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經濟成長或減少碳排?印度等開發中國家難兼顧

2018/4/30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8/04/01  

轉載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新的報告顯示,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已超過前三年的低點,於2017年達到歷史新高。

儘管可再生能源運用上的成長比其他燃料更加快速,但對於以乾淨能源(如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投資而言,仍無法追趕上全球經濟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大量需求。這些能源的需求者反而轉向以化石燃料來補足70%的需求缺口。

國際能源署主席拜羅(Fatih Birol)在一場記者會中說道,上述的發現意味著當前遏止氣候變遷的措施「距離充足仍相去甚遠。」國際能源署也表明,即便許多國家持續推動排放量減少與高效節能政策,未來幾年內的石油需求量仍會繼續成長。

並非所有國家對於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都有相同責任。光是中國與印度就使得排放量增加40%,而英國、墨西哥和日本在排放上皆有所減少。美國則是排放量減少最多的國家,下降了0.5%,同時還伴隨著各項可再生能源的成長。

近年來,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證明了即使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經濟成長也能繼續維持,也等於駁斥了可再生能源反對者長久以來的批評。但如印度等開發中國家仍無法與之相比,即使它們已承諾要致力於投入乾淨能源的發展。

過去的分析指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需在2020年達到最高峰才有希望達成《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中至2100年氣溫上升不超過2°C (3.6°F)的目標,而最理想的目標則是將氣溫上升控制在1.5°C (2.7°F)以下。

自各國於2015年同意簽署《巴黎氣候協議》至今,能否達成協議設定的目標蒙上許多陰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已宣布退出,而其他國家也對於它們應該依協議做出的貢獻加以推遲。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執行秘書派翠莎・艾斯比諾沙(Patricia Espinosa)告訴《時代雜誌》:「如果我們單看各國放上談判桌的承諾,那我們距離1.5°C非常遙遠。但還有很多事情正在發生,比我們預期的多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