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為科學進軍!全球逾600城市響應 向反科學、忽視氣候變遷的愚昧領導人嗆聲

2017/4/30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7/04/23 15:23

轉載自風傳媒

 

美國總統川普因為歧視女性,在就職隔天就讓全球上千萬女性走上街頭,向他傳達「女權就是人權」的重要理念,而川普也從未掩飾自己不信氣候變遷的愚昧立場,更大砍相關研究經費,因此在22日「世界地球日」這天,全球超過600個城市響應「為科學進軍」(March for Science)遊行活動,參與者強調「沒有替代方案」,要求川普正視氣候變遷危機。

 

川普大砍氣候、公衛研究預算 點燃科學家怒火

 

「為科學進軍」主場遊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舉行,約有15000人參與,該活動由韋恩伯格(Caroline Weinberg)、艾奎諾(Valorie Aquino)及博曼(Jonathan Berman)3名科學家發起,儘管這場遊行宗旨無關政治,但不少參與者抨擊川普提出的預算藍圖打砍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126億美元預算,其中光是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就被刪減58億美元經費。

 

遊行參與者高舉標語,上面寫著「沒有替代方案」、「沒人能凌駕同儕評閱」、「書呆子的復仇」,以及「讓科學再度偉大」,該標語是仿效川普經常掛在嘴邊的口號「讓美國再度偉大」。另外,不同過往世界地球日的傳統活動,這場遊行是全球捍衛科學在健康、安全、經濟與政治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的第一步。

 

科學家尋找管道發聲 全球響應「為科學進軍」

 

擁有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機器人學博士學位的24歲參與者泰勒(Chris Taylor)說:「讓政府知道我們在意這議題是很重要的事,他們(政府)看起來只關心經濟成長和發展新科技,都只是在迎合企業。」38歲的佛羅里達大學神經生理學研究生萊特(Joni Wright)稱:「科學真的很重要,但現在的政府卻無視氣候變遷,反對基改食品。」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前執行秘書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氣候學教授曼恩(Michael Mann)也出席參與遊行,曼恩告訴《衛報》:「政府聘任的科學家士氣消沉,因為他們遭受川普政府的抨擊......我們這樣說吧,這個活動像是能解放科學家靈魂,能夠發出怒吼。」

 

川普推文說愛地球 之後暗批科學家阻礙政府努力

 

另外,1名參與遊行的音樂製作人也指著國家廣場北邊白宮所在方向,大聲地表示:「那人(川普)就在那裡,看著我們的社會出現特定勢力試圖打壓科學,或是他們(川普團隊)拒絕相信科學,指稱是『另類事實』,這很令人沮喪。」美國其他大城也有相同遊行,其中芝加哥警方估計,芝加哥活動參與人數約40000人;洛杉磯警方則稱,至少有12000參與洛杉磯的遊行。

 

一向毫不諱言不信氣候變遷的川普,22日也推文「慶祝」世界地球日,「我們慶祝我們美麗的森林、湖泊和大地,我們堅守承諾,保存我們國家的自然之美」。不過川普隨後發表的聲明卻稱:「我的行政團隊刪除對美國勞工和企業的不必要限制,也相當留心任何行為要符合環保......我的行政團隊努力達成雙贏目標: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但卻受到嚴苛的科學批評。」

 

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

 

不過也有部分科學家擔心,「為科學進軍」遊行會變得政治化,模糊原先要表達的訴求,但同樣參與活動的知名科學家比爾.奈(Bill Nye)告訴《衛報》:「科學一直都與政治有關,但我們不想要有黨派之分......總統(川普)經常改變心意,我們想要影響能夠影響他的人,這是此活動的目的。」

 

活動籌辦人之一的霍姆希(Liz Homsey)也強調:「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努力維持非政治、無黨派立場......我們依舊努力抱持此立場,任何參與此活動的科學家都認為這場活動是支持科學,而非反對任何事物。」

 

從紐西蘭到英國 千萬人認同氣候變遷「證據」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為全球「為科學進軍」活動揭開序幕,紐西蘭綠黨聯合領袖之一的詹姆士.蕭(James Shaw)推文表態支持遊行:「我們想要什麼?以證據為基礎的科學;我們何時要這個?通過同儕評閱之後。」同儕評閱是一種學術成果審查程序,即1位學者的研究或計劃由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評鑑審核。

 

英國倫敦也有「為科學進軍」活動,35歲博士生強森(David Johnson)表示,他參與活動是因為氣候變遷被美國政府拋在一旁,而且科學家還被妖魔化;倫敦國王學院分子神經生物學教授莫里斯(Roger Morris)說:「這些遊行活動太讚了,因為社群媒體廣泛宣傳,年輕科學家自發性在全球掀起響應,敏銳地提升全球面臨的挑戰,即擁有一個文明化、永續未來的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