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平平是島國,日本這麼做,台灣呢?─以合理容積率改善都更與淹水問題

2017/8/31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7/08/14 10:19

轉載自蘋果即時

台日同為島國,台灣島全長395公里、最寬144公里、最高3.952公里玉山、面積約3.59萬平方公里、依據《水保法》山坡地約75%以上面積、年雨量達2510公釐,人口0.23億,人口密度為日本2倍,水庫堰壩約258座蓄水總容量21.3億立方公尺,地質歷史在0.85億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中形成最老的中央山脈迄今還在抬升中,故整體地質相當不穩定。

日本島自北海道至九州全長約3000公里、最寬約230公里、最高3.776公里富士山、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年雨量達1700公釐、山坡地約75%上,人口1.27億人,2900座高度超過15米水庫約900座總容量近百億立方公尺,地質歷史距今約5.5至0.65億年,同時日本對山坡地與集水區開發管理均較台灣嚴謹正確,故各類地質條件約比台灣穩定。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指出,除人為災害如戰爭恐怖行為與發射導彈外,台灣是全世界天然災害(地震、颱風、洪水、乾旱等四種)最多的國家,客觀評比台灣共有三與四種複合災害比日本多,國人更應謹慎山嶺區與易淹水沿海平原區開發及人口密集區都市管理之課題。

台灣自1911年起每年均有3.46個颱風來襲,颱風與豪雨挾帶山坡地土石流與低漥處淹水之災情新聞,似乎已被放不放颱風假的口水所淹沒脫焦,再加上國人勤予健忘與放任違法之特性,早已淡忘了這自然界每年的慘痛提醒!

筆者針對都會區淹水問題,探究肇因包含甚多:雨量過大與降雨延時縮短、排洪容量不足、清淤不力、宣洩太慢、不當開發使用與入滲困難等之外,雖多位專家建議使用「海綿城市」來處理,筆者倡議還要以國土重新規劃,南北平衡與都市計畫管理之策略,在耐震耐風與防火等提升結構強度、都市紋理天際線與鄰屋日照允許下,適度提升建物容積率,搭配「減少都市建物擴散面積與整體人工鋪面的蔓延,及減少山嶺區開發行為和放任汙染集水區之開墾」等手段,把嚴重與耗費不貲的都市更新與淹水逐步解決。

去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決定將新建賓館等設施規定總建築面積與占基地面積比率「容積率」上限放寬至現行1.5倍,故最高1300%可放寬到1950%。上個月我國內政部部務會議也通過類似放寬,以目前全國最大容積率在高雄市第五種商業區840%容積率為例,在1000平方米基地可放寬達1092%,雖僅為日本一半,但倘若可落實與增加該基地的透水空地面積與綠建築等,這樣對於老舊都市區都更翻轉與減少淹水及提高入滲和改善居住品質等,應該有極正面之鼓勵。

簡言之,就是把目前建築法規的容積率專案提升,以搭配減少該基地的建蔽率,用平面轉換成立面以增加容積率,並適度增加公共設施面積以服務更多人口移入,減少不透水人工鋪面(如馬路與人行道)的不當建築,換成更多滯洪面積與透水能力強的自然綠地,來環繞老舊都會區,不僅可減輕淹水的為害,也可提升該地區都市居住防災多面向的功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