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觀念平台-亞洲氣候變遷 如何對全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2019/5/31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9/05/08 05:50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全球性暖化有著全球性的意涵;而在當今相互依存的世界裡,亞洲地區所發生的事情,影響幅度卻遠遠地超出了亞洲的範圍。

 

去年登陸美洲的強烈颶風佛羅倫斯、麥可,以及歐洲創新紀錄的高溫皆已成為全球頭條新聞。但是,若將視角放在亞洲各地區和企業,也在去年遭受了一連串因天氣相關的嚴重災害。

 

去年9月,超級颱風山竹在菲律賓、香港和中國大陸南部留下了肆虐的痕跡;去年初夏,日本和中國部分地區遭遇幾十年來最惡劣的天氣;席捲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季風洪水則是本世紀最嚴重的一次。隨著今年的颱風季與雨季即將來臨,全球其他國家應該要提高警覺。畢竟,亞洲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這是一個至為關鍵的地區,全球的企業在此生產、 獲取原料和進行銷售。亞洲地區的港口和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更是全球物流的關鍵連接點。

 

因此,亞洲的氣候災難可能在半個世界以外產生連鎖效應。想想2011年和2012年初,泰國洪水是如何在全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並擾亂供應鏈的運作。或者去年日本關西機場被燕子颱風淹沒而關閉了好幾天,導致製造商爭相尋找替代的貨運中心。

 

事實上,亞洲地區特別容易受到全球氣溫上升影響的部分原因在於其地理位置。許多城市和大型都市如上海、孟買、胡志明市和雅加達,皆位於地勢較低的沿海地區,因此較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風暴侵襲的影響。

 

亞洲許多地區的氣候變遷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正在加劇此一脆弱性。隨著亞洲城市的擴張和全球氣溫的上升,越來越多的房屋、機場、發電廠、倉庫和工廠將面臨極端氣候所帶來更高程度的風險。匯豐集團最近的一項評估發現,印度、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最容易受到氣候風險的衝擊。

 

因此,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成本飆升也就不足為奇了。2007年至2016年,亞太地區平均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估計為76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洲開發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一份報告顯示,此數字是十年前的兩倍多。

 

但我們仍有理由對亞洲地區在氣候變遷所作出的努力抱持希望。

 

許多國家和地區正著手提升管理能力,以防範與氣候相關的災害並減少碳排放量。科技的進步使得更多的城市規劃者、建築師和企業能夠掌握低碳發展的技術,各種促使建築物和城市更加節能的技術如交通管理、廢物處理、乾淨能源和低碳運輸等,其發展日趨成熟且商業應用也愈來愈普及。

 

儘管目前中國和印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分別位居全球最高和第三高,但這兩國都在竭力發展綠色經濟。印度計畫到2022年將產生175兆瓦的再生能源發電量;中國亦設定了降低碳排放強度的宏大目標,並已成為全球太陽能、風力發電和電動車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已宣佈了一項綠色債券發行計畫,其規模高達1,000億港元(超過127億美元),可能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主權綠色債券發行計畫。這對全球各國來說的確是個佳音。畢竟,在未來幾年內,亞洲將佔全球約六成的能源需求。因此,亞洲地區對環境所作出的努力,對於全球遏止氣溫上升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當然,鑒於當前挑戰的規模,決策者、企業、一般大眾和金融機構皆需要持續且加緊努力,以朝向低碳的世界邁進。其中一部分的挑戰在於提升企業和投資者對於保護環境舉措和社會行動重要性的認知。在匯豐委託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亞洲地區僅有23.7%的發行機構和40%的投資者制定了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策略,遠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在歐洲,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6.7%和84%。

 

政策方面,需要採取的行動包括加強(和落實)建築物條例,規範土地使用、鼓勵低碳技術投資,並促進企業為環保相關的計畫融資等。這些行動成本皆所費不貲。以海港為例,根據顧問公司Asia Research And Engagement的資料,若升級打造亞太區域的主要港口,使其足以應付本世紀末的氣候條件,將耗資高達490億美元的投資。但是,若把氣候變遷問題置之不理,或是做得太少、太晚,只會使得問題加劇,不僅在亞洲地區如此,對世界其他地區更是如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