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亞洲國家日益仰賴燃煤電廠,減排遙遙無期

2018/8/31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8/08/03 16:03

轉載自科技新報

 

地球正在冒煙,而且這種曾經被認為是怪異的災難,現在已經司空見慣。專家認為,隨著氣候變化影響愈來愈明顯,人類將愈來愈仰賴煤炭發電,且新能源發展速度將遠遠不及用電需求,未來應付氣候的挑戰也愈來愈艱鉅。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指出,2015 年世界各國在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誓言要努力將氣溫升高幅度抑制在 2 度之內,但這幾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有增不減,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也是如此。2017 年出現 4 年來首次煤炭需求上升現象,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補貼逐漸減少,投資停滯不前,核電又不受歡迎。

當然新能源不是毫無進展,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和其他低碳技術更加便宜和高效,使用量大增。2017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數量超過 100 萬台。在一些陽光充足的地方,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可以低於煤炭。且公眾關注度也正在上升。

樂觀主義者認為擺脫煤炭的願景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經濟學人認為,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能源需求飆升,特別是在發展中的亞洲。2006~2016 年十年間,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蓬勃發展,能源消耗增加 40%。煤炭使用每年以 3.1% 的速度成長,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燒煤炭時低 50% 的天然氣使用量增加 5.2%,石油的使用量增加 2.9%。化石燃料比太陽能與風能更容易與今天的電網接軌。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和政治惰性。報導認為,一個國家消耗的化石燃料越多,就越難擺脫它們,遊說團體與支持者將擁護燃煤在能源計畫的比重,可能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改變觀念。如 1882 年英國啟動首座燃煤發電廠,一直到 2017 年英國才迎來第一個無煤日,今年連續 3 天沒有燃煤發電。許多貧窮國家經濟發展仰賴煤炭,如燃煤發電佔印度發電比重 80%。

另外還有技術上的挑戰。鋼鐵、水泥、農業、運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活動占全球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他們比發電廠更難轉向減碳排的生產方式,並受到既得工業利益的保護。即使中國賣出 100 多萬輛電動車,但這些電動車仰賴的電力三分之二來自煤炭,因此計算供應鏈的話,電動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比一些燃油效率高的汽油車更多。

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政治家一方面需要提出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必須確保弱勢國家能同步發展經濟,也許全球暖化將激起世界各國的集體意志,但可悲的是,全球暖化速度已經採不了煞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