。

時間拉長來看,報告顯示1998年至2017年間,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和緬甸各地都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總計52萬6千人直接死於1萬1千多次的極端天氣事件,造成3.47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暴風(storms)及其直接影響的災害(諸如強降雨、洪水、土石流等),是造成2017年災害損失的主因。

在2017年受影響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其中8個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4個受到熱帶氣旋的襲擊(tropical cyclone)而導致重大災損。最近的科學發現,氣候變遷與2017年颶風的極端降雨量之間存在明顯相關,且隨著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十分之一度,嚴重熱帶氣旋的數量將會增加。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 帶你了解台灣危不危險

透過通訊採訪,中華經濟研究院劉哲良博士於COP24氣候大會期間表示,台灣在去年(2017年報告、主要分析2016年的結果)的報告中,曾因為高居全球第7名而受到矚目。主要是由於2016年1月曾出現罕見的低溫,部分平地下雪,以及夏季又連續受到6次颱風的侵襲(包含造成嚴重災情的莫蘭蒂和梅姬颱風),而使得該次的氣候風險指數十分顯眼。

然而,依據此次發表的報告,台灣2017年排名降至全球第90名,1998年至2017年間的全球平均排名則為第42名。當年度極端氣候事件造成三人死亡、經濟損失佔GDP的0 .0019%。劉哲良認為,若僅單就經濟損失來看,2017年台灣因極端氣候事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約為2.28億美元(經過購買力平價處理);但同時死亡人數占人口比例較低,因此最後排名並不高。

「值得一談的是,受到災損最嚴重的前十名多半是臨海國家,這類型國家受到氣候風險較高。台灣也屬海島型國家,先天高風險;但以今年公布的指數以及1998-2017的平均指數來看,我們損失有控制住,表示我們在風險調適部分做的不錯。加上未來若把保險管理的方式納入考量,事實上我們的實際損失可以降得更低。」

 

全球氣候調適成本將大增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 CRI報告指出,全世界的人們都必須面對氣候變遷的現實,在世界許多地方顯示著極端天氣波動性的增加。2016年,聯合國環境署調適差距報告(Adaptation Gap Report 2016)警告,到2030年或2050年,全球氣候調適成本的增加,將可能會遠高於目前的預期。「……到2030年,(氣候調適成本)將會比目前的全球估計值高出兩到三倍,到2050年可能會增加四到五倍」。且這些數字尚不包含因剩餘風險或不可避免的損失而產生的成本。

德國看守協會提出,卡托維茲的氣候高峰會應將關鍵的訊息納入《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包括全球調適目標和溝通指南。此外,德國看守協會認為COP24必須付諸更大的努力,妥善處理損失和損害──這似乎是一個貫穿在各個談判流程中的跨領域關鍵,在最終談判文件中被遺漏的風險也很大。未來與氣候有關的損失和損害的風險太過慘重,不能僅僅作為氣候協商的談判籌碼。

 

 

 

11.格拉斯哥 化腐朽為神奇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23 5:50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蘇格蘭第一大城格拉斯哥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宣示要成為蘇格蘭第一個循環城市,大幅降低廢棄物,並善加再利用。格拉斯哥預定明年公布蘇格蘭第一個循環經濟路徑圖,首要目標是全市15%家戶以再生能源供電,同時減少食物、塑膠廢棄物。

 

食物減廢共享 暖弱勢的胃

11月初,空中飄著細雨,格拉斯哥郊區一棟大樓角落裡設置社區廚房,由FareShare慈善組織定期把各大超市連鎖店送來的即期蔬果、生鮮或熟食,經由熱心志工烹煮為香噴噴的食物,有義大利麵、炸薯條,餐後還有熱咖啡,以及香蕉、草莓等水果,讓無家可歸或弱勢族群在寒冬中獲得溫暖,同時也減少食物浪費。

格拉斯哥市區有一家標榜公平交易的有機蔬果雜貨店(Locavore Grocery),推廣買在地、吃在地,建立永續食物體系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的社會企業。走進這家雜貨店,從蔬果、麵包到食用油、清潔劑等都是天然有機,消費者自備空玻璃瓶來裝鮮奶,以空罐子來買花生,自備袋子來買堅果或香料。消費者自己DIY,最後到櫃台結帳,非常有效率。

 

消費者帶動 勵行垃圾減量

消費行為可以產生很大影響力。有機蔬果雜貨店服務人員表示,「消費者主動拿空瓶罐來採購食物,以行動支持包裝減量,可以減少大量塑膠廢棄物,這對垃圾減量有很大幫助。我們希望這樣的行動可以逐漸擴大到整個城市。」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城市專案負責人施奈吉爾(Miranda Schnitger)指出,「人口不斷集中到城市,預估2050年全球城市將消耗75%的資源,產生逾50%的垃圾,排放80%的溫室氣體。城市可做為落實循環經濟的基地。」

循環經濟為城市帶來新戰略。格拉斯哥積極推動循環經濟過程中,格拉斯哥商會扮演推動企業與政府各部門相互合作的重要橋梁。格拉斯哥商會總監孟可瑞(Alison McRae)指出,「城市必須擁抱循環經濟以提升競爭力,因為循環經濟帶動各種創新與機會。」

在格拉斯哥商會、蘇格蘭零廢棄組織(ZWS)、格拉斯哥市議會的合作下,2017年11月發起「循環格拉斯哥」倡議,提出格拉斯哥發展循環經濟的願景與行動方案,首先盤點各項資源,分析各產業競爭優勢,找出潛在發展利基,做為企業遵循與參考的報告。

 

拚15%家戶 再生能源供電

《循環格拉斯哥》盤點城市最重要的產業部門,包括教育、製造和健康醫療等,這3大產業部門提供超過117,500個工作機會,產值超過全市經濟產值1/4。

孟可瑞表示,在循環城市掃瞄過程中,製造業列為優先,並選擇其中的食物與飲料業做為重點推動項目,主要因為這個部門是格拉斯哥的強項,而且可以帶給消費者強烈的訊息。

「格拉斯哥循環經濟路徑圖」主要包括循環建築、食物、紡織、能源、塑膠等領域;在循環建築方面將建立一個適合發展循環建築的環境;在食物方面主要避免食物浪費;在紡織方面,積極與大學相關研系所合作開發循環設計,紡織品採購納入循環經濟原則。在能源方面,在預定2030年之前,再生能源供應格拉斯哥城市15%家戶用電。

顧問公司Accenture 推估,全球循環經濟商機高達4.5兆美元,目前循環比率僅9%,顯示循環商機無窮,有待開發。

城市由於人口密集,對於住宅、交通、食物與飲用水等需求也增加,循環經濟將資源做最有效率與最長久運用的是城市朝向永續發展的最佳策略,同時,標榜資源共享的循環經濟也讓城市變得更公平、更有溫情。

 

 

 

12.全球/產量可期相對乾淨 天然氣將成第二大能源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23

轉載自奇摩新聞

 

最近的國際議題,除了政治經貿外,能源也是焦點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今年最新報告,天然氣可能在12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與石油和燃煤相比,天然氣相對乾淨,包括中國在內,許多國家從政策端著手,提升天然氣的使用比例,推升了對天然氣的需求。而美國因開採頁岩天然氣有成,也躋身液化天然氣市場的主要賣家,一起來了解。

 

氣候峰會鬧哄哄 美國重申化石燃料重要性

在波蘭登場的氣候峰會鬧烘烘,對控制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拿不出辦法,美國代表還公開表示,化石燃料對全球能源產業至關重要,保護環境的字句一吐出,現場立即響起充滿諷刺意味的笑聲,還有人站起來高呼口號示威,攝氏1.5度在溫度計上只是小小一格,但要把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1.5度內,真的非常不容易。

尤其是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四年來首度增加,比2016年一下子多了7億噸,全球暖化不但是個事實,更已在世界各個角落造成影響。北極冰層快速融化、北極熊變瘦、孟加拉小島被淹沒等氣候變遷結果,都常出現在媒體報導中。

比較少聽到的中美洲狀況也很慘,我們在中美洲的邦交國宏都拉斯,近年也因氣候變遷而飽受乾旱之苦,雨下得比以前少,民眾辛苦半天,賴以維生的玉米幾乎沒有收成。中美洲有兩百萬人面臨飢荒,在前往美國的非法移民大軍中,很多其實是所謂的氣候難民,挽救全球暖化不外乎降低碳排放量,主流的化石燃料中,天然氣近來成了能源界新寵兒。

 

天然氣污染低於石油、煤炭 為減碳首選能源

天然氣屬於較清潔的低碳能源,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遠低於煤炭及石油,因此多使用天然氣以取代煤炭、石油,已成為先進國家因應二氧化碳減量可行方案之一。

根據國際能源署2018年的天然氣市場報告,天然氣可望在2030年擠下煤炭,成為僅次於石油的世界第二大能源。在未來的趨勢方面,中國將在2019年為世界最大天然氣進口國, 事實上,北京政府為改善空污,大量採用天然氣,2017年天然氣進口量激增17%,創下新高,也帶動全球天然氣市場,2017年到2023年間,全球天然氣的增長37%來自中國,需求增加的主要動力則來自工業和電力。

就天然氣蘊藏量來說,全球前五大分別是俄羅斯、伊朗、卡達、美國、委內瑞拉,至於出口天然氣的全球前五大分別是俄羅斯、卡達、挪威、加拿大、荷蘭,美國排名第六,但卻在全球天然氣市場來勢洶洶。國際能源組織在報告中也提到,2018年美國不但成為全球天然氣供應的最大增量來源,同是還是液化天然氣市場的領軍者,2018到2023年間,液化天然氣出口將增加1400億立方公尺,將全球產能提高約30%,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

 

我多方採購天然氣 拚燃氣電廠全面取代火力發電

台灣發電向來以燃煤火力發電為主,2015年起天然氣發電量超過火力發電,而且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台灣的發電量中30.1%來自天然氣。過去,台灣天然氣進口由印尼跟馬來西亞,分佔一、二名,2011年之後,卡達成為最主要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

2018年八月,中油與總部位在德州的美國液化天然氣最大出口商切尼爾能源公司,簽定為期25年的買賣契約,將從2021年起開始進口。這讓台灣得以擴大能源採購的全球佈局,除自卡達及澳洲進口外,還能從北美採購,增加天然氣進口來源多元化。

 

 

 

13.政府攜手產業減碳 成果亮眼

新聞刊登時間︰2018/12/4 05:50

轉載自奇摩新聞

 

「企業推動綠色環保可以建立形象,更能貢獻社會、創造綠色價值!」將政府和產業界攜手減碳的成果向業界做完整的呈現,經濟部工業局上周五(30日)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公開舉辦一場「2018產業溫室氣體減量成果發表暨綠色技術與工程實務研討會」,吸引超過500人到場參加,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絡。工業局長呂正華為此次活動揭開序幕,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受邀致詞,13家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績優廠商接受頒獎,表揚獲獎企業在溫室氣體減量的努力與貢獻。

為協助產業因應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趨勢,工業局自2005年起推動「產業溫室氣體減量」、「節能減碳技術輔導」、「區域能資源整合」、「綠色工廠、碳足跡」及「能源管理系統建制」等多項措施(見表一),帶領產業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費用及碳排放,各項措施推動以來,總計減少1,334萬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台北市1.5年總用電的排放量,製造業從2005年每排1公斤碳可賺25元,到2016年排碳獲利已達39元,生產力提升1.6倍,為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創造雙贏局面。

今年有13家廠商獲頒溫室氣體減量績優榮銜(見表二),豐興鋼鐵公司榮登年度最佳傑出獎的廠商;中國鋼鐵公司摘下減量實績模範獎: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十四B廠獲頒減量占比模範獎;南亞塑膠工業公司工三廠獲選減量管理優良獎;其餘績優廠商還有:台灣化學纖維公司海豐廠芳香烴三廠、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小港廠、台塑石化公司麥寮三廠烯烴二廠、遠東新世紀公司湖口紡織廠、力鵬企業公司楊梅廠、台灣必成公司、台灣玻璃工業公司桃園廠、日月光半導體製造公司K7廠及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十二廠。

工業局除了安排隆重的頒獎,讓受獎廠商得獎實至名歸,會中也安排綠色技術與工程實務研討會,邀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彭裕民,分別就「企業邁向綠色經濟與氣候行動之機會」及「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趨勢與契機」2個熱門的產業議題進行專題演講,精采演講內容幫助現場出席的各產業界代表對企業永續、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有更深的認識。

讓獲獎廠商的節能減碳的成果和業界共享,工業局現場設置「製造業氣候變遷調適推動」展示區,展出歷年推動節能減碳、綠色技術相關計畫輔導成果。當天下午也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能源管理」、「循環經濟與綠色創新」、「產品綠色效益」及「綠色技術與工程」等主題,由20家廠商進行經驗分享,發表34篇論文研討,加速提升我國節能減碳及綠色技術的能量與水準。

工業局長呂正華感謝感謝工業總會、各產業公協會及業界先進,長期為產業溫室氣體減量及綠色競爭力提升作出貢獻。呂正華指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經濟和環保兩者間相互衝突,經過多年來政府的宣導,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知到,推動綠色環保不但可以符合法規、樹立形象,更可貢獻社會、創造綠色價值。

呂正華強調,近年來氣候變遷在全球帶來災害,國內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繁,帶來的衝擊包含複合性災害、水資源匱乏、維生基礎設施破壞等傷害,溫室氣體減量成為各國關注的議題,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議題已刻不容緩。

「是挑戰,也是契機!」面對全對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衝擊,工業局除了協助產業更積極節能、開發減碳空間之外,更期待著產業藉由「循環經濟」與「氣候變遷調適」為本身企業提升綠色競爭力,開創新商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