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因應氣候非旱即澇,東南亞提升農業韌性可給臺灣哪些參考?

2018/6/30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21

轉載自農傳媒

 

今年上半年臺灣陸續受到寒流、暖冬與乾旱影響,對農產品產銷調節造成極大壓力。及至本(6)月受滯留鋒面引進豪雨影響,又造成農業災情。截至6月21日17時止,農業產物估計損失已經接近七千萬元。

不只臺灣,鄰近的東南亞近年也飽受聖嬰現象缺水所苦,前年菲律賓農損高達相當97.5億臺幣。氣候變遷越趨激烈,農業影響首當其衝,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已成全球共同課題。

世界銀行針對東南亞5個國家,提出面對週期性發生的聖嬰現象,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的諮詢與分析計畫;臺灣農政單位和教授學者也提出多項建言和對策,期望農業面對天災時能有更好的調適能力。

 

早期預警,調整農作物種植區

東南亞區域是全球受聖嬰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其中最易受害的產業當屬農業。以2015~16年為例,聖嬰現象引起的極端氣候事件造成仰賴農業為經濟主力的東亞國家鉅額損失,例如越南境內45萬公頃的農田遭逢旱災所苦;菲律賓農損範圍更達55.6萬公頃,損失約97.5億台幣。

除了農產損失外,聖嬰現象後續引發的缺水危機、氣候相關疾病與糧食短缺等問題亦是人口健康的隱憂,特別是幼童與婦女此族群。

有鑒於此,隸屬於世界銀行的農業全球參與部門(World Bank’s Agriculture Global Practice)針對東南亞5個國家──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菲律賓,提出面對週期性發生的聖嬰現象,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的諮詢與分析計畫。

提升農業韌性,也就是調適作物抵抗逆境的能力,以越南為例,越南每年90%的出口稻米種植在湄公河三角洲(the Mekong River Delta)區域,2016年聖嬰現象造成三角洲區域的鉅額農損。

為避免週期性的聖嬰現象再次造成經濟與社會的損失,越南政府在世界銀行與國際組織協助下,集結當地政府與農人的種植觀點,研發農業智慧與調適計畫(Climate-Smart and Adaptation Plans, CS MAP),希望能提供天災來臨前的早期預警,提早調整農作物種植區域與種類。

 

科學資料與氣候風險缺一不可

CS MAP計畫執行的脈絡主要有四步驟。首先,運用科學資料與現地知識界定氣候相關的風險,例如從當地的氣候站獲取微氣候資料,從當地農夫口中收集該區天氣特性。

其次,依收集的資料判斷潛在受害區域與風險等級;第三,研商調適與因應天災的農業措施;最後,發展稻米區域整合調適計畫,以面對週期性循環的聖嬰現象。

舉例來說,CS MAP其中一項子計畫為發展「網路地理資訊系統平台(Web-bas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WebGIS)」,設定不同情境產生不同的「作物風險圖層」,例如稻米生產曲線監測、氣候風險警示與稻米不同生長階段的害蟲與疾病監測。以週為單位,農夫可依據WebGIS提供的週報告,了解農地內作物的生長狀況,微調下一週的施作方式。

這項計畫的研究作物以稻米為主,因為稻米是越南出口量最大的作物,也是湄公河三角洲種植範圍最廣泛的。若能建立可評估與提前預警的作物受災地圖,可複製此案例到水產養殖、畜牧業與其他蔬果類作物,同時也可提供鄰近同為稻米出口大國的國家作為參考。

 

參與式防災,合作提升農業韌性

目光回到臺灣,近幾年臺灣旱澇極端,去年秋冬至今年5月降雨量少,使一期稻作面臨停灌危機,今年6月好不容易盼來首波梅雨鋒面,卻伴隨西南氣流,在屏東山區降下單日超過200毫米的雨量,造成嚴重災情。

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認為,與其說要找出極端氣候解決辦法,不如說該如何調適,也就是發展韌性農業。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投入經費和科技研發、蒐集資料。盧虎生舉例,孟加拉是重要稻米產地,但容易因為淹水歉收,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早已著手研發「耐淹水稻」,試驗讓水淹過稻子10公分,淹水達一週,已成為農業界分子生物技術領域的典範。

由於臺灣地形、氣候多變,為了讓天氣預報更精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打算增設農業氣象站,因地制宜,提供中央氣象局更完整的農業氣象資料,目前已與氣象局完成100個農業專屬氣象站,預計2019年底達到130個測站。

此外,長期研究農業氣象資訊的農試所農業工程組研究員姚銘輝表示,未來臺灣會朝向「參與式」防災,與產銷班合作建立氣象站,由農糧署補助7成,產銷班只要再付出10萬元左右,這些農業資料交給氣象局分析後,可量身定做該產銷班的精緻化預報,未來可結合手機APP,讓農民自己設定作物警示提醒。

盧虎生認為,臺灣對於如何調適旱、澇的農業研究仍太少,例如研究耐熱稻米時,應有加熱設備,逐步觀察稻子表現;發展標準模組化的養殖池,試驗魚在冷熱環境下的表現。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工程,刻不容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