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609期

2017/10/5 0:0

1.南極海床上做暖化實驗 科學家:升溫1°C就影響生物多樣性
2.全球暖化新常態? 聯合國:天災爆增3倍
3.號稱全球首見!法2040前全面禁採石油天然氣
4.氣候變遷致寄生蟲滅絕 研究:對人類不是好消息
5.研究:氣候變遷可能導致1/3物種滅絕
6.NASA 前氣象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地球將失控
7.世紀末地球升溫1.5度 亞洲1/3冰川溶化 數億人恐斷水
8.綠能地鐵 開進智利首都
9.聯合國大會聚焦3大議題 北韓緬甸氣候變遷
10.阻地球臭氧層破洞擴大 蒙特婁議定書立功
11.氣候變遷衝擊 越南海平面瀕危機
12.2017 ICLEI東亞區執委會在新北

 

 

 

 

 

 


 

1.南極海床上做暖化實驗 科學家:升溫1°C就影響生物多樣性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07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暖化對南極海床生物的影響可能遠超乎我們想像。一份發表於《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部分南極海床生物,包括苔蘚動物和海底管蟲,升溫1°C時數量增加一倍。暖化讓這些動物更佔優勢,排擠其他物種,減少整體生物多樣性。

在貝林斯豪森海床進行長達九個月實驗的研究人員說,接下來幾十年地球將因溫室氣體排放而持續升溫,研究結果對於海洋生態是一大警訊。

英國南極調查局和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科學家阿什頓(Gail Ashton)表示,差異如此顯著,出乎他的意料,「生物多樣性流失風險令人擔憂,這表示其他地方可能有更嚴重的後果。」

南極圈零度以下的環境中,陸地上的生物相對少,但是冰層底下較不受污染、交通和漁業影響,海洋生態之豐富,潛水員和科學家認為可比珊瑚礁。

過去暖化影響研究僅針對單一物種,最新研究則探討一群生物。

科學家在海床上放置12個相同的15平方公分加熱板。其中四個加熱1°C、四個加熱2°C,四個不加熱,擔任控制組。

科學家觀察加溫1°C環境下,六個空間分布上具有優勢的物種,發現所有物種成長率都增加甚至倍增。兩三個月後,兩種最優勢種體型已經明顯大了許多。「Fenestrulina rugula」兩個月內分布範圍增加超過1倍。此外海洋管蟲「Romanchella perrieri」的體型也比控制組平均大70%。

而在2°C環境,四塊加熱板上各物種成長速度不同,顯示較高的變異性。其中兩塊板子的成長速度接近加溫1°C環境,另外兩塊板子則成長較緩慢,接近或低於控制組。科學家對這個現象不感意外,認為這是耐熱曲線非線性的特性所致。

Ashton表示,需要進一步的長期研究深入探討,但是整體趨勢很明顯。「改變幅度超乎預期而且相當可靠,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最佳的資料。」

 

2.全球暖化新常態? 聯合國:天災爆增3倍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07 07:53

轉載自華視新聞

 

天災變多將越來越有感?

聯合國秘書長5日表示,全球氣候近年「急劇惡化」,自1970年以來,天災數量增加約3倍。而自1995年以來,美國是天災最多的國家,其次是中國大陸和印度。

今年到目前為止,已有2087人不幸死於天災,另外,光去年因天災流離失所的民眾多達2420萬人,加上近日美國颶風帶來的水災、南亞等地發生的風暴和洪水水災,喪生及無家可歸的人數恐怕倍增。

科學家提醒每個天災事件,不一定全部都和氣候變遷有關,但也補充說明「科學家們很清楚,極端氣候衍生的天災,將成為這個暖化地球的新常態,國際都必須高度重視、研擬應對氣候變遷。」而努力包括「我們將全面致力於巴黎氣候協定,希望所有國家了解,這麼做不但是正確,也是明智的。因為綠色經濟將成為未來經濟。」

 

3.號稱全球首見!法2040前全面禁採石油天然氣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07 20:10

轉載自自由時報

 

法國政府計畫於2040前在法國及海外領土全面禁止生產與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希望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以及對抗全球暖化,並宣稱這項禁令為全球首見。不過有媒體指稱,法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本來就靠進口,本土生產僅占1%。

據《彭博新聞社》報導,法國內閣會議於昨(6)日提出草案,指法國政府將於2040終止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這一計畫將使法國政府能夠順理成章的拒絕已被提出的40多個探勘要求。

法國政府聲稱此項禁令為全球首例,他們希望能讓法國擺脫化石能源並履行法國在「巴黎氣候協議」中做出的承諾。除了禁採石油天然氣外,法國也將於2040年停止汽柴油車,並且逐步上調化石燃料稅率、關閉煤炭發電廠以及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資。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法國環保部長尼古拉斯霍特(Nicolas Hulot)表示,這項立法將使法國逐步解放,並且使投資者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能做更長遠的投資。因為石油和天然氣致使我們在地緣政治上處於依附地位。

但《華爾街見聞》指出,法國政府此一計畫大多僅具象徵意義。因為法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大多從國外進口,本土生產僅占1%。

 

4.氣候變遷致寄生蟲滅絕 研究:對人類不是好消息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08 15:22

轉載自台灣英文新聞

 

講到寄生蟲,絕對是所有人厭惡的存在,但是你知道嗎?如果全球氣候變遷消滅了大量的寄生蟲,反而會引發環境危機。

發布在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最新研究,利用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收藏的2千萬寄生蟲標本,繪製出全球的寄生蟲分佈圖,再將氣候變遷模型套用在這個寄生蟲地圖上,發現在2070年前,棲地喪生將導致全球10%的寄生蟲消失,如果再考量絕種的宿主,因此消失的寄生蟲數量將會高達三分之一。

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絛蟲、線蟲、蜱、跳蚤、蝨子等寄生蟲對人類的生活造成許多不便,不只會散播傳染病,更會造成環境品質下降和身體不適,不過這些寄生蟲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旦部分消失,其他寄生蟲就會進入這些絕種寄生蟲的棲地,替野生環境和人類帶來環境衝擊,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第七次生物大滅絕。

領導研究的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Colin Carlson指出,寄生蟲可以說是地球上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生物之一,如果人類開始控管碳排放量,寄生蟲未來仍可能減少五分之一的數量,不過反過來說,人類持續毫無節制的繼續過高碳排的生活,寄生蟲就會迎來37%消失的命運。

Carlson說,寄生蟲的處境很尷尬,就算他們很噁心,也確實替宿主造成很多健康上的問題,不過他們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生態系中80%的食物網,舉例還說,日本有種寄生蟲,會寄生在蚱蜢的身上,並控制牠們跳進水裡,變成魚類的食物,在這樣的情況下,寄生蟲就間接替水中的稀有魚類製造了食物來源。

除此之外,同一時間不同的寄生蟲在環境中互相競爭,反而會降低疾病傳播的速度,因此環境中如果某種寄生蟲絕種後,得以獨大的競爭者對環境絕對不是什麼正面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大約457種寄生蟲有關的5萬起案例,研究人員相信這樣本數具代表性,不過現階段已知的寄生蟲大約有30萬種,能登記在案分析的只是冰山一角。

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寄生蟲的管理人Anna Phillips指出,只要有活體存在,寄生蟲就會同時並存,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照這樣的氣候發展下去,2070年的寄生蟲組成,想必會跟現在很不一樣,屆時,我們又要開始適應新的環境了。

 

5.研究:氣候變遷可能導致1/3物種滅絕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10 10:31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若氣候變遷持續下去,到2070年可能將會有1/3物種面臨滅絕情況。

據《衛報》報導,美國《科學進展》雜誌近期刊登加州柏克萊大學團隊的研究,團隊繪製457種寄生蟲分布圖,再模擬未來氣候變遷的各種情境。發現由於地球環境變化,到2070年平均會有10%的寄生蟲滅絕,這可能導致倖存寄生蟲對新領域發起未知的入侵,若把寄主物種包括在內,這將使滅絕範圍達到1/3。

團隊研究者卡爾森表示,上述影響的嚴重程度取決於不同的氣候條件。如果未來在碳排放迅速減少,可能有20%的本土寄生蟲會滅絕;但如果碳排放繼續不受控制,滅絕率會增加到37%。

卡爾森指出,雖然很多人認為寄生蟲噁心,但其在生態圈中的角色不可或缺,因為大量不同寄生蟲必須相互競爭,這有助於減緩疾病傳播。若寄生蟲滅絕,出現的將是一個極不穩定的生態系統,對其他生物一定會有影響。

 

6.NASA 前氣象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地球將失控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12 13:10

轉載自Tech News科技新報

 

艾瑪颱風橫掃佛羅里達州,雖然颱風登陸美國強度已經減弱,但沿海大城邁阿密仍然遭受海水倒灌襲擊,市中心馬路變水道,儼然形成一片水世界的景象。科學家早就警告,若全球暖化趨勢持續,融冰造成海平面上升,屆時不只邁阿密,現在許多大城市都將無法居住,尤其是熱帶與亞熱帶國家會出現大批氣候難民。

NASA 前氣候研究主管 James Hansen 是第一個向政治人物與公眾警告氣候變遷風險的科學家,他預期本世紀結束前地球氣溫會增加 4~5 度,若達到預測上限,恐怕將終結人類文明。在全球暖化帶來的各式各樣氣候變遷風險之中,Hansen 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海水上漲。

Hansen 於去年發表的論文中表示,若石化燃料排放趨勢持續,未來 50~150 年內海平面會上升數公尺,聯合國旗下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預期,根據排放量多寡,海平面上升範圍介於 30 公分到 1 公尺之間。Hansen 的預測遠超過聯合國附屬組織。

英國獨立報 (The Independent) 訪問 James Hansen 表示,本世紀結束以前氣溫不至於會上升 4~5 度,因為融冰會有冷卻效果,但融冰會帶來其他災難,海平面上升將會淹沒沿海土地,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大城市都在沿海地區,由此可想見情況的嚴重性。佛羅里達州 600 萬人大遷徙就是一個氣候災難的縮影。

Hansen 認為,人類遷徙會造成經濟與社會的全面性衝擊,他認為屆時地球將出現無法控制的狀態。假設地球溫度升高 4~5 度,熱帶與亞熱帶國家都會變得無法居住。主要原因是夏天天氣實在太熱了,在亞熱帶地區的人民無法在戶外工作,但是包括農業在內,一半以上的工作都是在戶外。

全球暖化主要元兇是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據統計人類一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達 300~400 億噸,大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類需要想辦法捕捉二氧化碳,其中之一就是種樹,但是近期研究發現,我們不能只靠種樹,就能達到巴黎協議 (Paris Agreement) 的目標。研究顯示,就算在美國境內種滿樹,也只能捕捉每年排放量的 10%。

Hansen 贊成逐步調高碳稅,認為碳稅會推升石化燃料費用,驅使產業發展清潔能源與改善能源效率,最後會刺激經濟,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他認為經濟與能源結構現代化會使公眾受益,因為碳稅是累進稅機制,富人碳足跡比較大,繳的稅比窮人多,建立正面循環機制,就可以降低氣候災難發生機率,減緩衝擊程度。

 

7.世紀末地球升溫1.5度 亞洲1/3冰川溶化 數億人恐斷水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15 15:46

轉載自HiNet新聞

 

荷蘭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即使全球氣溫上升幅度能控制於攝氏 1.5 度以內,亞洲山區近 1/3 冰川在本世紀末,也可能因全球暖化而消失,嚴重影響依靠冰河取得潔淨用水的數億人。

亞洲高山由青藏高原周圍地區組成,儲有的冰量僅次南北極,為恒河、印度河等許多大河流提供水源,而喜馬拉雅山冰川為大量中國及南亞人民提供食水、灌溉及水力發電。

香港《文匯報》報導,據外電引述荷蘭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自然》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模擬全球於本世紀末升溫攝氏 1.5 度的情況下,發現亞洲高山地區近 36% 冰川會在 2100 年前流失,而誤差範圍為正負 7 個百分點。

不過,控制全球氣溫上升攝氏 1.5 度以內的目標極難達成,7 月一項研究指出機率只有 1%,而部分專家估計,按照目前趨勢,全球溫度料上升攝氏 3 度。

根據這次研究團隊的模型預測,若全球升溫達攝氏 3.5 度、4 度與 6 度,亞洲冰川的流失率則分別為 49%、51% 與 65%。

研究共比較 110 個氣候模擬情況,發現亞洲高山冰川的升溫速度,相較全球地區的平均值更快,若全球升溫攝氏 1.5 度,則意味該地區平均上升攝氏 2.1 度。

在分析覆蓋的冰川中,除中國西部的崑崙山脈外,其餘均出現融化。同時,全球暖化令暴雨和超級風暴更頻密發生,使冰川附近地區遭受更嚴重的水災。

 

8.綠能地鐵 開進智利首都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16 00:49

轉載自經濟日報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地鐵系統不僅是南美最現代化的大眾運輸系統,更即將成為第一波透過太陽能與風力取得能源的大眾運輸系統。智利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如今更已經一躍而為南美綠能領域的領頭羊。

華爾街日報報導,明年聖地牙哥地鐵將有60%的能源來自太陽能與風力,美國加州SunPower公司將在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供應地鐵42%的電力需求,發電廠發電量100 MW(megawatt,百萬瓦),採用25.4萬片太陽能板,覆蓋面積相當於370座足球場。

在這數十萬片太陽能板以北的地區,還有座剛剛興建完成的風力發電廠,將為聖地牙哥地鐵供應18%的電力需求。

在再生能源具價格競爭力的情況下,促使聖地牙哥地鐵系統願意嘗試這種新能源,聖地牙哥地鐵系統超過100站,營運總長度超過64哩。2014年能源成本飆高,當時地鐵系統從現貨市場採購電力。

地鐵系統的電費一度飆到每百萬瓦小時200美元,反觀去年智利舉辦的史上最大供電競標活動中,再生能源業者贏得幾個合約,其中一家太陽能公司的出價最低,每百萬瓦小時的電費只要29美元,這些業者將向智利北部和中部電網供電。

地鐵系統是聖地牙哥最大能源消耗者,為了控制成本,地鐵系統因此簽署了上述兩份長達15年的再生能源合約,這些合約向智利中部電網供電,而電網有連到聖地牙哥,太陽能發電計畫位於聖地牙哥以北大約370哩。

阿他加馬沙漠的環境類似火星地表,這個沙漠的太陽輻射居全球之冠,且濕度低、海拔高,因此是全球最適合發展太陽能的環境之一,在此興建太陽能發電廠比水力發電廠容易;部分人士以可能破壞生態為由反對在此推動水力發電計畫。

在阿他加馬沙漠,一些全球重量級銅礦業者早已捨棄柴油,改用太陽能發電。智利太陽能公司Solcor執行長考溫伯格說,往南走,葡萄酒釀造廠、農業公司以及水處理廠透過採用太陽能板,能源成本大減30%,醫院和文化中心的屋頂也安裝太陽能板,節省電費。

提到過去幾年智利再生能源的發展,智利能源部長雷博萊多認為這一個很大的轉變,再生能源顯然具有發展潛力。

 

9.聯合國大會聚焦3大議題 北韓緬甸氣候變遷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17 14:43

轉載自CNN中央通訊社

 

隨著北韓核威脅日益升高,緬甸穆斯林少數族裔洛興雅人大規模逃難,世界領袖18日起將齊聚聯合國,合力解決這些挑戰,從恐怖主義擴散到全球暖化問題也將列入討論。

美聯社報導,這將是美國總統川普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首次出席聯合國大會(General Assembly),焦點將落在他們身上。另有100多名國家元首與政府領袖也將到場,其中包括辛巴威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他是非洲在位最久的領袖之一,據說將有70名人員隨行。

儘管川普演說與出席的會議將受到密切矚目,北韓議題仍將成為全場最關注焦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就曾表示,北韓是「我們現今面臨最危險的威脅」。

聯合國議程上沒有商討平壤持續研發核武計畫的正式集會,但這料將成為大多數領袖的首要議題。

緊接而來的重大議題將是緬甸洛興雅(Rohingya)穆斯林的困境。古特瑞斯說,這些人是種族清洗行動下的受害者,過去3週已有近40萬人逃往孟加拉。安理會因此發表9年來對緬甸的首項聲明,譴責暴行並要求立即採取措施終止這波行動。

英國外務大臣強生(Boris Johnson)18日將就此危機召開閉門會議,伊斯蘭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與洛興雅人聯絡的團體也將於19日集會。

古特瑞斯表示,各國領袖將聚焦的第3大威脅是氣候變遷,儘管川普已宣布讓美國退出2015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馬克宏19日仍將召開會議呼籲各界積極落實。

此外,還有數項有關恐怖主義的會談也列在議程上。馬克宏18日將與馬利共和國、茅利塔尼亞、尼日共和國、布吉納法索與查德共和國等非洲5國領袖舉行會談。這些國家共同組成擁有5000軍力的強大部隊,在撒哈拉大沙漠地區對抗極端分子日益升高的威脅。

 

10.阻地球臭氧層破洞擴大 蒙特婁議定書立功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21 22:08

轉載自TVBS新聞

 

30年前,各國為了保護地球的臭氧層,簽訂一份蒙特婁議定書,這份協議被稱為史上最成功的氣候協議,因為一共多達196個國家簽訂,也制定出明確的炭排放禁令,因為目標一致且清楚,有效阻止臭氧層破洞擴大。

環保意識高漲,各國都得想辦法面對氣候暖化的衝擊,可是現在不管怎麼協談,始終成效有限,都比不上30年前簽訂的蒙特婁協定。

加拿大環境暨氣候變遷部長:「這是目前全球簽訂最成功的氣候協議,也突顯了全世界可以團結對抗氣候變遷。」

被稱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氣候協議,蒙特婁協定一共有196國簽訂,為的就是要修補臭氧層破洞,要逐步淘汰含有氟氯碳化物氣體的使用。

旁白:「造成臭氧層破洞或減少的,是由人類製造的化合物,從冰箱到滅火器中都廣為使用,其中一個主要造成破壞的氣體是氟氯碳化物,或是稱為CFCs,一旦這些分子進到臭氧層,強烈紫外線會將它們轉化為高度活躍的原子破壞了臭氧層。」

事實上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空前創舉,因為在1985年人類才發現了臭氧層有破洞。

英國南極研究團隊氣象學者:「臭氧層的發現可說是20世紀裡環境保護領域最重要的發現,當時沒有人想得到會在南極看到如此劇烈的變化。」

當時在八、九零年代大量含有氟氯碳化物的氣體進到臭氧層中釋放出破壞物質,2年後各國就決定開始行動禁用氟氯碳化物。

廣告:「如果這樣的破壞沒有停止的話,我們將會曝曬在充滿有害紫外線的環境中。」

經過多年的保護,如今臭氧層的破洞確實正在漸漸修復。

旁白:「過去14年間這種人類製造出的有害氣體濃度逐漸降低,臭氧層破洞的情況也逐漸出現輕微改善。」

但由於這種有害氣體相對穩定,可能會在臭氧層存在很多年的時間,科學家預估可能要到2050年才能看到明顯修復。

 

11.氣候變遷衝擊 越南海平面瀕危機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27 17:44

轉載自TVBS新聞

 

越南政府在南部芹苴市舉辦為期2天的「九龍江三角洲適應氣候變遷及可持續發展會議」,與會代表聚焦討論氣候變遷及發展模式調整等措施,推動可持續發展。

湄公河三角洲在越南稱為九龍江三角洲,位於越南西南部,共包括13個省市,面積達390萬公頃,占越南全國面積的12.3%,水稻產量占總量的55%。

「民智報」新聞網站今天引述專家報導,九龍江三角洲是氣候變化衝擊最大的地區之一,海平面上升引起關注。

受氣候變遷影響,九龍江三角洲自1958至2014年間,年均氣溫上升攝氏0.5度,年均雨量增加5%至20%。此外,海岸侵蝕情況日益嚴重,2005年起因海水侵入,每年面積減少300公頃。

專家預測,如果沒有因應措施,九龍江三角洲200年後恐會面臨消失的危機。

報導指出,與會代表在會中就氣候變遷危機、生活影響、水資源和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等問題交換意見。另外,會中還深入討論如何適應、管理與保護水土資源與物種的多樣性,加強投資清潔能源及推動應用科技於經濟發展。

 

12.2017 ICLEI東亞區執委會在新北

新聞刊登時間︰2017/09/29 13:57

轉載自蕃薯藤yam news

 

氣候異常情況日益嚴峻,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是身為地球村一員的各城市所需共同承擔的責任,新北市代表臺灣作為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東亞區執行委員,除爭取到「2017 ICLEI東亞區執行委員會議」的主辦權,也特別於9月29、30日兩天與ICLEI共同舉辦「2017年新北市氣候變遷與城市轉型國際論壇」,會中並邀請與會貴賓共同簽署「2017新北市氣候宣言-城市串聯,凝聚抗暖戰力」。

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新北市在巴黎協定完成正式簽署前,即已達成2016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回到2008年水準的目標,並率先提出下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期許能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降低25%、2050年則較2005年再減50%。身為全球城市的一員,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期望對推動全球永續發展帶來更多的貢獻與分享,以城市串連的力量共同承擔因應氣候變遷的責任與行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並朝永續、創新、包容的城市環境發展邁進。

環保局說,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 (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 ICLEI)是1990年由來自43個國家的200餘個地方政府共同成立,是以地方政府組織為主要成員的國際性聯盟;新北市長期以綠建築、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循環資源及永續生活環境5大主軸,持續推動減碳調適政策及行動方案,自加入ICLEI以來,即積極參與氣候變遷國際事務推動, 2016年起更代表臺灣擔任ICLEI東亞區執行委員,負責與ICLEI東亞會員城市交流因應氣候變遷發展之減緩及調適政策;同時,並順利爭取到2017 ICLEI東亞區執行委員會首度在臺灣舉辦,為臺灣在環保的國際接軌上邁入新的里程碑。

另外,在新北市政府行政大樓1樓則展示ICLEI會員城市如何邁向韌性城市的作為,體現各城市對於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所採取的因應作為,同時,也特別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綠色和平基金會及大地旅人等NGO團體,展出他們的環保理念與推動成果;此外,在臺鐵板橋車站地下一樓設置的展覽,則以新北市的環保作為與成果-節電診所、參與式屋頂農場、黃金資收站、藍海艦隊、里環境認證、最乾淨城市、不塑之客為主題,採取互動式體驗,讓市民用輕鬆的方式體驗環保。

新北市在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上的努力,除榮獲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頒發「城市轉型卓越獎」的肯定外,更是亞洲第一個取得「市長聯盟」(Compact of Mayors;COM)四階段徽章核定的城市,也獲得國際碳揭露組織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評選為2015年全球10大優質城市等殊榮。環保局強調,新北市身為ICLEI東亞區執行委員,將持續與其他ICLEI會員城市共同研析目前所推行的政策,及未來可能面臨的瓶頸與挑戰,以促進會員城市間的整體成長,強化彼此間的合作及夥伴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