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星期透視/八八風災十周年:氣候變遷與性別正義

2019/8/31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9/08/11 00:32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今年是八八風災十周年,再度提醒我們,要有一顆體諒關懷的心,從中學習看見、解決問題,和面對未來不可測風險,才是真正功課。

十年過去,但和災民同踩在泥濘裡一步一腳印重建家園,至今難忘。回想當年,最難忘婦女與兒童的驚恐臉龐。天災讓許多人失去生命、家人和希望,但也在絕望中看到人性溫暖,我想,這始終是台灣人善良敦厚的地方。

八八風災讓我們省思,不僅是敬畏大自然反撲;漫長重建期間,如何讓受災婦孺,有安身立命之處,是物質重建外的另一道難題。

根據聯合國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國家對於因天災人禍的流離失所者,應依情況予以保護和援助,並考慮到特殊需要。《巴黎協議》亦提到,在制定和行動處理氣候變遷問題時,應當尊重、促進和考慮各自對人權的義務、健康權、兒童權利、處境脆弱者權利,及性別平等、婦女賦權和代間公平。

婦孺為何在災難事變中,需要被特別保護和救助?女性的經濟賦權和社會、政治賦權能力始終不足,從女性勞參率、薪資比男性低,及參與社會基層組織決策不足三分之一的統計可得知,加以女性被賦予家庭照顧責任,以致遭遇災變、經濟頓失所依時生存能力不足,面對生命風險自然增加。

透過培力就業計畫,幫助災區婦女經濟自立,是災區首要工作,也成了往後災難的就業應變方式。

第一時間推出「八八臨工專案」,暫時安住受災者的心思及生活,因應災民需求開辦不同的職業訓練專班,從原鄉布包編織、到登上國際舞台原民工藝品的「嫄」,都是政府民間協力完成的,地方資源獲得整合,生計與工藝得以延續。

當時有位原住民女青是受災者,參與原鄉就服員招考,成為助人者。也有曾接受政府協助的創業鳳凰,前往災區陪伴失依失親孩子們,讓大人們安心重建家園。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傳承。

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糧食、貧窮、醫療、教育及創傷,對於弱勢婦孺承受衝擊的脆弱程度影響更深,例如遭受暴力威脅、健康風險增加及更沉重家庭負擔等。改善婦孺在災難中脆弱處境,應回到社會治理及對話的觀點:

一、提高社區組織納入女性參與災害治理及復原決策比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提到應提高婦女、地方社區氣候變遷規劃與管理的能力。目前社區災害防救多流於參與宣導活動表面人次,但女性參與治理決策少被重視,應納為政府因應氣候變遷政策,從中央到地方都應考量性別觀點。

二、避難處所人身安全處置計畫:包含婦女保健及醫療衛生需要、參與遷徙住所安全計畫,避免遭受性騷擾或性侵害。

三、創新女性在地就業模式,強化女性經濟能力:目前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施行多年,已到了應該檢討策進的時候,重新整合在地就業資源,真正養成就業能力,並結合社區災害性別治理。

四、消除兒童貧窮及災區青少年職業培力:在參與風災重建期間,看見弱勢家庭因災難更加弱勢。如何消除兒童貧窮,強化失學失依青少年的職業培力,更是延伸的長遠議題。

風災會過去,但對婦孺的保護,並透過有效政策工具協助他們更有能力面對衝擊,是一條必須繼續走下去的道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