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612期

2017/12/20 13:0

1.未來領袖登COP23: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2.氣候災難16年增46%!全球暴露危險空汙人口增加
3.非洲培育抗旱超級豆 防糧荒與氣候變遷
4.日本分析 海水持續酸化恐加速全球暖化
5.二氧化碳並非廢物 CO2固化可變磚塊建材
6.特斯拉太陽能儲電計畫 進駐波多黎各兒童醫院
7.赴日談低碳城市成果 新北獲肯定
8.新北深耕低碳家園,全體市民熱情響應
9.氣候變遷劇烈 馬紹爾島民生活文化備受威脅
10.越吃越沒營養? 氣候變遷改變作物的營養品質
 

 

 

 

 

 

 

 

 

 


 

1.未來領袖登COP23: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01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除了官方談判,這次COP23也有不少針對教育面的探討,企圖讓氣候變遷的知識更深化到教育體系。不僅如此,這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出現最多兒童和青少年面孔的氣候會議,吸引鎂光燈的程度,甚至超越許多西裝筆挺的談判代表。

首先,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第二週高階會議開幕日那天,跟歐盟兩大領導人一同登台的小男孩Timoci Naulusla!他生動地描述了斐濟在2016年遭遇南半球史上最強熱帶氣旋「溫斯頓」(Winston),如何摧毀了自己的家鄉跟周遭環境,立刻讓人對身處極端氣候第一線的島國人民處境感同身受。

 

氣候教育不能等,教出適應力與韌性

隔天,輪到另一位來自美國加州、擔任「Climate Neutral Now Champion」代言人的15歲女孩Zuriel Oduwole發表演說。

「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教的天氣資訊,還是20年前極端氣候尚未發生的時候。可是以前不下雨的地區、現在降下豪雨,以前不下雪的地方、卻開始下雪了,我們是否該針對已經改變的氣候提供新教材?」

她發出質疑:「像在Vanuatu(萬那杜,位於太平洋西南方)這樣的島嶼國家,全國最高點只有海拔4.5米,很多學校都需要遷移、甚至關閉!」只會傳授舊知識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培養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的生存能力呢?

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已是舉世皆然的共識。2015年商討《巴黎協定》內容時,最快讓各國代表點頭通過的就是第12條的教育條款。今年COP23的education day(教育日),特別邀請各國教育部及環境部官員舉辦論壇,並推出《氣候變遷教育白皮書》。

的確,就效益上來說,同樣資源投入教導成人或孩童,後者不僅熱愛吸收新知識、也更具行動力。義大利環境局總幹事Francesco La Camers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某次他到就讀小二的女兒班上去分享環保作法,帶著水循環和碳循環兩張圖表去說故事,隔天電話就被同班家長打爆了,因為孩子們一回家,不但會主動將洗手槽的水關掉,還一直提醒家長抹肥皂時、記得把水關掉。

 

師資教材不可少,邀家長一同參與

教育孩子的效益如此明顯,可惜,現階段氣候教育推動腳步未如預期中順利。會員包含178國和350萬名教育工作者的跨國教育網絡Education International分析,目前只有7%的教案內容涵蓋永續議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也有類似結果,只有大約四成國家將氣候變遷納入正式教材。Education International主張,應由政府直接投入教師訓練、進一步推廣氣候教育。

除了改變教學內容,每天身處第一線的老師們也需要幫助。當天論壇即有老師提出疑問:「如何在升學和考試主導的既有制度內推動氣候教育?」引發現場與會者的共鳴。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台灣老師們的共同心聲吧!

對此,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秘書長Rita Schwarzluhr-Sutter分享,德國一開始就將學生當成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參與者和行動者,自2008年起,政府就鼓勵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針對氣候變遷做推廣教育,國內也有德國環境基金會、Sparkasse基金會協助製作教材。Rita特別強調,學校為孩子舉辦氣候教育推廣活動時,也忘了鼓勵家長一起參與,趁機爭取成年人的認同。

當天參與教育日論壇的斐濟教育部長Mereseini Vuniwaqa會後真誠地反省:「我們過去的無知,人類無法克制向大自然索求免費資源的慾望,造成今天的困境,一切都始於教育,唯有教育能改變現狀!」

 

 

 

2.氣候災難16年增46%!全球暴露危險空汙人口增加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03

轉載自早安健康

 

過去有許多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越趨嚴重,未來可能對人類造成影響,然而根據《The Lancet》日前刊登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最新發表,相關影響可能已經正在發生。

研究團隊表示,氣候變遷已經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包括健康、勞動生產率、感染性疾病傳播、暴露於空氣汙染及熱浪之中。研究中作者針對40項指標進行分析,以追蹤氣候變化的情況。

分析結果發現,在2000-2016年間與氣候相關災難的發生機率增加了46%,並有約1億2,500萬名65歲以上人口暴露於熱浪之中。而氣溫的增加除了造成勞動生產率5.3%的損失,與1950年的數據相比,升高的氣溫也增加一種登革熱病媒蚊的數量達9.4%。

除此之外,全球暴露於危險程度空氣汙染的人口比例亦出現增加。

 

 

3.非洲培育抗旱超級豆 防糧荒與氣候變遷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03 23:25

轉載自TVBS NEWS

 

隨著饑餓與氣候變遷威脅部分非洲地區,非洲大陸上有兩間豆類「基因銀行」正加緊因應,致力育成為抵禦乾旱條件而培育的「超級」豆類。

美聯社報導,烏干達人歐琵歐(Richard Opio)將沾滿塵土的手埋進粉色豆堆中,並讚嘆這些豆子對他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他們以往只能收成兩袋一般豆子,現在他們能收成6袋。

在許多人努力為非洲饑餓多發的地區供糧時,烏干達政府與農業專家極力推動這些成熟時間短、產量又高的「超級豆類」。「超級豆類」也標誌著朝下一目標邁進的一步: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透過基因改造創造出更好的「超超級豆」。

在非洲經營其中一間豆類「基因銀行」的國際熱帶農業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CIAT)表示,這些豆子以傳統方式培育而成,並可抵禦乾旱。乾旱將導致適耕農地逐漸消失,並帶來饑荒。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表示,雖然非洲大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世界的不到4%,非洲預計仍將受氣候變遷影響最深。

非洲僅有2間「基因銀行」,其中一間座落於烏干達首都康培拉(Kampala)外圍,並培育出歐琵歐現正種植的豆子,另一間基因銀行則位於非洲南部的馬拉威。

兩間銀行所儲存的豆類會被送往全非的30個夥伴國家進行進一步開發,以適應當地條件。

 

 

4.日本分析 海水持續酸化恐加速全球暖化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04 13:14

轉載自TVBS新聞

 

日本氣象廳分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溶入海水中所造成的「海水酸化」,目前正在全球快速、持續發生,對生態系統與全球暖化恐將帶來很大影響。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氣象廳公布上述研究分析結果,也將持續進行深入觀察。

氣象廳表示,海水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扮演抑制地球暖化的重要角色。

不過,海水長期吸收並累積二氧化碳,造成各地本來屬於弱鹼性的海水,已慢慢地呈現酸化。

氣象廳蒐集並分析從1990年起到去年的相關海面數據,得出海水酸化正在全球快速、持續發生。

從數據分析來看,PH值越低代表酸性越強,而全球海水的PH值持續走低,現今每10年的PH值變化是工業革命以後約250年平均值的4.5倍。

海水酸化將妨礙珊瑚及浮游生物生長,除了對生態系統造成很大影響,也降低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恐會加速全球暖化進程。

 

 

5.二氧化碳並非廢物 CO2固化可變磚塊建材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06 23:10

轉載自TVBS新聞

 

工廠排放廢棄造成汙染這已經是千夫所指,但CO2也就是二氧化碳恐怕未必真的是一無是處。環境工程教授說他們收集CO2,特別是那些從煤火或是天然氣以及製造水泥時燃料後的廢棄物,然後再升級回收製造成為建築材料。

傳統的水泥製造方式是用水把小石塊和砂石結合在一起。但水泥的製造過程最開始是碳酸鈣,然後進行加熱。在這一過程中一分子的石灰會釋放出一分子的二氧化碳,不只是水泥,其他地方釋放出更大量的二氧化碳。對此環保公司總裁肯鄝許說要進入一個稱之為「碳革命」世界,並要將二氧化碳從卡車引擎等高速馬達裡逸出前就收集起來,再將其變成好而耐用,更具價值的東西。

現在發展出一種可以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的技術,而這個技術已經成功把氣體的碳變成固體的原材料。環保公司表示可以把鹹的海水裡的鹹度濾出來,也可以把空氣裡的CO2給過濾出來,更可以過濾出氮氣,並認為這是新科技的賽局。而且已經有人用二氧化碳做出原材料,像是這個一個個的磚塊,環境工程教授說大概有10磅,並且已經通過耐撞測試。除了磚塊CO2還可以做成纖維鞋子,現在唯一的問題是製作的速度太慢。

專家則認為這可以改變經濟模式,然後讓地球的能源像是這些燃燒的大煙變成大家都能用的資源,並用來建造城市、拓寬道路系統以及建造新橋樑。環境工程教授說,發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把理論很快地實現,並且告訴自己這概念即將可以改變世界。面對環境汙染的僵局,至少科學界的努力讓前方看到一絲曙光。

 

 

6.特斯拉太陽能儲電計畫 進駐波多黎各兒童醫院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08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第一個大型太陽能儲電計畫在波多黎各啟動,當地一間兒童醫院外的停車場開始架設起太陽能板,展示太陽能微電網快速佈署,長期提供乾淨、可靠能源的能力。

特斯拉的推特指出,「聖嬰醫院(Hospital del Niño)是特斯拉諸多太陽能儲電計畫中,第一個上線的計畫。」據CBS駐波多黎各記者貝納德(David Begnaud)報導,這個計畫的發電量足以供應醫院日間用電,並在夜間儲存500千瓦小時的電力。

關於波多黎各微電網的發展,大部分媒體的焦點都放在馬斯克身上,但他只是幫助波多黎各恢復電力的眾多力量之一。

德國Sonnen電池公司表示,正在運送太陽能存儲系統至目前仍有3/4人口無電可用的波多黎各,協助反應和重建,並有與合作夥伴一起開發微電網的計畫。Sunrun和其他太陽能供應商也持續合作,供應太陽能發電設備給波多黎各。非營利組織則引進了安裝人員和捐贈物資,幫助社區復電。

能源儲存研究聯合中心主任克拉伯理(George Crabtree)說,在颶風之前,波多黎各的電網就比美國本土任何地方都需要進行現代化工程。島上的發電廠平均約44歲,大多數由主要的公用事業公司波多黎各電力局(PREPA)經營。波多黎各電力局今年申請破產,債務為90億美元。

能源經濟與財務分析研究所的坎克爾(Cathy Kunkel)表示,由於波多黎各電網幾乎得砍掉重建,反而有機會解決許多長期的能源問題,並轉而採用價格更低廉的乾淨能源。

坎克爾說,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與目前電價相當,新的分散式電網將更有利於整合分散式能源,有助提高波多黎各的再生能源比例——目前只有2%——使其更能適應未來的颶風。

私人公司興致勃勃。Sonnen和Sunrun等太陽能公司正在與當地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電池和太陽能設備。特斯拉尤其積極;9月下旬,彭博社報導特斯拉運送數以百計的家用屋頂太陽能板電池Powerwall到波多黎各。馬斯克與波多黎各首長Ricardo Rossello合作,運送巨型電池組Powerpack(相當於16台Powerwall電池),幫助醫院和市中心復電。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副主任米勒(Clark Miller)表示,電池技術可在電網重建工程到達前,提早恢復農村和偏鄉社區的電力。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是波多黎各大學國家能源與永續發展研究所的合作夥伴。

能源專家說,新的微電網可和化石燃料供電的集中式電網互補,尤其是未來再次發生像瑪麗亞這樣的颶風。落磯山研究所島嶼能源計畫主持人托伯特(Roy Torbert)說:「這些(電池)在下次颶風來臨時可提供個別的緊急用電和通訊,重建用照明和電動工具,協助清理和配水。」

在農村和城市建設微電網可能幫助波多黎各啟動新型態經濟,提供在再生能源和儲存公司的安裝和維護工作機會。

波多黎各適應力(Resilient Power Puerto Rico)聯合創始人梅耶爾(Walter Meyer)說:「我們的目標是教人們認識跟使用太陽能技術,不再依賴電網或受制於電費帳單。他們可以投資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或僱用新員工,從基層開始幫助波多黎各的經濟發展。」

Meyer和一批太陽能安裝志工在波多黎各農村中工作,幫距離電網最遠的家庭安裝再生離網電力,並指導人們太陽能技術。Meyer說,太陽能公司捐贈面板、太陽能發電機和逆變器給波多黎各適應力,電池製造商也提供免費或低於批發價格的電池。

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於集中式電網的微電網系統, 利用屋頂太陽能板等再生能源的小型電網。

 

 

7.赴日談低碳城市成果 新北獲肯定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11 14:06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推動永續低碳,新北市再獲國際肯定。京都市長門川大作邀請新北市長朱立倫於昨(10)日京都議定書簽定20周年時,赴日參加全球環境會議並發表演說,分享新北市在永續韌性城市治理及氣候調適行動上的執行經驗;朱市長特別指派環保局長劉和然率團前往京都並代表發表,新北市此次也是台灣唯一獲邀的城市,備受國際肯定。

環保局指出,京都議定書於1997年12月簽訂,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全球抗暖化的國際環保條約,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今年適逢京都議定書簽訂滿20周年,新北市雖不是簽約國城市,但憑藉著打造低碳城市的優異成績,特別獲京都市長邀請,在全球環境會議中就低碳城市設計打造議題進行發表,並向參與城市分享新北市低碳永續執行成果及交換心得。

環保局長劉和然於會中分享新北市在打造低碳城市的政策推動經驗及未來願景,獨步全台首創跨局處因應氣候變遷平台,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以全體市民的角度做政策推動,並鎖定健康及災害為調適關鍵領域,提出具體執行方案,以提升新北市整體災害防治成效,並打造健康城市。

劉和然強調,氣候變遷的影響沒有國界,台灣身為島國,更應該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具有危機意識,新北市境內地理環境多變,城鄉發展差距甚異,在提升都市韌性上有更多要考量的面向,本次能獲邀出席參與京都全球環境會議,顯示國際城市對新北市推動低碳永續政策的肯定,未來也將持續與國際間關心氣候變遷之友好城市交流學習,與國際一線城市共同為溫室氣體減量盡一分心力。

 

 

8.新北深耕低碳家園,全體市民熱情響應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11

轉載自遠見雜誌

 

氣候異常情況日益嚴峻,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是身為地球村一員的各城市所需共同承擔的責任。新北市代表臺灣作為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東亞區執行委員,且身為台灣最大的城市,不僅要做到最乾淨的城市,也要做低碳永續的城市,朝韌性、創新、包容的城市環境發展邁進。

目前新北市推動最成功的是由下而上的多元札根工作,由社區、學校、區里將低碳觀念以教育、實做、示範觀摩與分享,再搭配競賽及改造補助方式具體落實於民眾生活中,建構永續生活圈。

 

低碳永續人人有責 城市串聯國際接軌

為與國際趨勢接軌,並汲取國際經驗,新北市於2008年加入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ICLEI),積極參與國際各項與氣候變遷相關之倡議與國際活動,2015年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市長聯盟(Compact of Mayors, COM)全階段徽章核定城市。新北市2015年亦獲選為國際碳揭露專案組織(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全球十大優質城市;2016年代表臺灣獲選為ICLEI東亞區執行委員,2017年主辦「ICLEI東亞執委會議」並同時舉辦「2017年新北市氣候變遷與城市轉型國際論壇」,由朱立倫市長、ICLEI全球秘書長Gino Van Begin、與會貴賓共同簽署「2017新北市氣候宣言-城市串聯,凝聚抗暖戰力」,展現新北市與各大城市共同承擔責任的具體承諾,及對抗氣候變遷的願景目標。

 

社區屋頂自己設計,減碳854公噸

為落實建構低碳城市的願景,持續推動建物綠化,新北市自2015年起導入民眾參與式屋頂農場制度,藉由模組化套件降低社區建置門檻,由社區在閒置屋頂親自設計自己的屋頂農場,除了親自動手組裝,還可視需求加入雨水回收與再生能源等設施,建置過程中,也強化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及環保意識,互相影響發酵下,從生活中開始行為改變,成為落實低碳環保生活的重要關鍵;截至2017年共建置89處屋頂生態農場,綠化面積達6,217平方公尺,每年可減少冷氣用電約161萬5千度,減碳量約854公噸。

 

免費社區節電診斷,低碳社區年減碳1萬噸 

「新北市節電診所」自2008年開始,免費提供諮詢專線及現場節能診斷改善輔導服務,包含電力、空調、照明、水資源、再生能源、建物綠化及隔熱等節能減碳改造建議,並提出具體減碳方案、改善對策、成本效益及減碳效益分析。搭配「低碳社區改造補助」,協助社區汰換耗能的公共設備,鼓勵社區活用再生能源;並制定「低碳社區標章」鼓勵居民運用社區自身優勢與特色,打造符合低碳概念的環境。另培訓「低碳社區規劃師」,協助社區提送補助計畫及完成低碳改造等作業。截至2017年,培訓超過200名低碳社區規劃師,協助384處社區完成改造,平均節電1,900萬度/年,省水5,850度/年,減碳11,400公噸CO2e/年,其中有65處社區取得低碳社區標章。

 

環保小局長計畫,深耕學子環保意識

「環保小局長」計畫,讓新北市的小學生們從小學習管理環境,主動參與低碳永續議題,進而號召學校老師同學甚至家庭、社區落實環保,讓每一顆種子持續開枝散葉,在社會中發揮影響力。至今邁入第五屆,共計有111所學校參與,培育出489位環保小局長。

新北市也編製「環境教育補充教材」,提供國小低中高年級學生作為補充學習使用。2014年發行的「新北市環保小局長季刊」,提供國小學童結合時事及互動的環境教育教材,生活化隨手可及的環保議題,讓環境意識深植學子心中。

 

節電創意源源不絕 社區認同由下而上

當炎熱夏季來臨,家庭用電量不斷攀升,為鼓勵家庭用戶節約用電,新北市環保局推出「夏月節電中 揪團來省電」競賽,只要揪滿10戶即可報名參加,藉由一戶拉一戶揪團合作的概念,強化民眾節電意識。截至2017年,共計787團(即7,870戶)參與,總累積省電量為56萬2,388度,減碳量達296.94公噸。

此外,為讓民眾自主節電養成良好節(用)電行為,2015年透過網路行銷與獎勵方式推出新北市節電認同券計畫。2017年9月則進一步推出「節電認同券2.0 -節電量販店」活動,讓民眾汰換家中耗電量最高的冷氣及冰箱時,能優先選擇1級能效機種,確實降低居家用電。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由下而上」的參與。藉由推動「媽省里工」居家節電輔導計畫,由里長推薦里內熱心里民擔任媽省里工節電輔導員,透過在地力量深入里內家戶宣導節電,營造里內節電氛圍。輔導計畫共完成完成2,557位媽省里工培訓,讓節電意識深入社區,家家戶戶攜手節電,共創新北市美麗的綠色未來。

 

 

9.氣候變遷劇烈 馬紹爾島民生活文化備受威脅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14 17:44

轉載自台灣英文新聞

 

2016年,路透社報導一批澳洲科學家發現五座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境內的小島,因為遭海水侵蝕及淹沒而消失,所幸這些小島並無人居住。

然而,在太平洋群島中,有越來越多的島民因為海平面上升、氣候暖化、罕見氣旋,以及常年旱災等極端氣候變遷,而變成「氣候難民」。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強烈熱帶氣旋帕姆(Cyclone Pam)於2015年在太平洋群島帶來嚴重災害,其中瓦努阿圖群島(Vanuatu)有75,000人流離失所;而近年來,在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也有約兩萬人因為家鄉的氣候遽變,而舉家移民至美國。

對許多太平洋群島上的居民來說,氣候變遷已不再是環保人士時常掛在嘴邊的論述,亦或是政治人物不斷閃躲的詞彙,氣候變遷儼然已成為生活中的現實。

馬紹爾群島沃特傑環礁(Wotje Atoll)的市長夫人莉娜(Lina Kijiner-Kisino),便告訴台灣英文新聞記者,沃特傑環礁當地一些居民因為海平面上升的緣故,必須搬離原本的家,移居到內陸地區。

不過,劇烈的氣候變遷不僅反應了馬紹爾人面對大自然變化無常的韌性及適應性,更顯現了馬紹爾人的團結及互助。

莉娜說,儘管有人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搬家,但她從未聽聞有人因此流落街頭;只要有人的房子被海水淹沒,他的親朋好友勢必會伸出援手。「這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總是互相幫忙。」

在美國取得大學學歷的莉娜,談吐有致,臉上隨時掛著一抹親切的笑容。然而,當提起她的國家及同胞因為氣候變遷而遭受生命威脅,而這些威脅多半來自其他發展中大國家的污染時,莉娜仍難掩憤慨之情。

莉娜說,「就如妳所見的,我們島上根本沒有任何大工廠,我們沒有製造會導致氣候變遷的污染源。」

莉娜認為,太平洋的極端氣候是由已發展及發展中的大國家所導致,因此對於改善環境問題,他們理當做得更多。

接受訪問的當天,莉娜在馬久羅環礁(Majuro Atoll)舉辦的「一島嶼一特產」市集中,販賣由她的島上的婦女手工製作的花飾。

莉娜充滿熱情地解釋,她所販賣的花飾是用椰子樹葉編織而成,裡面包裹細鐵絲,因此可以隨個人喜好調整花飾的樣子。

不過莉娜也坦言,椰子樹的產量在馬紹爾群島已經逐年減少。她說,北部長年的乾旱,以及被淹沒的海邊都是導致椰子樹產量減少的原因。

另一位在市集裡販賣手作飾品的吉米(Jimmy Jonathan)也有同樣的憂慮,他販賣的男士領帶及女士項鍊,皆是用椰子樹及露兜樹葉編織而成。

吉米說,如果椰子樹和露兜樹消失了,很多東西也會跟著消失,因為椰子樹和露兜樹不僅是馬紹爾人的糧食來源,凡是製作器皿、服飾等,也需要用到,除此之外,「椰子樹和露兜樹更是馬紹爾群島文化的一部分。」

吉米說,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馬紹爾群島上的一切都將消失不見。

吉米所言並非駭人聽聞,根據美國中情局(CIA)的數據,馬紹爾群島的平均高度,僅有海拔兩公尺高;而在首都馬久羅環礁內,最高的地方竟是一座人工便橋,駕車經過,人工便橋隆起的高度就好像一個減速帶一般,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汪洋大海。

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使得太平洋島國的政府無不卯盡全力,呼籲全球各界要正視日漸加劇的環境問題。

而當世界各領袖們漸漸回過神來,意識到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的威脅及帶來的龐大經濟損失,而開始採取行動時,那些位處太平洋島上的居民,正用自己的生命財產與氣候抗衡,而他們的聲音卻始終鮮為人知。

 

 

10.越吃越沒營養? 氣候變遷改變作物的營養品質

新聞刊登時間︰2017/12/18 10:23

轉載自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

 

氣候是地球系統的一部分,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的影響不僅是極端氣候減少作物收成,竟連農作物的營養成分都可能打折扣。針對小麥、米、玉米…等主食作物的研究發現,農作物的生長雖需要CO2行光合作用,過多的CO2卻造成農作物的營養品質下降,進而衝擊全球數十億人的健康狀況。目前全球約有十億人每天無法獲得足夠的化學元素鋅,鋅不足容易發生早死、孩童生長遲緩,或是免疫系統不健全等狀況。若未來全球大氣的CO2濃度增加到546-584ppm(是未來暖化情境中的相對穩定狀況,約等同於IPCC AR5情境RCP 4.5的21世紀末大氣CO2濃度),鋅濃度不足的受害者將再增加上億人。CO2濃度增加也會使農作物裡的化學元素鐵下降,對目前全國貧血人口已超過20%的印度、阿爾及利亞都將造成威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