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低碳新聞

觀點投書:從氣候變遷看軌道運輸所面臨的契機與挑戰

2017/6/30 0:0

新聞刊登時間︰2017/06/22 07:01

轉載自風傳媒

 

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把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以有效減緩氣候變遷的風險。歐盟國家在能源、工業、運輸、住宅、農業等5大部門中,其中運輸部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唯一在其2030年中期目標上,無法達到與1990年基準相比減少的部門,顯見運輸部門在減排二氧化碳面臨巨大挑戰。

一、軌道運輸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軌道運輸在歐盟運輸部門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所占比率最低約1.5%,市佔率達到9.1%,表現較公路運輸出色,反映出軌道運輸正面發展趨勢。全球有240個成員鐵路機構的國際鐵路聯盟(UIC)在聯合國紐約氣候峰會中,也提出低碳永續軌道運輸願景,相較1990年基準,努力在2030年減碳幅度可以減少50%,鼓勵發展軌道運輸成為具有氣候中和特色的綠色運輸選項。

二、能源消耗與再生能源的使用

能源消耗少的運輸系統可以提升應對氣候變遷威脅。歐盟運輸部門之公路運輸能源消耗比例最大 (72.8%),而軌道運輸能源消耗僅佔1.3% 。

在間接性減碳層面則鼓勵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如太陽能、風力等綠色能源),減少使用非再生能源(如核能、煤碳、石化燃油、天然氣等)。歐盟運輸部門預計於2020年使用再生能源比例達到12%的目標,其中軌道運輸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最高,在2011年就已超過該目標,預計至2020年可以達到35%。未來除鼓勵將交通運具轉移至軌道運輸系統,也將持續發展軌道科技,提高能源效率以減少能源消耗。

台灣軌道運輸電氣化的程度較歐盟國家為高,但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遠較低,部份原因為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比例仍低(預計2025年可達20%),顯見未來努力空間與挑戰仍大。

三、極端天氣考驗軌道運輸系統的調適能力

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天氣現象,嚴重將導致陸面交通中斷。以豪大雨造成淹水災害為例,交通基礎設施多以200年洪水頻率作為設計標準,過去200年才出現一次的洪水頻率,現在出現頻率已逐漸增加,且有可能成為新常態。

軌道運輸與公路運輸均屬於維生基礎設施,需強化耐災力與回復韌性。在調適作法上,除透過區域性排水外,本身也可強化設計標準、監測功能與應變措施,以及增加軌道與公路互為交通替代方案,降低氣候變遷影響下的脆弱度,使得在極端天氣事件下的負面衝擊最小。

四、電動車科技進展迅速,對同為綠色運具的軌道運輸是挑戰也是機遇

因應氣候變遷,各項綠色產業發展迅速,電池材料的創新促使電動車成為新興綠色運具。但電動車在面對公路面積與停車場等土地需求時,仍將是一項實務難題。

軌道基礎建設之土地面積在歐盟運輸部門中僅佔4%,而公路運輸則佔約93%的土地。軌道運輸具有較佳的土地使用效率,平均每一運輸單位(旅客公里)也僅約公路車輛之28%,較少的土地需求,有利於提高造林效益,減緩二氧化碳排放。

近來如Uber共享車、特斯拉電動車、自動駕駛車等科技創新發展迅速,但在運輸本質上並未大幅改變土地使用需求方式,仍仰賴公路網與停車場等基礎建設,而較多的土地需求對生活環境潛在衝擊也較大。

筆者認為電動車科技的發展對軌道運輸是挑戰也是機遇,兩者在運輸距離、節點連結性、公共性等層面各有定位,宜規劃結合發展為複合式綠色運輸系統,使具有氣候中和特色,不破壞未來長期氣候穩定。

五、軌道運輸在每一世代都賦有特別的發展願景

回顧軌道運輸發展史,軌道車輛之動力型態不斷演進,從最早的馬匹、蒸汽機、燃煤、燃油,逐漸到注重能源效率與環境友善的電氣化以及磁懸浮動力系統。即便是相同的電氣化動力型態也具備與時俱進的能源效率進展,有助軌道運輸在排碳減緩策略上因應氣候變遷威脅。

在工業革命時代,1830年英國在利物浦港口到曼徹斯特之間興建了全球第一條有意義的鐵路,不僅加速人員流動,也將原物料大量運送至工業城市,促進英國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隨著鐵路網的擴建延伸,市郊遠處的馬鈴薯、鮮魚、麵粉、蔬果等被大量送進倫敦,繼而改變了倫敦市民的飲食型態。在那個世代我們看見軌道運輸所參與促進的工業發展特色與城市生活型態的改變。

現在,我們面對具有跨區域與跨世代特性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在低碳生活的願景發展上,軌道運輸仍將扮演適宜的大眾運輸工具,並在商務、通勤、旅遊等層面,賦予城市生活符合時代意義的面貌。筆者認為公路電動車與軌道運輸結合的複合運輸系統,也有機會成為未來最具有氣候中和特色的綠色運輸系統 ,讓下一世代可以保有永續發展的氣候環境。

TOP