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減紅肉食得有「營」 更為地球出力

2018/6/30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8/06/04

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港大一項研究顯示,港人平均每日食肉量已超過英國近4倍。當下社會富庶致食肉盛行,外國企業乃至政府均推崇尋找肉類替代品,保護環境及人們健康。

多地研昆蟲製食品 減碳排放

本港在肉類的消費超過不少發達國家,港大上周發布的研究發現港人前年每日消耗664克肉類,相當於兩塊10安士牛排,是英國人均消耗量的3.8倍之多。香港遍地食肉獸早已不是新聞,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本港曾在200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食肉量最高的地區。

港大表示,本港2015年的實際碳排放量為1.09億公噸,比政府估計數字高一倍,其中62%的碳排放(6,540萬噸)來自國際貿易進口貨,肉類和奶類產品又是當中主要的來源(5,750萬噸);又指市民若跟衞生署營養指引,即每日進食不多於180克肉類,可令本港碳排放量減少67%。

人類愛吃肉有其獨特生理原因,科普作家Marta Zaraska認為人類進化過程如腦容量暴增、發展語言能力及群族意識等,與捕獵密不可分。惟時下人們傾向過量食肉,破壞環境之餘更會影響健康。

本港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曾指出,每天進食30克加工肉類例如一條腸仔,已足以提高患腸癌風險一成。

「肉癮」難戒,外國嘗試以其他高蛋白物質替代,首選竟是昆蟲。南非推出的Entomilk雪糕,以所謂「蟑螂奶」的昆蟲液體製造,近日受到中外網民熱議,但聯合國糧農組織其實早在2013年已呼籲食用昆蟲,指出以同樣分量的飼料養蟋蟀,可比養牛生產多12倍蛋白質,又不會像傳統畜牧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瑞典政府為減少民眾食肉,在前年起投資27億瑞典克朗研究及鼓勵民眾食用肉類替代品包括昆蟲。為提高人們食用昆蟲的意慾,歐洲陸續有初企將昆蟲加工以改善賣相,例如芬蘭公司Fazer將蟋蟀磨成粉用以做麵包,一度大受好評而在旗下47間分店出售。

從教育入手 提醒少吃紅肉

港人除非缺乏選擇,恐怕短期內難以接受昆蟲製食品。幸而,市面上也有比昆蟲更開胃的肉類替代品,李嘉誠曾投資的Impossible Foods現時在本港推出色香味如同牛肉、但以純植物蛋白製造的漢堡扒。

長遠而言,本港或仍需加強對食肉有度意識的教育及宣傳。以荷蘭為例,當地超市在肉類標籤貼上產品碳排放量,提醒民眾少選購紅肉。中國政府前年也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民眾將肉類及乳製品的每日消費量限制在200克或以下,旨在將全國食肉量減少5成,更邀請荷里活大導演金馬倫、及影星如阿諾舒華辛力加拍廣告,呼籲民眾少吃肉。

過量吃肉所導致的健康及環境問題,已引起多國政府重視,投資風險評估機構Fairr去年更預計,各國在未來5至10年內將會針對肉類徵稅以改變人們飲食習慣。本港暫無此類政策,但食肉有度既是對地球、更是對己負責,人均食肉量冠絕全球的本港,更不應忽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