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年低碳社區發展簡訊

低碳社區發展簡訊_第10608期

2017/8/31 0:0

1.氣候變遷奪人命 過去30年近6萬印度農民自殺
2.關冷氣2小時…新北:不如推廣屋頂農園
3.致命的全球暖化!科學家警告:21世紀結束前,歐洲每年將被極端氣候奪走15萬人命!
4.超強熱浪襲南歐 水力電力都吃緊
5.研究:暖化改變歐洲洪患期 影響層面廣
6.平平是島國,日本這麼做,台灣呢?─以合理容積率改善都更與淹水問題
7.研究: 全球暖化導致2100年將有20億「氣候難民」
8.低碳時代來臨,企業長出綠色生命線
9.「我們看得比較遠」 德能源小鎮衝「儲能」 年產195%電力
10.德國柏林海綿城市 收集雨水永續利用
11.租屋族也能裝綠電 德新創模式讓房客、房東、投資者都獲利
12.共享汽車在中國發展加速 北京首個示範區啟動
13.北京力推電動車 新建停車位要設充電樁

 

 

 

 

 


 

1.氣候變遷奪人命 過去30年近6萬印度農民自殺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01 17:58

轉載自台灣英文新聞

 

《衛報》報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由於印度農業與農作物對氣溫變化十分敏感,只要作物生長季節期間,一天氣溫上升攝氏1度,就會導致67件農民自殺案例;只要氣溫上升攝氏5度,就會造成335件死亡案例。

總計在過去三十年來,因氣候暖化而導致約59,300件農民的自殺案例。

但若非作物生長季節的氣溫變化,似乎就對自殺率沒顯著影響,更凸顯農業與作物生長的壓力是自殺率上升的主因。

類似的研究結果還指出,每年降雨量增加1公分就會減少7%的自殺率,因此豪大雨或強降雨發生的那幾年,自殺率就低於平均。

儘管去(2016)年印度農民的自殺率下降,但部份地區仍居高不下,也對當地國會議員造成迫切壓力。在其中一個遭遇乾旱的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今(2017)年前四個月已獲報有852位農民自殺;2015年、氣候狀況為印度史上最糟的年份之一,全印度有12,602位農民自殺。

總的來說,自1995年以來,超過30萬名農民和農業相關工作者自殺身亡。

近幾個月,在德里市中心處處可以見到農民們的絕望和憂慮,在簡塔曼塔(Jantar Mantar)附近、距離國會只有幾步之遙的地方,可以看到成堆的農民屍骨,這些是其他農民們從坦米爾納杜邦(Tamil Nadu)帶到德里來的;坦米爾納杜邦最近正遭逢1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在過去幾個月造成上百位農民自殺的悲劇。

另外,除了乾旱而無法生長的作物,銀行貸款對許多農民和家庭們來說是另一更大壓力。一位示威者Rani Radhakrishnan表示,今年二月他們家因為積欠銀行8萬盧比(約台幣3萬7)貸款,她丈夫在銀行外服毒自殺。

去年印度政府規畫了13億英鎊的保險機制以補償受天災損害的作物,希望能降低農民自殺率,這項機制讓農民只須支付作物價值的1.5%做為保費,就能在作物遭到天災損害時拿回全部價值。

研究員Carleton表示,印度農民並不會因應升高的溫度而改變農業習慣,「若沒有外力介入協助農民適應暖化的氣候,我們只能眼看著一條條生命因氣候變遷而逝去。」

她補充道,真正的自殺率可能還更高,因為直到2014年,自殺在印度都還被視作犯罪行為,可能因此出現隱匿不報的情況,「但今日這件悲劇已經攤在陽光下,這不是下一個世代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就要正視且面對的議題。」

2.關冷氣2小時…新北:不如推廣屋頂農園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01 23:46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中央要求公家機關每天關冷氣2小時節電,但新北市環保局認為這只是「權宜」之計,無法解決全台用電問題,不如新北市府近年力推社區屋頂花園、農園,打造成都市之肺,低碳、降溫間接節能,還兼有防洪等「一舉多得」成效。

新北市有8000多處社區,經過約7年推廣,已經有上百處社區建置屋頂花園或農場,效果都非常棒。環保局低碳社區發展中心表示,夏天時節,社區頂樓住戶室溫明顯可降3到5度,不僅冷氣溫度不必調太低,甚至不必開,間接節電,成本又不高。

環保局表示,原先推動屋頂花園,兩年前起加入屋頂「農」園,讓市民成為都市農夫,自種自用,安心又多了項休閒活動。屋頂農園最初只有13處社區加入,打造46處屋頂生態農場,意外成為社區住戶共同活動,還拉近了彼此距離。

「除了節電,還可以保護樓層、防洪,最重要是可以解決困擾都市的熱島效應」環保局表示,下大雨時,樓頂可吸收水分或短暫保水,不會全傾洩到平地成災;又避免直接日曬,延長建築壽命為都市降溫。

除屋頂農園,環保局還暑假開辦「揪團省電」比賽,10戶1隊,目前已有近350組報名,冠軍可獲20萬元超商禮券,2到30名則有10萬到1萬元不等禮券。

環保局另提出「節電九應真經」,評估每年可省5000元電費。包括冷氣溫度調高1℃、選購環保標章1級節能家電、飲水機夜間定時睡眠、隨手關電源、傳統燈具改裝LED、衣物少用手洗、定期洗冷氣濾網、減少開關冰箱,以及走出戶外少看電視少用電。

3.致命的全球暖化!科學家警告:21世紀結束前,歐洲每年將被極端氣候奪走15萬人命!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06 8:01

轉載自風傳媒

 

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近年愈趨頻繁,熱浪、洪水、乾旱的情況在世界各地時有所聞,義大利與西班牙等11個歐洲國家政府日前均發布熱浪警示,提醒居民與遊客採取預防措施,避免高溫帶來的健康危害。專門研究環境與人類健康議題的英國權威期刊《刺胳針地球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4日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人類再不遏制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在21世紀結束前,歐洲將有3億5千萬人受極端氣候危害,每年將有逾15萬人因此死亡。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資助的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負責這項研究,該研究中心檢視歐盟28國、瑞士、挪威、冰島從1981年至2010年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的2300份預測紀錄,分析熱浪、強烈寒流、野火、乾旱、河水氾濫、海水氾濫、暴風等7種極度有害的天災,希望了解這些極端氣候未來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從1981年至2010年,每年有3千人因為極端氣候引發的災害而喪生,而聯合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遏制全球暖化,從2071年至2100年,每年將有15萬2千人死於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人數爆增逾50倍,其中將有15萬1500人是死於熱浪。

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地理系的葛倫斯坦教授(Andrew Grundstein)表示:「有鑑於2003年的歐洲熱浪與2010年的俄羅斯熱浪帶來的極大破壞,數千人喪生,大家應該認真思索這項研究。熱浪將越來越頻繁,想到就讓人害怕。」

該研究也指出,21世紀初,每年6人因為海水氾濫喪生,到了21世紀末,每年將有233人因為海水氾濫而死。此外,乾旱將讓供水減少,糧食生產將受到影響,屆時1億3800萬人的基本用水需求也會受到衝擊。

原本氣候溫和的南歐將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屆時熱浪與乾旱將侵襲這個地區,義大利、希臘、西班牙、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馬爾他(Malta)、葡萄牙、斯洛維尼亞的居民將幾乎全數受到極端氣候引發的災害影響,每年每100萬人裡會有700人因此喪生。北歐丹麥、冰島、芬蘭、挪威、瑞典屆時每3人就有1人受到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影響。

此研究主要作者、聯合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佛希里(Giovanni Forzieri)表示,人類未來面臨的災害風險有9成是氣候變遷所致,剩下1成是人口成長、移民、都市化造成的風險。聯合研究中心指出,全球暖化造成的各種災害裡,熱浪為害最大,未來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死亡約有99%是熱浪所致,科學家指出,熱浪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呼吸道疾病驟增。

佛希里說:「這項研究顯示,除非全球暖化被當成緊急事件而受到遏制,人們採取適當的適應措施,否則本世紀結束前,每年約有3億5千萬歐洲人可能受到有害的極端氣候影響。」

 

4.超強熱浪襲南歐 水力電力都吃緊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06 17:41

轉載自台灣醒報

 

超級熱浪強襲南歐,讓許多地區進入警戒!溫度飆破40度的超級熱浪已經讓南歐11國嚴重缺水,並造成多起死亡。估計這波熱浪還會維持到下週,提醒要前往南歐旅遊的旅客多加注意當地氣象資訊。氣象學者警告,氣候變遷將使熱浪威脅歐洲成為新常態。目前同樣受到熱浪肆虐的除了南歐之外,還有南非。

根據《歐洲新聞》報導,包括西班牙、義大利與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都已經發布熱浪警訊,提醒大眾要特別注意。據了解,這波熱浪除了造成多起森林大火與許多農損之外,也讓許多地區水情吃緊,紛紛啟動限水措施。連向來跟「熱」毫無瓜葛的波蘭與捷克,也有部分地區達到37度高溫。

其中,義大利目前的氣溫比往年平均高上了10度,造成該國60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在克羅埃西亞,高溫加上旅遊旺季已經讓電力需求與電價達到歷史新高。巴塞隆納等旅遊勝地則為了乾旱啟動限水措施,優先將水源供應給需要的民眾與設施使用。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深受其害的義大利人已經用「路西法」來稱呼這波熱浪。《南華早報》解釋,路西法是聖經以賽亞書裡叛變的墮落天使,被上帝永遠禁錮在地獄烈火中之後,被稱為「撒旦」。

破紀錄的高溫讓阿爾卑斯山某處的滑雪勝地產生雪崩。羅馬尼亞也有兩民農民被發現因為中暑而死於田中。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體感溫度竟飆升至55度,也讓政府呼籲民眾盡量不要外出,且要多補充水分。

旱象不解,據估計,義大利葡萄酒與橄欖油的年產量將減少15-30%,許多城市公共設施的噴泉也因為缺水而暫停運作。科學家對高溫成為新常態發出警告,他們也表示,除了南歐外,南亞在世紀末之前,可能會熱到不適合人居住。

據《衛報》報導,歐洲氣溫最高溫紀錄是雅典1977年的48度。 最近歐洲出現的高溫都超過平均溫度攝氏10至15度,2003年的破紀錄高溫曾在法國造成近1萬5000人生病及死亡。氣象科學家指出,像2003年嚴重的熱浪再發生時,最高溫預測會超過攝氏50度。地球氣候變化受到人類的影響,歐洲的熱浪將來會發生的更頻繁,時間會持續更久,情況更嚴重。

依據《CNN》報導,南非西開普省地區也因氣候變遷影響,冬天的降雨量己減少了40%。長期乾燥的氣候,已造成甚為嚴重的乾旱現象,也是南非113年以來最嚴重的。並影響了4千萬人的生活用水。專家警告,政府必須設法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缺水的問題。

 

5.研究:暖化改變歐洲洪患期 影響層面廣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11 11:21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全球暖化改變歐洲洪患時間,導致部分河流比以往提早或更晚氾濫,這種現象恐影響歐洲各地的耕種與每日生活。

法新社報導,刊載在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的這份報告是規模最大的這類歐洲研究,時間跨度長達50年,蒐羅38個國家4000多座水文觀測站的廣大珍貴資料。

研究領銜作者、維也納科技大學(Vienna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水利工程與水資源管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教授布羅蘇(GuenterBloeschl)表示:「在歐洲東北部,瑞典、芬蘭與波羅的海國家,現在洪患往往比1960、1970年代提早1個月發生。」

「當時,洪患一貫會在4月發生,但如今卻變成3月,這是因為現在每年的雪融時間受氣候暖化影響,比以往提早。」

西歐大西洋沿岸地區的冬天洪患也傾向比以往早,約提前至秋天,因為每年土壤濕度來到最大化程度的時間變得比以往早。

但同時,英國北部、愛爾蘭西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沿岸與德國北部,洪患發生時間則比20年前還要晚約兩週。

報告指稱,冬季暴風雨爆發時間也比以往晚,這個趨勢可能「與赤道和極地之間的氣壓梯度改變有關」,反映的也是一種氣候暖化現象。

 

6.平平是島國,日本這麼做,台灣呢?─以合理容積率改善都更與淹水問題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14 10:19

轉載自蘋果即時

 

台日同為島國,台灣島全長395公里、最寬144公里、最高3.952公里玉山、面積約3.59萬平方公里、依據《水保法》山坡地約75%以上面積、年雨量達2510公釐,人口0.23億,人口密度為日本2倍,水庫堰壩約258座蓄水總容量21.3億立方公尺,地質歷史在0.85億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中形成最老的中央山脈迄今還在抬升中,故整體地質相當不穩定。

日本島自北海道至九州全長約3000公里、最寬約230公里、最高3.776公里富士山、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年雨量達1700公釐、山坡地約75%上,人口1.27億人,2900座高度超過15米水庫約900座總容量近百億立方公尺,地質歷史距今約5.5至0.65億年,同時日本對山坡地與集水區開發管理均較台灣嚴謹正確,故各類地質條件約比台灣穩定。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指出,除人為災害如戰爭恐怖行為與發射導彈外,台灣是全世界天然災害(地震、颱風、洪水、乾旱等四種)最多的國家,客觀評比台灣共有三與四種複合災害比日本多,國人更應謹慎山嶺區與易淹水沿海平原區開發及人口密集區都市管理之課題。

台灣自1911年起每年均有3.46個颱風來襲,颱風與豪雨挾帶山坡地土石流與低漥處淹水之災情新聞,似乎已被放不放颱風假的口水所淹沒脫焦,再加上國人勤予健忘與放任違法之特性,早已淡忘了這自然界每年的慘痛提醒!

筆者針對都會區淹水問題,探究肇因包含甚多:雨量過大與降雨延時縮短、排洪容量不足、清淤不力、宣洩太慢、不當開發使用與入滲困難等之外,雖多位專家建議使用「海綿城市」來處理,筆者倡議還要以國土重新規劃,南北平衡與都市計畫管理之策略,在耐震耐風與防火等提升結構強度、都市紋理天際線與鄰屋日照允許下,適度提升建物容積率,搭配「減少都市建物擴散面積與整體人工鋪面的蔓延,及減少山嶺區開發行為和放任汙染集水區之開墾」等手段,把嚴重與耗費不貲的都市更新與淹水逐步解決。

去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決定將新建賓館等設施規定總建築面積與占基地面積比率「容積率」上限放寬至現行1.5倍,故最高1300%可放寬到1950%。上個月我國內政部部務會議也通過類似放寬,以目前全國最大容積率在高雄市第五種商業區840%容積率為例,在1000平方米基地可放寬達1092%,雖僅為日本一半,但倘若可落實與增加該基地的透水空地面積與綠建築等,這樣對於老舊都市區都更翻轉與減少淹水及提高入滲和改善居住品質等,應該有極正面之鼓勵。

簡言之,就是把目前建築法規的容積率專案提升,以搭配減少該基地的建蔽率,用平面轉換成立面以增加容積率,並適度增加公共設施面積以服務更多人口移入,減少不透水人工鋪面(如馬路與人行道)的不當建築,換成更多滯洪面積與透水能力強的自然綠地,來環繞老舊都會區,不僅可減輕淹水的為害,也可提升該地區都市居住防災多面向的功能。

 

7.研究: 全球暖化導致2100年將有20億「氣候難民」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14 11:11

轉載自新唐人NDTDV

 

不久前, 美國康乃爾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因全球暖化導致約有20億人無家可歸,將成為「氣候難民」。

報告指出,因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吞沒沿海地區,那裡的居民不得不離開家園,成為難民,再加上地球的人口越來越多,估到在2100年,全球人口高達110億人,按這樣計算每5人中就有1人是「氣候難民」。

專家們非常擔心未來這些「氣候難民」的歸宿。社會學教授查理斯(Charles Geisler)稱,「我們的土地越來越少,但人數卻越來越多。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快,但很少有決策者去評估『沿海氣候難民怎麼辦』」。

專家們計算得出,因農業用地和居住面積減少,到2060年,會有14億人無家可歸,到2100年則上升至20億人。

報告指出,人口增長,土地減少,沿海地區逐漸淹沒,沿海民眾遷往內陸,導致土地供不應求。查理斯認為,本世紀最嚴重的事情是:人們已花費很大的力氣和海爭地,但海洋卻在不斷地「收回」陸地占據的空間。

查理斯表示,要解決未來的氣候難民問題,現在就要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稱這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8.低碳時代來臨,企業長出綠色生命線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16

轉載自天下雜誌

 

巴黎氣候協議的上路,宣示邁向「低碳經濟」的旅程確立。即使川普宣布退出,各國領袖仍不改初衷,致力建構一個淨零碳排放系統。當全球議題聚焦在環境永續,當企業真實意識到氣候變遷下的社會責任,代表企業自主為環境負責的時代,正式來臨!

火辣辣的太陽,斤斤計較的台灣供電警戒線,台灣的能源轉型愈來愈急迫。

事實上,在2016年底歷史性的巴黎氣候協議生效後,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只比工業革命前高2℃之內,以降低極端氣候風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極端氣候調適力;以及推動綠色融資。三大目標,已經從國際協議,走入各國國境,在各個企業長出綠色生命線。

「即使川普說要退出,最快也是2020年,」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醒,「而且,他說得很明確,不排除再加入。」

2017年「天下CSR企業公民獎」100強榜單也發現,大型企業前十強在「環境永續」構面的得分超過平均總分者,就有台達電子、第一金控、聯華電子、華碩電腦、國泰金控等五強,「綠色」已成為今年上榜企業的重要基因。多位專家指出,巴黎協議宣告邁向「低碳經濟」的旅程確立。企業想要生存,不能只關注財務績效,新的競爭關鍵是「永續績效」。落實到企業日常,由於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等天然資源)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氣候暖化,「能源轉型」、「資源減用」與「碳價成本化」是企業的三大挑戰。

挑戰1 能源轉型:由上而下,一同轉綠

在今年「天下CSR企業公民獎」榜單上,蟬聯兩屆冠軍的台達電,是公認能源轉型成功的案例。

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蒲樹盛觀察,台達電不僅做到對內的績效、管理層次,對供應鏈的水資源、能源管理也很完善,「不只是做好,且一直創新。」

早在巴黎協議之前,台達電就率先自主管理。過去五年,台達電已達到減碳50%的目標。

目前台達電在全球有24棟綠建築,其中12棟是綠色廠房。

今年上半年,台達電宣布組織重組,分為「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與「基礎設施」三塊。後兩大區塊中,綠建築、綠色電梯、電動車、智慧電網都是對應市場需求的重要趨勢。

台達電發言人周志宏舉例,桃園三廠的綠色電梯安裝「能源回收系統」,當電梯負載重量愈重,回收電力愈多,破除了爬樓梯才可節能的迷思,「廠區同仁都養成默契,在下樓時盡量把電梯塞滿,以賺取更多的回收電力,」這套電梯能源回收系統,已寫進綠建築規範,主導了國內政策。

台達美洲區總部新大樓是「淨零耗能」(Net-Zero)的綠建築。太陽能發電每年可貢獻超過100萬度的綠色電力,除了自用,還相當近百戶住家的一年用電;用水則來自雨水回收系統,容量達63萬公升,滿水時可澆灌園區植被兩個月。

這些節能「實績」,都成為基礎設施事業群最好的活廣告。「減碳是不得不的趨勢,綠色產業跟生活接地氣,就是尋找未來的出路,」台達電執行長鄭平指出。

在大型企業前十強榜單中,共入榜了玉山、第一、富邦、國泰四家金控,近年來,已在金融市場提供各式綠色經濟服務,發展出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多種金融商品。

國泰、玉山金控都已簽署赤道原則;第一金控也參酌赤道原則,對貸款人提出社會責任要求,貸款人必須在環境社會面有具體落實作為,若借款戶在環境保護、企業誠信經營和社會責任等授信審核條件未達標準,將收回貸款。今年,第一銀行更成立了「綠色金融委員會」,持續朝綠色融資、綠色投資等方向前進。綠色經濟蓬勃發展,顯示金融業的CSR,不僅著墨於自家企業內部,擴及外部的商品、投資,也都得承擔社會責任。

挑戰2 資源減用:打造「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模式

巴黎氣候協議的另一個重點,是極端氣候的調適。因為即使訂出保命線,全球升溫已成必然。

「企業應學習因應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損害,並先擬定行動方針,找尋在氣候變化造成能源短缺的狀況下,可繼續生存的新科技,」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李宜樺指出另一個重點。

事實上,台灣企業早已受極端氣候影響甚深。

四年前因廢水污染事件引起社會矚目的日月光半導體,其實早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就已高度關注水的議題。

日月光高雄廠資深副總周光春回憶,當時楠梓加工區長達九天無自來水。對於需大量用水的半導體業來說,缺水將使生產線停擺,因而產生興建「中水回收廠」的計劃。所謂中水,就是回收製程用的水。目前,日月光已幾乎能做到百分百回收。從廠區收集而來的進流水,依序流入回收廠的每一層樓,進行進流水的各個淨化關卡。從pH調整池、生物沉澱池到多層過濾器,去除體積相對大的懸浮固體物。走上最高的六樓,是回收流程的最後一站,迎「耳」而來的是轟隆作響的機器運轉聲,眼前矗立著數十支放大版的濾水器。這裡利用RO逆滲透膜去除水中有機物等物質,將水質純化到製程可使用。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李育明說,日月光新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成分股,表示在環境構面已有績效。周光春表示,過濾後回收再使用,一來可節省自來水用量,二來能減少工廠放流水量,另外還能穩定放流水水質,避免造成污染。日月光的中水回收廠每天可回收9500噸再生水。兩年多來,成功產水500萬噸,相當於2000座標準游泳池的水量;總節水量達1800萬噸,等於7200座泳池水量。不只是回收中水,日月光高雄廠在2015年,首次完成大規模的碳排放量盤查,其最高等級的「範疇三」盤查,範圍包括員工通勤、商務旅行、公司採購上游廠商商品的碳排放量等。周光春笑說,高雄上班族以機車通勤居多,為了降低碳排,他改搭捷運上班。

在節水上成就斐然的,還有今年大型企業組中進步九名的遠東新世紀。遠東新採用「無水染整」,幾乎可以100%節水、並省下35%化學染料。除了水,回收材料也成為企業關鍵的議題。今年在大型企業組拿下第六名、較去年大幅進步的華碩電腦,去年成為全球首間取得「零廢棄物填埋驗證」的消費性電子廠。透過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減少清運成本,並由「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經濟,延伸至「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模式。華碩的CSR報告書指出,透過分類管理、計算公式,將研發物料、廢品、包材與員工生活垃圾,盡可能回收再利用,例如測試整修二手電子產品,延長使用時間或使其進入另一個生命週期,降低焚化或掩埋廢棄物。

挑戰3 碳價成本化:「減碳」成為企業共識

巴黎氣候協議成為國際共識後,國際間展開碳定價,正成為台灣廠商不能不面對的議題。每年由各國政府統籌,盤查出碳的排放總量,藉此規範隔年排放量。如果企業超過,就必須跟別人購買。蘋果、微軟等大廠將「減碳」列為重要目標,正為台灣供應鏈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沒有工廠的微軟,已將「碳」列為損益表上額外支付的成本。根據微軟CSR報告書,微軟從2012年實施內部碳價制度。每個國家分公司總經理,每年必須計算分公司排放的碳量,乘上公司指定價格,除了獲利上繳,還得另外上繳一筆碳費。透過強制費用,達到減碳效果。其意義,是教育企業裡所有人減碳的重要性。

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已施行,替企業訂下減碳目標。但由金管會負責的台灣碳交易市場,目前尚無細節。

黃正忠直言,全球已有40國實施碳交易,台商一定會面對這個議題。中國大陸已有九個碳交易所,今年下半,大陸全國碳交易系統即將實施,首波針對重工業,例如鋼鐵、造紙等產業。未來的碳只會愈來愈貴?黃正忠指出,法國在2014年的法定碳價為30歐元,每一年逐步調整,預計2030年將漲至100歐元。李宜樺建議,企業除了進行碳盤查工作,也應逐步建立減碳目標。大型企業更須致力於輔導供應鏈,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CSR新關鍵:不只是慈善,要回應在地需求

邁入第11年的「天下CSR企業公民獎」,同步檢驗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環境永續四大構面,加上必須連續三年獲利,是台灣指標最全面的CSR獎項。除了回應環境永續的趨勢,今年榜單也看出,愈能回應「在地需求」的企業,愈受評審青睞。

在外商企業組,首次奪冠的台灣賓士,不只關注公司的業務成長,近年更新增保育台灣原生樹種的「福爾摩沙森林」、弱勢青少年籃球週末班的項目。台灣賓士對於員工職涯發展的重視,也令人印象深刻。台灣賓士打造員工的個人發展計劃,如果意願,員工也可以請調到德國總部、區域總部去工作。目前台灣賓士的員工留任率,高達92%。

清華大學科管院兼任教授許朱勝說,現在愈來愈多企業派台灣員工到海外,這對台灣人才來說,是能成長的好事,也可以帶領台灣企業往上發展。

中堅企業組第五名的研揚科技,其子公司醫揚科技首度參賽,便獲得小巨人組第二名。創辦人莊永順與太太一起支持技職教育,累計捐款三億元給台科大。莊永順持續關注漸凍症等相關領域,在社會參與構面獲得高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吳明機說,「醫揚科技從工業電腦產業進入醫療領域,更注重對人、對社會的責任。」

黃正忠觀察,CSR(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與時俱進,已不光只是慈善,更成為「同時具備商業、創新、風險管理的策略。」他建議,每年評選有如健檢,企業能藉此了解其他企業的狀態,也可用來診斷自家公司的營運體質、落差的方向,以擬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9.「我們看得比較遠」 德能源小鎮衝「儲能」 年產195%電力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24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7月下旬,一個陰雨綿綿的夏日,電腦即時面板上顯示德國南部小鎮哈斯弗特(Haßfurt)目前電力總負載13.49MW。太陽不肯露臉,光電只發出0.6MW,但風能表現良好,加上沼氣發電,哈斯弗特不僅不需要向巴伐利亞邦買電,還將多餘的6.4MW賣回聯邦電力公司。

對於這坐落在巴伐利亞美茵(Main)河畔的美麗小鎮而言,這是常態。2016年哈斯弗特能源產量近乎是小鎮所需電力的二倍。

小鎮的綠能是否「過剩」?哈斯弗特市立公用事業公司(Stadtwerk Haßfurt)執行長策許(Norbert Zösch)回答,終點是完全不倚賴化石燃料,小鎮不僅要更多綠能,還要增加儲能,即使是晚上或是無風的日子也不靠外界供應,真正100%能源自主。

地方政府帶頭規劃  投資綠能勝過放銀行

哈斯弗特人口14,000人,2015年,小鎮電力生產的電力足以應付需求,靠的是風力、太陽能、生質能與少數汽電共生。2016年風力大量擴展,總供應約等於需求的二倍,多餘的電還可以賣出。

哈斯弗特如此成績,市府的積極佈局與市民的參與功不可沒。

以太陽能屋訂為例,屋主只要透過Google map畫出想安裝太陽能發電的位置與大小,公司就會幫忙估算屋主安裝太陽能或租給租給市府安裝太陽能的投資報酬率。這對近乎零利率的德國是不小的誘因,每年甚至可以回收9.29%。

市民投資綠能主力 市府政策助力

哈斯弗特的綠電到處可見市府與市民合作的成績。例如,在生質能的部分,81%投資來自在地農民,19%才是哈斯弗特公用事業公司擁有。

風力發電也是一樣。市民風力公司(Bürgerwindpark)25%股份是由市民能源合作社持有,縣民、或登記在縣內的公司、公法人、私法人等才能加入。另外25%由全國性的能源合作社持有。哈斯弗特公用事業公司入股12%,又將持有的股份也開放市民投資,利潤是十年期2.55%。

不怕綠電多  小鎮衝儲能  百分百靠自己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風力轉燃氣設備產生的氫氣部分注入天然氣管線,供家戶使用。哈斯弗特市立公用事業公司執行長策許說明其方式。 攝影:陳文姿

發電已經超過需求95%,但是哈斯弗特並不想停下腳步。策許指著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說,終點是完全不倚賴化石燃料,我們離目標還有距離。

小鎮的野心是百分百能源自主,也就是說,即便沒有風與太陽能,小鎮也不需靠外面輸電。8MW電網級的儲能設備已經在進行,預計年底完工。

德國電費貴,發電自用很划算。在對儲能前景一片看好中,哈斯弗特也嘗試新的風力轉燃氣(Windgas)計畫,將風力過多時的電能轉化為氫氣儲存起來。氫氣可加入瓦斯管路供市民使用,也可供啤酒廠加熱使用。

這項投資預計要15年才能回收。「一般業界要求5至10年內回收才願意投資,我們不一樣,我們看得比較遠。」策許很肯定,「未來量產後,儲能會越來越便宜」。

福島核災已遠  小鎮憂心綠能熱退場

哈斯弗特的對能源轉型的積極是政治因素,還是源自市民的力量?市長維爾那(Günther Werner)受訪時表示,福島核災後,市民很希望德國不要再仰賴核能。事實上,德國 Grafenrheinfeld核電廠離此不到30公里,市民對再生能源都很支持。

策許的煩惱則是許多市民都對屋頂太陽能表達興趣,卻缺乏行動。此外,風力發電的法規也愈來愈嚴格,巴伐利亞邦加嚴規定,如有市民反對,新設風機就必須從原本的800公尺限制退到距離民宅2公里[註]外。策許無奈的說,「不管多少人贊成,總是有人會反對。」

「福島核災已經遠了,大家逐漸忘記再生能源的重要」,策許憂心的說。他還是堅定的相信梅克爾2050 達年再生能源佔電力占比達80%的目標可以達成 (註:2014年達33%),但政府應展現堅定的政治意願,讓風場建置的程序再快一點,並早點定出廢煤時間表。

 

10.德國柏林海綿城市 收集雨水永續利用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25 15:16

轉載自TVBS新聞

 

德國首都柏林又稱為海綿城市,主要就是因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不同於一般城市建築都是水泥,他們在建築周邊種植植被能夠吸收雨水重複利用,水分蒸發時也能連帶降溫,就像大自然的天然空調。

鋼筋水泥、玻璃窗,銅牆鐵壁的高樓大廈是我們大家習以為常的城市風貌,但在德國柏林卻很不一樣,它是一座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策略員CarloBecker:「海綿城市的基本概念就是我們想保存城市的雨水,當水分蒸發時城市會因此變涼爽,對我們來說雨水就是個資源,不應該被帶走,而是應該留在城市裡。」

以自然生態環境來說,雨水會被土壤和植物吸收,大多數水分會被蒸發,但剩下的會留在土壤裡,再次蒸發冷卻環境,但城市卻破壞了這樣的系統,因為雨水無法穿越水泥,進入土壤的水分又會被下水道排出,造成熱島效應越來越悶。

彭博新聞:「而海綿城市策略就是要,保存下在陸地上的雨水,就像模仿自然水循環系統,建築的屋頂和兩側覆蓋植被,而在地下土壤部分,城市濕地和兩側設窪地啟動過濾鎖住水分,藉由模仿大自然讓城市涼爽。」

德國東柏林的魯梅斯堡區,20年來利用海綿儲水概念,整片屋頂換上植被,雨水會流進中間庭院,停車場上方土地也換上植物,ㄇ字型概念全面鎖水,再靠著植物慢慢將水分蒸發。

都市水文專家HeikoSieker:「在這一整片區域,我們沒有儲水下水道系統,所以沒有傳統的管道系統,雨水流過路面進入窪地,滲入到整片土地,在夏天這裡可以明顯感受涼意,跟其他地區相比降溫許多,因為水分蒸發的關係,你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空調。」

只不過柏林並不是個完美的海綿城市。

新聞旁白:「柏林陷入緊急狀態,德國首都嚴重泡水。」

今年夏天德國降下百年暴雨,大量雨水來不及排全淹進街道,行人拉褲管涉水而過,汽機車全都成了泡水車。

海綿城市策略員CarloBecker:「我們城市的氣候適應措施基本上都有所概念,只剩下要被實施而已,為了實行必須要有政策配合。」

氣候變遷改變全球環境,該怎麼和大自然相處,找出適合應對的方針,都是所有國家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11.租屋族也能裝綠電 德新創模式讓房客、房東、投資者都獲利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25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德國漢堡一座綠藤攀爬的白色公寓FRISE,40多名藝術家租下公寓在此創作與生活,並打成藝術工作室與展示畫廊。屋頂上裝設的32塊太陽能板,裝置容量雖僅有8.32KW,卻是租屋族也能加入再生能源的指標。

德國長期鼓勵再生能源,鄉間屋頂到處可見太陽能板,但用電多的都市反而不常見。原因就在德國房屋自有率很低,法規限制讓房東裝設意願更低。為了讓綠能之路通往廣大的租屋族,德國政府與民間正積極打破關卡,FRISE模式正是一個創造多贏獲利的一個嘗試。

租屋族想綠大不易 法規多、利潤低、意見更複雜

德國的房屋自有率約五成,在歐盟中列為最低,都市房屋自有率更低。只要房東不想裝太陽能,廣大的租屋族就難以加入綠電生產與消費行列。

房東不愛裝設太陽能原因很多,法規限制是其中之一。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Greenpeace Energy)專案執行樂夫勒(Stefan Löffler)解釋,依據德國法令,房東裝設太陽能板並將電力賣給房客,房東就變成發電業者。除了需要辦理發電業登記並與電力調度業者聯繫,還會因此失去租金免稅的資格。

除了法規限制,德國近年對綠電的保證收購價格也降得非常低,安裝屋頂太陽能不容易回本,更別提房東、房客間複雜的意願問題。

FRISE的藝術家們對於投入綠電毫不猶豫。不過,如何在法令與利益的夾縫中,尋得投資業者跟房客都能獲利,並且不損及房東權利的模式?FRISE與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展開試驗計畫。

租屋族的綠能路: 找尋房客與投資者的共贏模式

這計畫的重點是要找到各方都不賠錢、甚至能賺錢的商業模式,如此才能將經驗複製到其它租屋大樓。

首先,為了避免房東失去免稅資格,太陽能板的產權不能屬於房東。在FRISE個案中,由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向FRISE租用屋頂,成為太陽能板的所有人。

其次,要找到投資方與用戶均能獲利的模式。以FRISE的個案,向電網買綠電每度約27歐分,使用自家屋頂綠電只要22歐分,等於每度電便宜5歐分(台幣1.7元)。對投資者而言,賣電給政府每度電約6-7歐分,賣給用戶反而每度電可賺16.6歐分(台幣6元),這個價差就可以用來支付太陽能的建置成本與屋頂租金。估計約15年回本[註]。

這個模式比較特別的是,賣電給政府很難獲利,必須盡可能讓用戶使用。因此裝置容量是以用戶白天的用電量為基準去設計,而不是越多越好。所以,FRISE裝置容量僅有8.32KW。

德國立《房客電力法》去障礙  房客樂於加入綠電行列

一般而言,大樓住戶人多意見多,要達到共識並不容易。不過,住在FRISE的挪威藝術家哈根(Ole Henrik Hagen)表示,FRISE住戶大會開會時,大家一致贊同這個計畫。

多媒體創作家哈根在德國居住已經超過十年,他謙虛地說自己對太陽能技術並不了解,只知道這對環境好,對房客也好。

哈根說,裝設太陽能板後,不僅感受到自己變成發電者,也會在太陽大的時候打開洗衣機,好好利用太陽能。

FRISE太陽能板於去年九月裝設完成,目前約85%太陽能直接供住戶使用,多餘的電力仍是送回到電網。

對於鼓勵租屋族加入能源轉型,政府也在努力。德國2017年6月通過《房客電力法》(Gesetz zur Förderung von Mieterstrom),鼓勵房東架設太陽能或小型發電設備,每度綠電可以得到3.8歐分(約台幣1.35元)的補助。據德國聯邦經濟及科技部分析,近380萬件住商不動產將因此法受惠。

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尚在起步階段,能否創造租屋族投入綠能的新商機仍待觀察。

[註]:以FRISE的個案,住戶買公用電網送來的綠電一度電約需27.1歐分,用自家屋頂生產的綠電只要22.6歐分,便宜了5歐分(台幣1.7元/度);對綠色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而言,賣電給公用電網每度電6-7歐分,賣給住戶可收到22.6歐分,等於賺了16.6歐分(台幣6元/度)。在太陽能跟系統建置,綠色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投資近2萬歐元,還要支付屋頂租金,估計約15年回本。

 

12.共享汽車在中國發展加速 北京首個示範區啟動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29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北京首個共享汽車示範區27日在石景山區正式啟動,首批投放200輛共享汽車,年底將達到600輛。

未來三年,石景山區將逐步建成共享汽車運營網路。今年在拆違騰地空間上新增10000個停車位、6個停車樓。新建的公共停車場中,約10%配建共享車位。

據交通運輸部統計,目前,中國共有6300餘家汽車租賃業戶,租賃車輛總數約20萬輛,並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

不過,共享汽車進一步發展仍面臨挑戰。共享汽車需要各地配給大量牌照、停車場地等公共資源,擴張加速與配套緊缺恐將成為矛盾。

 

13.北京力推電動車 新建停車位要設充電樁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29 13:33

轉載自中央通訊社

 

為強力推展電動車,中國大陸北京市政府已下令,新建建築停車場必須預留充電設施,全市機關單位內部停車場應含充電停車位,新建社區停車位100%須具有安裝充電樁的條件。

綜合中國證券網、北京日報報導,截至7月底,北京市新能源汽車數量已達到14.14萬輛。全市已累計建成約9.75萬個充電樁,基本形成六環範圍內平均服務半徑5公里的公用充電網絡。

報導說,北京市計劃到2020年公用充電網路平均服務半徑要小於0.9公里。

報導指出,大力新建公用充電樁是破解新能源車推廣難的重要關鍵。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城管委)相關官員表示,日前,市政府已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意見」,首次對新建、既有建築的停車位配建充電設施作出要求。

其中,辦公類建築不低於配建停車位的25%;商業類及社會停車場不低於20%;居住類按照配建停車位的100%規劃建設。其他如醫院、學校、文化體育設施等,也不得低於15%。

報導指出,新建社區100%規劃建設,就是每個停車位都要具備安裝條件,車主買車後就能直接裝充電樁,不用再申請改電增容,開發商設計建設時就要考慮充電條件。

另外,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投放移動充電設備,先期投放市場的移動充電設備平均每度電價格為人民幣1元(約新台幣4.5元),車主可以透過刷卡或者微信支付電費。今年全市計劃在200個社區推廣500台移動充電設備,解決社區電動汽車充電難問題。

北京原本要在9月底前規定所有計程車需全部更換為電動汽車,但因為充電設施仍不足以支應,因此暫時改為新增計程車需為電動汽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